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封面故事】

高雄勇於改變才有性格 Show出硬優勢‧軟實力

高雄—勇於改變才有性格

                      Show出硬優勢‧軟實力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說:「世界是平的。」
《創意新貴》作者、知名學者理查.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則說:「世界既是平的,也是尖峰林立。」

改變中的高雄,正準備迎風展翅。(圖/黃昱貴攝)
改變中的高雄,正準備迎風展翅。(圖/黃昱貴攝)

  這兩句話看似觀點對立,但其實兩者都在談同樣的問題—全球化下的世界新局勢。

  只是前者看到的是全球化帶給各地機會上的公平,後者則看到了城市競爭的激烈與優勢城市的領先地位。但是,不管是從哪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都指出了同樣一件事:城市必須思考發展策略,掌握契機,全力衝刺,否則喪失機先,將淪落於尖峰世界的谷底。

  激烈競爭的同時,國內外許多研究也指出,「個性」、「風格」才是影響城市勝出的關鍵。城市必須具有內在的思考以及獨具一格的特性,才能在全球競爭中保持一定的地位。從這個角度觀察,高雄市正努力地向這個目標轉型蛻變。

創意與美學經濟

「高雄,是我所知道,最不遺餘力,推動影視產業的城市。」
 —戴立忍(知名導演及演員)

戴立忍拍攝的「不能沒有你」一片,入圍鹿特丹影展的同時,也將高雄推銷到全世界。(圖/高雄市電影圖書館提供)
戴立忍拍攝的「不能沒有你」一片,入圍鹿特丹影展的同時,也將高雄推銷到全世界。(圖/高雄市電影圖書館提供)

  在高雄市拍攝電影「不能沒有你」並入圍鹿特丹影展,知名導演戴立忍在接受「高雄拍片網」採訪時,對高雄市推動影視產業的努力表達了肯定。拍攝過「翻滾吧!男孩」、「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對不起,我愛你」等影片的導演林育賢,也曾表示︰「高雄市是對電影工作者最友善的城市。」他對於市政府在拍片過程中全力提供的行政支援、協調服務乃至資金補助等作為印象深刻。

「高雄,是我所知道,最不遺餘力,推動影視產業的城市。」-戴立忍(知名導演及演員) (圖/高雄市電影圖書館提供)
「高雄,是我所知道,最不遺餘力,推動影視產業的城市。」-戴立忍(知名導演及演員) (圖/高雄市電影圖書館提供)

  這些來自導演們的肯定並非偶然,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之際,高雄市曾極力思考轉型,一來跟隨經濟發展進程,二來則可讓過去飽受重工業污染的城市有新的生機。在產業佈局與城市特色的思考下,2004年,高雄市政府訂定電影事務委員會設置要點,對外鳴起了推展影視產業的第一槍。

  五年來,高雄市更在電影節及電影圖書館的軟、硬骨幹支撐下,匯聚了一股影視新浪潮,成為台灣紀錄片拍攝的主要支持者。每年徵選紀錄片、拍攝補助案吸引了許多製片團隊參與,高雄電影節也逐漸發展出主題式影展特色,其中「城市靈魂」短片競賽單元,更成為年輕導演逐夢的天地。在紀錄片之外,「對不起,我愛你」、「不能沒有你」、「痞子英雄」等劇情片、電視劇也在影視發展政策的支持下,逐一完成。

利用影像行銷城市,是高雄市嶄新的策略。(圖/高雄市電影圖書館提供)
利用影像行銷城市,是高雄市嶄新的策略。(圖/高雄市電影圖書館提供)

  高雄市推展影視產業,不只是完成了一部部的影片,也是讓無數的想像與創意在這個城市裡被實踐。而且,除了影視產業之外,高雄市政府2008年起也開始運用「電影節」的模式,舉辦「高雄設計節」,讓更廣泛的創意在高市呈現與聚集。另外,市政府努力爭取設立「流行音樂中心」,希望帶動音樂創作產業,讓高雄市有更多面的創意呈現。

在長久的耕耘之下,高雄市的文化沃土上已然百花齊放。(圖/高雄市電影圖書館提供)
在長久的耕耘之下,高雄市的文化沃土上已然百花齊放。(圖/高雄市電影圖書館提供)

