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大改造】

從水泥叢林到花園城市

  晚上十點半,在大學任教的黃小姐卸下一天來的忙碌,身著輕便運動服,到住家附近的「農十六」森林公園運動。雖然已近午夜,但園區裡運動、散步的人影不絕,沒有丁點深夜的危險氣息,傳來的是陣陣親人間的笑語。黃小姐說:「從前,我根本不敢想像住在高雄可以有這樣的生活。」

城市中的公園,是許多市民每日休閒的好去處。(圖/鮑忠暉攝)
城市中的公園,是許多市民每日休閒的好去處。(圖/鮑忠暉攝)

閒置空間綠美化  幸福高雄美樂地

  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閒置的空地,歷經多年都市計劃,卻始終無法開發。長年的陰暗、髒亂,成了治安的死角,夜晚無人敢靠近。2002年,高雄市政府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於是發動上萬市民共同植草,讓它轉變成廣達25公頃的綠地,閒置地成為社區居民休憩新公園,讓原本死寂之地變成生機盎然。

  由於廣受北高雄市民喜愛,去年,在陳菊市長的支持下,市政府正式編列預算,將其中的10公頃打造為森林公園,讓民眾在原有的活動之外,還能在都市中心享受芬多精的滋潤。

農十六森林公園是市府新開闢的大型公園,頗獲市民好評。(圖/高雄市政府新工處提供)
農十六森林公園是市府新開闢的大型公園,頗獲市民好評。(圖/高雄市政府新工處提供)

  這個由市民參與、將閒置土地變成綠地的行動,被高雄市政府稱為「高雄新公園運動」。從2002年開始至今年初,已經將閒置土地轉化成超過100公頃的綠地,更拿下2009建築園冶獎特別獎。「新公園運動」是高雄市亟欲擺脫過去幾十年工業污染所造成的「水泥叢林」,決心發展「花園城市」、提昇住民生活品質與城市競爭力的一連串策略之一。

  花園城市(Garden City)最早是在19世紀後期由英國都市規劃師霍華德Howard提出,它最主要的精神就是:打造「結合都市與鄉村的舒適環境」。這個精神,至今仍左右著各大城市的發展規劃。也因此,高雄市想要發展「花園城市」,最主要的課題就是:如何在保有都市機能的情況下,讓住民也能生活於自然田野的環境。

城市「森」呼吸 廣闢公園綠地

  身處後工業化時期的高雄市,除了透過土地使用的更新,來帶動經貿特區與觀光休閒等新產業的發展,也投注重大公共建設,如捷運、巨蛋、鐵路地下化、輕軌、世貿會展中心、流行音樂中心,以及世運會主場館等,來提昇城市的基礎與格局。在都市機能再造的同時,為了朝向花園城市的目標,高雄市運用了花園城市常見的幾項策略來營造鄉野般的綠色環境。

中央公園的人工湖,展現了都市中難得一見的盎然水意。(圖/鮑忠暉攝)
中央公園的人工湖,展現了都市中難得一見的盎然水意。(圖/鮑忠暉攝)

  高雄市除了推動「新公園運動」將閒置空地轉化為綠地,也在社區周邊開闢更多的社區公園。而考量到未來捷運將成為各區主要的交通、商業、休閒輻輳,因此在興建捷運時,即同步將主要捷運站周邊,進行公園的闢建與重整。

  這項「捷運沿線公園」計畫,隨著捷運的完成,大幅改變了主要城區的面貌。居民出入站時可在清涼的樹蔭下步行,商家更沿著公園逐步開設,透過便捷與綠意的結合,市民在工作與住家之間有了得以轉換心情的第三空間,迥異於以往工業時代以機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嘈雜與烏煙瘴氣,讓整個城市發展出一種自然安適的生活情調。

  由北而南沿著捷運紅線的公園綠地有:高雄都會公園(R21都會公園站)、世運主場館運動公園(R17世運站)、博愛公園(R15生態園區站)、明誠公園(R14巨蛋站)、農十六森林公園(R13凹子底站)、中央公園(R9中央公園站)、勞工公園(R7獅甲站)、高雄公園(R4高雄國際機場站);橘線由東至西則有:中正公園與衛武營公園(O10衛武營站)、文化中心(O7文化中心站)、鹽埕埔市民廣場與二二八和平公園(O2鹽埕埔站)、哨船頭公園(O1西子灣站)。

重新改造的文化中心,充滿綠意。(圖/鮑忠暉攝)
重新改造的文化中心,充滿綠意。(圖/鮑忠暉攝)
Information

勞工公園(捷運紅線R7獅甲站)
為舊有公園整建,新園區以大片草皮、綠化的步道系統為特色,並以勞工的工殤紀念區為園區重點,每逢假日,公園的花市、玉市吸引不少愛好者前往。

中央公園(捷運紅線R9中央公園站)
東南側為新堀江與玉竹商圈,西南側鄰五福百貨商圈,是高雄人購物、逛街、追逐繁華時尚後最佳綠色緩衝。

文化中心(捷運橘線O7文化中心站)
開闊的腹地、成蔭的綠樹,以及夏日鮮黃的阿勃勒花季,結合藝文展演中心與周邊林立的特色商店,是高雄市極具人文氣息的綠地。

平衡都市發展 建立自然生態廊道

  素有「花園城市」美稱的新加坡,若沒有「武吉知馬」,或許美名將大打折扣。「武吉知馬」是廣達164公頃的自然生態保護區,也是世界上除了巴西里約內熱盧之外,僅存的另一座都會型原始熱帶雨林的保留地。它擁有比北美洲更多樣化的樹種,是新加坡最主要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新加坡成為花園城市不可或缺的條件。

