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202401城市任藝門】

「正思惟齋製茶」禪韻悠揚 傳統與創生間完美平衡

  從城市到鄉村,鐵皮屋是臺灣處處可見的建築景觀,這種低成本建材廣泛地被運用於倉儲、廠房和頂樓加蓋,被視為市容殺手。鄰近高雄後火車站的老社區內,卻有一處閒置已久的雙層鐵皮屋,在「正思惟齋製茶」進駐後重生,蛻變成一道繁忙城市中的禪意留白,融合建築技藝與藝術的經典設計,更接連榮獲2022年美國建築大師獎和2023年德國標誌性建築設計獎(ICONIC AWARDS: Innovative Architecture)

以澎湖砂為建材,在鐵皮屋外增加一道仿清水模外牆,在老社區中寫下茶道禪意。(攝影/Cindy Lee)
以澎湖砂為建材,在鐵皮屋外增加一道仿清水模外牆,在老社區中寫下茶道禪意。(攝影/Cindy Lee)

改建案透過設計呈現兼容傳統與創新的台灣茶精神,於2022年榮獲美國建築大師獎「綜合用途建築榮譽獎」,2023年又拿下德國標誌性建築設計獎(ICONIC AWARDS:INNOVATIVE ARCHIT
改建案透過設計呈現兼容傳統與創新的台灣茶精神,於2022年榮獲美國建築大師獎「綜合用途建築榮譽獎」,2023年又拿下德國標誌性建築設計獎(ICONIC AWARDS:INNOVATIVE ARCHITECTURE)。(攝影/Cindy Lee)

會呼吸的鐵皮屋

  轉進三民區巷弄,一整排透天民宅間,「正思惟齋製茶」一體成型的灰白色牆面格外顯眼,順著枕木、竹籬笆和黑色玄武岩的引導推開大門,彷彿能走入另一個心靈沈靜的時空。

  建築基地原本是長期廢置的空間,正思惟齋製茶負責人林東献委託大皆空間設計和營造商好友,將燜熱不通風的老鐵皮屋改造成茶廠,林東献說:「前幾年拜訪藝術家劉耿一在臺南鄉下的私人美術館,那是一座無窗的清水模建築,天窗引入自然光,調節氣流和氣溫,我非常喜歡,希望有一天也能蓋出這樣的茶美術館。」

「正思惟齋製茶」一體成型的灰白色牆面格外顯眼。(攝影/Cindy Lee)
「正思惟齋製茶」一體成型的灰白色牆面格外顯眼。(攝影/Cindy Lee)

建築原本是一棟平凡無奇、閒置荒廢的鐵皮屋。(圖片提供/正思惟齋製茶)
建築原本是一棟平凡無奇、閒置荒廢的鐵皮屋。(圖片提供/正思惟齋製茶)

  林東献拋出的想法對設計師而言無疑是一大考驗,在成本考量下維持原有的鐵皮屋構造,卻必須改善鐵皮熱傳導快速,冬冷夏熱隔音差的缺點,並同時創建林東献夢想中的清水模外觀。

  設計師大膽地採用雙層牆體,在鐵皮屋外包覆一層新的隔熱牆避免太陽直射,簡約流暢的建築線條搭配綠色植栽,塑造充滿茶禪語境的第一印象。外牆不僅美觀,更具備實用機能,兩道牆面間留下60公分寬的「貓道」,懸浮設計的外牆和天頂鏤空的貓道讓空氣在新舊牆壁之間自由流動,有效降低室內溫度。

原建築大門正對巷弄,實為風水學上的小巷衝。後來加大開口,重新設計為工作室入口,方便運輸茶葉的貨車卸貨。(攝影/Cindy Lee)
原建築大門正對巷弄,實為風水學上的小巷衝。後來加大開口,重新設計為工作室入口,方便運輸茶葉的貨車卸貨。(攝影/Cindy Lee)

  外牆材質捨棄現代極簡風建築常運用的清水模,在營造商好友張先生的建議下,採用白水泥混合澎湖白砂披覆牆面,以粗抹方式留下溫暖手感。澎湖砂建材有效阻絕熱源和吸收噪音,且建材多孔隙特性能吸附空氣中的濕氣,使建物呼吸調節,林東献滿意的說:「住進來以後覺得冬暖夏涼,乾爽通風。」

隱身老社區的藝術風景

  「茶」是貫穿內外的主要靈感,新外牆改變原有動線,開闢坐南朝北的新入口,以竹籬笆、玄武岩踏板、漢白玉石鋪地為引道,內縮迎賓。澎湖砂牆砌成優雅的開口弧度,將「飲茶入口」的「入」字融入建築語彙,林東献解釋:「這是人的入口,也是茶的入口。」玻璃門上方以黑色印度石板銜接外牆,蘊含海納百川及招財的意象。