  依據理查‧佛羅里達在分析屬於尖峰區塊的城市時曾指出,創意、人力是這些城市之所以在世界地圖中高高聳立的主要原因。高雄市的影視、音樂、設計產業雖然才起步數年,但持續以行動來支持企圖心,相信就會更接近世界的頂端區域。

高雄人的風格與夢想

「我想提供一個讓大家作夢的空間,讓大家在穹頂下盡情夢想。」
—水仙大師(Narcissus Quagliata,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光之穹頂」設計師)

  就在2009年的春天,高雄人真的在穹頂下展開了夢想。捷運通車週年的前夕,在美麗島站「光之穹頂」下,高雄市舉辦了「穹頂」紀錄片的首映與「穹頂」音樂演奏會,而這,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慶祝活動。

光之穹頂音樂會。(圖/高雄捷運公司楊豐榮攝)
光之穹頂音樂會。(圖/高雄捷運公司楊豐榮攝)

  高雄市曾經被譏為文化沙漠,在很多人心中,仍保有「陽光中充斥著廢氣」、「污染嚴重的水泥叢林」等刻版印象。但是,曾幾何時,高雄市開始以國際知名的公共藝術聞名於世,吸引無數遊客佇足。回顧過去一年來,有許許多多的國內外旅客來到浩瀚神秘的「穹頂」下參賞,不僅讚嘆它的美麗,更欣羨高雄人擁有美好的公共藝術環境。

  不管是水仙大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樂子大師(Lutz Haufschild)、郎.伍德(Ron Wood)、克里斯汀.卡爾傑生(Christain Karl Janssen)等國外藝術家、或是國內知名陶藝家朱邦雄、還是尚未成名的十位設計相關科系的年輕學子,透過他們在捷運站內的作品,讓這個城市生活增添了藝術元素,為高雄的內在塑造了獨特的風格,這場音樂會則是開啟了公共藝術與居民生活更多的連結與互動。

以色列裔法籍國際公共藝術大師亞科夫‧亞剛(Yaacov Agam)的創作「和平啟示」。(圖/黃昱貴攝)
以色列裔法籍國際公共藝術大師亞科夫‧亞剛(Yaacov Agam)的創作「和平啟示」。(圖/黃昱貴攝)

  以公共藝術打造都市景觀,已成為這個城市居民對公共環境共同的基本追求。最新完成的世運主場館也有卓越的公共藝術。除了建築設計師伊東豊雄的入口意象作品之外,以色列知名藝術大師、巴黎新凱旋門紀念噴泉設計師亞科夫‧亞剛(Yaacov Agam)的「和平啟示」雕塑作品,也將伴隨著主場館的落成啟用,再為高雄市矗立一座象徵城市靈魂的美學標記。

  曾經有位建築師撰文批評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公共藝術與公共空間的失當,他說這是「過於喧囂的孤獨」,過於追求大而雄偉,忽略都市尺度。這個意見雖與大眾經驗和感受有所出入,背後卻有無比價值,因為當年龐畢度中心建立時,在巴黎也引起討論與爭議,但卻在無形中建構起居民對城市樣貌更深的認同與想像。

主入口標誌塔則為伊東豊雄的作品「火焰」,呼應主場館的螺旋延伸律動,紅色象徵活耀的生命力。(圖/黃昱貴攝)
主入口標誌塔則為伊東豊雄的作品「火焰」,呼應主場館的螺旋延伸律動,紅色象徵活耀的生命力。(圖/黃昱貴攝)

  同樣的,高雄市致力營造具城市美學的公共環境,寬宏接納藝術作品融入於都市空間之中,雖然引起爭論,但討論中,卻也更深化這個城市的模樣與市民的認同,透過眾人對公共藝術的參與,逐步地改變了這個城市的內涵。

  有意思的是,這位建築師是在羅浮宮前看見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時,聯想到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因而寫下這篇文章,提出這個見解。其實,透過這位建築師的心眼(mind eye),我們看見了高雄市有了新的被討論的主題,公共藝術與國際級建築為高雄市開了無數的視窗,因為藝術與建築,在許多人的心中,高雄市與巴黎、倫敦、紐約有了更多的連結。

