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高雄文學】那幾年的203巷,與菜市場

  寫完《Bonjour,菜市場》,描繪高雄各地市場後,我隨即接了《台灣味菜市場》的寫作案。對我而言,市場,像朋友,也像家人,纏繞著斷不開的情感與羈絆。能與讀者分享她們的故事,我感到著實興奮,但同時也希望書中照片全是最即時。於是,我決定再度踏上旅程,至台灣各地捕捉市場最新樣貌。而在這次旅途中,當我穿梭攤販間,傾聽當地獨特味道之餘,我竟懷念起生命中第一個市場。我即刻在心中吶喊,我要回去。回到那最先碰觸我靈魂深處的市場。

  不多時,我果真付諸行動。沿著大順三路,翻越大順橋,至中正一路口。止步。我找到那弧狀招牌——民營中一市場,端正地寫在斑駁鐵架上。招牌,仍在,只是殘留無盡歲月痕跡。至於裡頭市集,暗沉沉地,已人去樓空,空無一攤。

  民國70年代,我們住在苓雅區建國一路203巷小公寓,離中一市場僅有280公尺。那地段在當時四處是菜園。我曾蹲在路旁,仔細聆聽母親介紹的空心菜、地瓜葉、胡瓜與紫茄。菜園旁路口,幾個寧靜午後,會有位鬢髮已刷白的老先生開台藍色小貨車來擺攤。母親常叫我捧著一大碗公白米,前去排隊。隊伍中多是被賦予重任的小朋友,大夥就愛嘰嘰喳喳,嘻哈不停,再候著貨車老人揮灑魔術。須臾間,「碰」一聲大力爆破,如雷震耳。眾人猛然摀起耳朵。緊接著白煙嬝嬝,碗公中滿滿雪白米粒已然不見,取而代之,是一大盤點綴花生米的「爆米香」。

  倚著203巷行走,是間矮厝柑仔店,供應各種調味料、零嘴與醃料。每逢家裡沒有醬油,就是至此補貨。這老闆娘非常勤快,只要一通電話,便親自扛上整包米,宅急便到街坊各家,還順便聊上幾句。入夜時分,巷尾偶爾還會傳來拉長尾音的叫賣聲,「饅~頭~」。我很喜歡在寒冷冬季夜晚,跟媽媽討上幾塊零錢,趁外省老伯伯沒走遠,趕緊快步追上,點三五個放在保麗龍棉布裡的米黃色饅頭。這饅頭,可結實了,微甜,還做成細長型。我會緊緊抱著那包饅頭,熱呼呼的,貼在胸膛時幾乎驅走所有寒氣。然後伴隨老舊路燈下自己的身影,以及幾隻在微弱光線下舞動翅膀的飛蛾,滿足地走回家。

  203巷底,至武廟路,改走武聖路,便正式抵達這個溫馨市場。市場不大,但魚販、肉販、菜攤、手工麵條,季節水果、五金百貨一應俱全。攤販之間感情好得不得了。對這裡的市場人來說,此地是心靈療癒場所,每戶人家發生的新鮮事,每間攤販新進的貨色,哪家媳婦生小孩,哪家孩子離家返鄉,完全沒有祕密,因為大家不分你我,都是一家人。

  市場裡有位母親在教會唱詩班認識的好友,我都叫她潘媽媽。她專賣香菇、蝦米、五穀,漬物,連同日本高檔餅乾、醬油,咖哩等。母親常找她串門子,話匣子一開,就忘了時間。有時我與母親同行,潘媽媽會打開一只塑膠盒,從裡面拿包含鹽海苔遞給我。在那時一碗乾麵只賣15元,台灣仍有5角硬幣的年代,那枚小小海苔可是要價5元整。

  潘媽媽攤位右側,是輛肉丸攤。幾回母親想好好逛市場,她便到肉丸攤叫一碗清湯肉丸,讓我慢慢享用。這方法還挺奏效地,因為她得以輕鬆買菜,而我,則坐在蒸籠前,觀看冒著霧氣,一顆顆晶瑩肉丸。吃著,聞著,還聽著人來人往細細碎碎的談話聲。

  那幾年,我從幼年進入少女時代。爾後國中時,搬到三民區,改到建興市場、正忠市場買菜。大學時,到台中念書,每次返回港都,母親都到中一市場旁的武廟市場買上幾斤活跳泥鰍,之後默默嘀咕:「中一市場沒落了,很多攤販都離開了……」她會用文火慢炸泥鰍,在起鍋前快火搶酥,讓我回校時帶在車上當點心。泥鰍,是野味。挑選時須注意體型不能過大,品嘗時得連頭帶骨一起吃,才有口感與豐富鈣質。這道料理吃的人不多,卻是我們家族私房美鐉,母親非常擅長的手路菜。

  那日,我究竟在中一市場佇立多久,不記得了。但即便那地昏暗燈光已黯然熄滅,過往塵封記憶倒是全然重現。我依稀聞到30多年前市場內生鮮蔬果散發的香味;聽著熙熙攘攘人們,討論當季食材的音調;亦感受到魚販阿嬤刮除魚鱗的使勁。我知道,這趟回溯,我不單單是探索生命中第一個市場。認真說來,我找到的,其實是年少時與母親漫遊市場的記憶,還有住在203巷老公寓時,那原汁原味的溫暖與笑靨。

楊路得
楊路得
Information

楊路得:正港的高雄人。住過台北、中壢、台中、宜蘭,目前定居於高雄。熱愛美食、旅遊與烹飪,行走25個國家,擁有中、西餐技術士證照。著有《戀食人生》(合著)、《新港都 舊食光》、《Bonjour,菜市場》以及《台灣味菜市場》。《戀食人生》並為美國西雅圖與麻州Lexington圖書館藏書。《Bonjour,菜市場》獲選2016年高雄市文化局舉辦之「書寫高雄散文類」作品。2017年,再獲「書寫高雄散文類著作」之獎助。《台灣味菜市場》亦獲得2018年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