為將「飲茶入口」的「入」字融入建築語彙,施工圖歷經多次修改、討論與慢雕細琢,終於完美呈現「入」的意象。(攝影/Cindy Lee)
為將「飲茶入口」的「入」字融入建築語彙,施工圖歷經多次修改、討論與慢雕細琢,終於完美呈現「入」的意象。(攝影/Cindy Lee)

  自然材質由外而內延伸相互呼應,室內牆面也抹上粗獷原始的澎湖砂,地板更細心地打磨出接近戶外玄武岩踏石的灰黑。對設計有獨到想法的林東献自己繪製室內設計圖和管線圖,沒有多餘裝飾的室內空間,原汁原味的古董桌椅茶具疊加古韻,展示層架則選擇實用簡潔的包浩斯風格,讓茶香、茶具和傳統工藝擔任主角。

  建物二樓為起居空間,一樓除了展售門市、品茗區和焙茶工作室,重視文化與傳承的林東献特別規劃出多功能教室,配置專業音響及隔音設備,可作為教學、講座、茶會或音樂分享空間。

原汁原味的古董桌椅茶具疊加古韻,展示層架則選擇實用簡潔的包浩斯風格,讓茶香、茶具和傳統工藝擔任主角。(攝影/Cindy Lee)
原汁原味的古董桌椅茶具疊加古韻,展示層架則選擇實用簡潔的包浩斯風格,讓茶香、茶具和傳統工藝擔任主角。(攝影/Cindy Lee)

新舊並呈茶美學

  林東献踏入茶葉領域近40年,即使因應市場趨勢,發展出輕發酵的高山茶、自帶熟甜香與蜜香的胭脂紅茶等創新茶品,以傳統工法製作炭焙烏龍茶和凍頂烏龍茶依然是他的堅持。

市區內難以使用龍眼木炭焙茶,林東献因此在茶廠內打造一個專業負壓焙茶工作室,工作室內同時有炭焙和電焙工具。(攝影/Cindy Lee)

市區內難以使用龍眼木炭焙茶,林東献因此在茶廠內打造一個專業負壓焙茶工作室,工作室內同時有炭焙和電焙工具。(攝影/Cindy Lee)
市區內難以使用龍眼木炭焙茶,林東献因此在茶廠內打造一個專業負壓焙茶工作室,工作室內同時有炭焙和電焙工具。(攝影/Cindy Lee)

  林家茶園分佈於嘉義梅山瑞里和梨山,雲霧繚繞的高海拔氣候孕育品質優異的茶葉,乾燥萎凋的過程在茶園旁進行,根據出貨需求隨時調整風味的烘焙步驟最好就近完成。然而使用龍眼木炭炭焙製茶繁複耗時,從生火到烘焙完成,需費時好幾天不眠不休地看顧,市區難以執行,「所以我想在市中心打造一個專業負壓焙茶工作室。」為此林東献不惜耗費心力資金蓋茶廠,從北高雄的透天民宅搬到現址。

林東献的「新舊並呈」美學不僅運用在建築上,也表現在茶葉包裝上,重新繪製早期臺灣茶葉包裝上的圖騰,運用於創新的胭脂紅茶外包裝,變成極具臺灣味的禮品。(攝影/Cindy Lee)
林東献的「新舊並呈」美學不僅運用在建築上,也表現在茶葉包裝上,重新繪製早期臺灣茶葉包裝上的圖騰,運用於創新的胭脂紅茶外包裝,變成極具臺灣味的禮品。(攝影/Cindy Lee)

  「『新舊並呈』是我一直以來想呈現的理念」,林東献一邊說著,手上動作流暢地斟上一杯風味獨特的炭焙烏龍茶,他繼續解釋,近年來,臺灣飲茶喜好走向清香型的高山烏龍茶,輕發酵法當道,傳統製茶方式逐漸退出市場,「市場與時俱進,改變是必然的,但我比較擔心的是,好的東西也消失了。」

  開創性的建築設計內,蘊藏臺灣茶的悠遠文化,運用新的電焙技術開發新茶,同時保留古法炭焙製茶工藝,林東献與「正思惟齋製茶」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打開一條風味平衡的茶之道。

Information

• 正思惟齋製茶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康平街36-1號

電話:(07)555-2233

時間:10:00~22:00

FB:正思惟齋製茶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