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港都】
兩根木梆子 聲傳半世紀─台灣豫劇團與豫劇皇后王海玲─
豫劇,俗稱「梆子戲」,所謂的「梆子」是一種打擊樂器,由兩根木棒組成,敲擊的聲音清脆、堅實,而從這種樸實可愛的樂器上,我們也可以看到豫劇由於庶民文化的痕跡。而這原本流傳在中國中原地區的戲曲,卻因為時代的捉弄,反而在台灣發光發亮。
度過裁撤危機 反讓舞台更寬廣
在高雄左營落地生根至今56年的台灣豫劇團,原本隸屬於海軍陸戰隊,名為飛馬豫劇隊,是在那板蕩時期,穩定軍心的重要角色,但隨著國民政局在台灣落地生根,知名度漸開的飛馬豫劇隊,卻在民國83年竟差點遭到裁撤!這是因為軍方人事精簡案讓豫劇團成為被開刀的對象,幸而該團剛從歐洲巡演結束載譽歸國,當時各方讚譽傳入李登輝總統耳裡,李總統親下口諭務必保留這讓台灣於國際發聲的表演團體,並在85年改隸教育部,改名為「國光豫劇隊」。
總監韋國泰表示,豫劇隊在卸除軍方色彩後,積極走入民間,結合高雄在地藝術團體,提供資源,協助培訓藝術相關人才,並開始規劃藝術園區,尤其去年改隸文建會更名為「台灣豫劇團」後,更將規劃中的豫劇園區擴大,連結高雄市政府釋出該團週邊至蓮池潭的十公頃土地,結合當地的眷村特色,成立眷村文化園區,預備將整個蓮池潭區域化身成為高雄市文化觀光園區,成為有在地、中國傳統與眷村特色的文化觀光帶。結合市府資源,讓文化觀光產業更加壯大,韋國泰說,這是雙贏的策略,也是豫劇團該回饋高雄市的具體做法。
豫劇皇后 全因一場美麗誤會?
台灣豫劇團能有今天的地位,不能不提到兩岸三地都享有高知名度的「豫劇皇后」王海玲,並非河南人,會走上豫劇這條路,王海玲說,就是愛演戲嘛!當初是歌仔戲沒有招生,否則她現在也許就不是豫劇皇后而是歌仔戲天后了。
說著一口帶著外省國語腔調的王海玲,其實是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在高雄市出生,小時候雖然在眷村長大,卻因為跟著做生意的養母而說了一口道地的台語,不僅台語說得比國語好,對歌仔戲更是著迷不已,一心一意想成為歌仔戲演員,偶然知道家附近的飛馬豫劇隊在招生,想想都是唱戲,於是報名考試,憑著芭蕾舞基礎,讓一句河南話都不會說的她一試中第,父母捨不得她去戲團裡受苦,她卻寧可鬧家庭革命,也不願意放棄好不容易考上的機會。就這樣每天早也操,晚也操,在吃盡「棍棒大餐」下,成就了今天的豫劇皇后。
一家子為戲劇表演獻心力
王海玲在豫劇團裡,生、旦、末、丑角全都能演,演什麼像什麼,因為是團裡的台柱,即使懷孕八個多月都還得在台上唱白蛇傳,兩個女兒劉建華及劉建幗可說是肚子裡就跟著演戲,或許因此對豫劇十分著迷,但王海玲深知演戲的苦,拼命阻止女兒跟她走上同樣的不歸路,女兒們也都接受父母的勸說唸了大學普通科系,但卻又不約而同的在大學畢業後走上戲劇路,劉建華以二十五歲的「高齡」進入豫劇隊裡專演小生;劉建幗在國小實習三個月就毅然轉換跑道,現在台灣藝術大學讀戲劇研究所,專攻舞台劇。
兩個女兒在百般阻撓下,仍堅定著要走和媽媽同樣的路,王海玲笑說,這就是「現世報」。想當初年僅八歲的她也是家庭革命下才進入豫劇隊,如今往事重演,她角色更換,和父母一樣捨不得讓女兒辛苦,但反過來說,做父母的最大的心願也是希望兒女過得快樂,看著女兒們走自己有興趣的路,她如今是想開了,近幾年更感受到有女相伴真好,未來說不定母女三人還可同台演出,創造戲劇佳話。
無悔 喜悅 不停歇
明年是王海玲踏入豫劇五十週年,如何慶祝成為台灣豫劇團今年最重要的大事。王海玲說,明年會有一整年的活動,除了將以往的老戲「香囊記(抬花轎)」和「大祭樁」再搬上舞台外,她也將推出一系列的折子戲;並舉辦兩岸的豫劇研討會;明年底更有一齣新編的劇碼演出,與她的得意門生蕭揚玲和女兒劉建華同台演出。
王海玲說,她從來不後悔走上這條不歸路,五十年來,讓她深刻體會到「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現在的王海玲,即使已貴為豫劇皇后,但她每天都還在力求進步,她說,還真發現進步的空間無限寬廣,只要努力,都還能夠感受到進步的喜悅,五十年只是走過的歲月,她要唱到不能唱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