對美麗島站藝術性與空間性的爭議,正是型塑市民對城市樣貌認同的必經過程。(圖/黃昱貴攝)
對美麗島站藝術性與空間性的爭議,正是型塑市民對城市樣貌認同的必經過程。(圖/黃昱貴攝)

不同於台北的性格與思考

「讓市民五十年、一百年後還可以在這裡休憩。」—陳菊(高雄市長)

  當台北市正在為公園綠地與商業開發激烈抗爭拉鋸時,高雄市的另一座都會森林公園即將完工啟用。在這個城市裡,每個人可享受的綠色生活空間將成為全國最高,約是台北市的兩倍。

昂貴的商業精華地段,卻被用在建造都市綠地,農十六的都會森林公園正代表我們不同於北部的思維。(圖/黃昱貴攝)
昂貴的商業精華地段,卻被用在建造都市綠地,農十六的都會森林公園正代表我們不同於北部的思維。(圖/黃昱貴攝)

  這座新完工的農十六森林公園,位處於北高雄的商業精華地段,十公頃左右的面積原可換取150億元的商業價值,但是,高雄市政府卻選擇將它打造為森林公園,讓居民的生活環境更舒適開闊。高雄市長陳菊說:「這麼做才是負責任的政府,我要讓市民五十年、一百年後還可以在這裡休憩。」

  從左營「洲仔濕地」開始,高雄市便做了很不一樣的選擇。在高鐵站周邊黃金地段保留生態棲地,放棄龐大的開發利益,只為了讓這個城市有更多樣的自然生態。至今,500多種動植物在這塊濕地中被發現記錄,而這個很不一樣的「成績單」也讓高雄市得到無數國際生態保育及全球卓越建設的肯定。像是左營洲仔濕地就曾獲得「2008年全球卓越建設獎」,以及2003年的「福特保育暨環保獎」首獎等。

農十六的都會森林公園4月完工後,將讓居民生活環境更開闊。(圖/高市府工務局養工處提供)
農十六的都會森林公園4月完工後,將讓居民生活環境更開闊。(圖/高市府工務局養工處提供)

  近十年來,這種選擇愈來愈內化為高雄市城市美學的思考與性格。「自然、生態、永遠為下一代著想」,這種個性,擴散到更多公共建設的佈局與決定。在既有的內惟埤濕地、洲仔濕地、半屏湖濕地、原生植物園、本和里滯洪池、愛河濕地,以及即將完工的農十六森林公園之外,這一兩年來,高雄市的南北又將各新增援中港濕地與熱帶植物園區兩大自然生態區塊。

左營洲仔濕地與原生植物園在半屏山下連成一氣,讓高鐵站周邊自然生態豐富多樣。(圖/黃昱貴攝)
左營洲仔濕地與原生植物園在半屏山下連成一氣,讓高鐵站周邊自然生態豐富多樣。(圖/黃昱貴攝)

  熱帶植物園區位於小港大坪頂特定區,面積達23.74公頃,它與周邊鳳山水庫聯結,更可達114公頃,是具有熱帶植物特色的生態休憩區。而援中港濕地位於高雄市的極北端,面積29.41公頃,是海岸河口型的多樣生物濕地。加入這兩大園區,高雄市的生態環境將益加豐富。

比台北市更早推出公共自行車的高雄市,將是cycling island的起點。(圖/黃昱貴攝)
比台北市更早推出公共自行車的高雄市,將是cycling island的起點。(圖/黃昱貴攝)

  「更綠、更好」,高雄市對綠色生活的營造,除了自然空間的保留與創造之外,也把這個思惟擴大到居民移動的方式上。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去年起推出「綠色星期四」免費搭乘公車的政策;與迄今已闢建長達150公里以上的都會自行車道系統,加上今年2月下旬在捷運沿線等重要交通節點推出的公共腳踏車租賃服務,更讓這個平均每人擁有一輛以上機車的城市,脫胎換骨,達到如哥本哈根一樣,每個人都擁有一台以上自行車的目標。

  獨特的思考,讓高雄市將相當部份的財務,配置在生活方式的營造上,而不是直接放在經濟投資中。也因此,它的經濟步調看起來好像走的比較緩慢,但「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假以時日高雄市會逐漸成長為一個有著自然個性的城市。

獨特的思考,讓高雄市將相當部份的財務配置在生活方式的營造,而不是直接放在經濟投資上。(圖/鮑忠暉攝)
獨特的思考,讓高雄市將相當部份的財務配置在生活方式的營造,而不是直接放在經濟投資上。(圖/鮑忠暉攝)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說:「有性格的城市才會吸引人,城市缺乏個性,會讓人覺得無聊乏味。」(數位時代,2007年10月)。雖然他談城市的生活內容是以人文為導向,但是就像他也提到,「性格是源自於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價值主張與生活方式」。從高雄市面對發展時所做的選擇,不正也反映出了這個城市居民喜歡的態度、價值與生活方式?一個喜歡自然、生態及永遠為後代著想的城市,未來必會成為國際間「自然酷」的個性城市。

以人情味為基底

「度過景氣寒冬,要靠社區的力量。」—江慧儀(看守台灣協會常務理事)

  當全球經濟衝擊造成各地貧窮問題益發嚴重時,看守台灣協會的成員江慧儀提出了一個見解,她認為,救助陷於困境的弱勢民眾,除了物質的幫助之外,更需要引導社會重新思考生活的價值。她說:社區間的合作、互助、分享、儉樸,這些被遺忘的,卻往往是真正使人感受到幸福、快樂的價值。在「社會福利」已經深入台灣各地的當下,是否能進一步將物質救助深化為更深層的生活價值的建立,是區別這個地方在社會面向的精神強度與進步程度的重要指標。

  近期高雄市發放食物券給經濟陷入困境卻未達法定低收入戶標準的家庭時,以「看見希望、克服困境、自立回饋」的作法,來幫助居民度過難關。有別於其他縣市以全額由政府預算支付的作法,高雄市是以市政府與民間的慈善團體聯合協會合作,由民間捐助主要的經費與物資,透過社會網絡的聯結,讓城市居民共同合作,協助有特殊需要的家庭。

  在物質性救助的同時,也考慮到困境者重返社會、脫離困境與建立回饋感的問題。包括社工的陪伴輔導,讓志工陪伴帶領,激發他們的心志,並讓他們以所學專長,每個月至少從事四小時以上的志工服務回饋社會等,都是高雄市食物券政策的特殊作法。

  從這項作為發散,看見了這個城市對人性的尊重與對社會合作的重視。其實,不僅是食物券,在單親父母、新移民、婦女、兒童、身心障礙、老人等等的照顧,甚至是人權的維護,高雄市都以濃厚的人情為基底,以合作互助為動力,發展出溫暖關懷的社會精神與靈魂。

「高雄市是個勇於改變的城市。」—陳菊(高雄市長)(圖/黃亮惟攝)
「高雄市是個勇於改變的城市。」—陳菊(高雄市長)(圖/黃亮惟攝)

「軟硬兼施」終將脫胎換骨

「高雄市是個勇於改變的城市。」—陳菊(高雄市長)

  去年底,在一場與青年的座談中,歌手黃小琥與作家褚士瑩讚許高雄市公共建設變多、變進步,但同時他們也提出,「城市建設和改造固然吸引人,但濃厚的人情味才是高雄市最大的魅力」。

  高雄市近幾年在硬體方面的公共建設成果斐然,高雄市長陳菊曾說,高雄市是個勇於改變的城市,因此,包括世運主場館、高雄巨蛋、捷運站體及未來的流行音樂中心、國際會展中心等,都會成為重要的地標象徵。尤其取得九項綠建築標章的世運主場館必將成為全球綠建築的先驅。但是,如同黃小琥與褚士瑩的看法,以及理查.佛羅里達一再指出的,人力(居民特質)、風格、個性、內在氣質等軟性實力才是城市更具有魅力與競爭力的關鍵。

  高雄市,這座台灣第二大城,一直很努力在硬體上衝刺,也在清晰的內在哲學下,發展獨特的、人文的、藝術的、自然的、以及社會的城市內涵與生活方式。雖然投入的時間不算長,但是卻一點一滴地造成了改變與進步。導演吳念真就曾經這麼形容高雄:「太陽很大、顏色濃烈、人粗獷。」十年之後,他的形容會是什麼?應該是多加了:「自然、文化、溫暖、個性及進步…。」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