打掉圍牆後,文化中心不僅綠意更為穿透,步道也寬闊許多。(圖/鮑忠暉攝)
打掉圍牆後,文化中心不僅綠意更為穿透,步道也寬闊許多。(圖/鮑忠暉攝)

  高雄市想要發展「花園城市」,確保自然荒野的物種生存,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任務。除了參考新加坡的經驗之外,高雄市也向美國重要城市波士頓(Boston)取經。擁有哈佛、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學的波士頓,其城市規劃以「翡翠項鍊」(Emerald Necklace)聞名於世。「翡翠項鍊」是由美國景觀設計師Fredrick Law Olmsted提出,它將波士頓原有的自然地理,如河灘地、沼澤、荒草地、河流等串成一個環城濕地公園系統,一方面提供民眾休閒空間,同時更確保既有的自然檨子林埤濕地是高市最新設置的濕地,讓生態保育更邁進一步。(圖/鮑忠暉攝)生態得到保留。

洲仔濕地是高市最早設置的濕地,如今已成為群鳥聚集之處。(圖/黃永富攝)
洲仔濕地是高市最早設置的濕地,如今已成為群鳥聚集之處。(圖/黃永富攝)

  汲取重要城市的經驗與精神概念之後,高雄市將珍貴且物種豐富的珊瑚礁隆起地形—「柴山」列為自然保護區,也把早期因開發導向而填埋利用的低窪土地回復為自然面貌,讓高雄市擁有一條北自援中港濕地、南至鹽水港濕地的「濕地生態廊道」。而這條生氣蓬勃的濕地生態廊道再連接捷運公園、社區公園,以及水岸藍帶,形成一條屬於高雄市的「翡翠項鍊」,成為高雄市最重要的生態體系。

檨子林埤濕地是高市最新設置的濕地,讓生態保育更邁進一步。(圖/鮑忠暉攝)
檨子林埤濕地是高市最新設置的濕地,讓生態保育更邁進一步。(圖/鮑忠暉攝)

  這條生態廊道一方面受到保護,一方面讓市民在尊重、珍惜的態度親近下,能在都市裡享受自然野趣,也學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

本和里的滯洪池,不僅讓水患消失,更維護了生態。(圖/黃永富攝)
本和里的滯洪池,不僅讓水患消失,更維護了生態。(圖/黃永富攝)

  高雄市目前的濕地由北至南有援中港濕地、半屏湖濕地、洲仔濕地、內惟埤濕地、愛河濕地、本和里滯洪池濕地、鹽水港濕地,以及今年4月甫完工啟用的檨子林埤濕地,絕對是全國最佳的城市濕地典範。

Information

檨仔林埤濕地公園
三民區鼎金後路與鼎強街交叉口旁(獅湖國小斜對面)
面積4.2公頃,原是曹公圳沿線埤塘,愛河的上游,因兩岸河床地遭濫倒垃圾,民眾私佔公地、開闢菜園、養殖家禽,造成水道日益狹窄且易滋生病媒蚊重塑為濕地公園的自然生態生活場域,大幅改善愛河上游水質,水域透過沉澱池、漫流池及生態池等不同機能設施淨化水質,多樣性的水生植物也可提供濕地教育功能。全區步道呼應地形成大小兩層次的環湖動線,上層臨社區可供自行車通行,下層臨水域僅供步行使用,並設置三個廣場予民眾休憩。

洲仔濕地
左營區洲仔路,風景區管理所北側
復育成功的濕地公園,至今發現與記錄達500多種動植物,幾近絕跡的「水雉」也成功落戶,為保護物種採預約方式每日限定人數入園。2008年獲得全球傑出建築金獎。

本和里滯洪池濕地
三民區明誠一路、大園街一帶
原為都市低窪地區,因土地開發使用被填埋後,逢雨必淹。2001年,高雄市政府闢建滯洪池還原其低窪蓄洪之功能,下雨時吸納洪水,非洪泛期則成為居民運動休閒的濕地公園。

內惟埤濕地
鼓山區明誠三路、美術東二路間
原為灌溉用埤塘,高雄市立美術館設立後,陸續將館址北側濕地公園開闢完成,目前是居民運動休閒與藝術活動的熱點,假日周邊的創意市集,增添濕地公園的多元性。

半屏湖濕地
半屏山東側,緊鄰建台水泥廠
早期為國內重要的石灰礦區。停止採礦後,政府部門極力復育。經調查目前擁有包括72種鳥類、101種昆蟲、63種蝴蝶、17種爬蟲類、12種螺類、6種哺乳類,植物種類更多達340種。是高雄市民假日熱門的休閒爬山景點,也是絕佳的生態教育、自然教室。

建立物種保留展示教育區

  新加坡有一座「城市裡的花園」—新加坡植物園,而在高雄市,則有「原生植物園」以及即將在7月完工的「大坪頂熱帶植物園」。如同新加坡植物園是新加坡物種的縮影、自然教育的根據地,以及民眾主要的休憩地,高雄市的「原生植物園」與「熱帶植物園」,同樣兼具物種保存、研究、教育、以及休憩的功能。

原生植物園中,充滿許多台灣原生的植物。(圖/黃永富攝)
原生植物園中,充滿許多台灣原生的植物。(圖/黃永富攝)

  原生植物園位於捷運紅線R15(生態園區站)附近,最早於1994年興設,但由於缺乏專業規劃與維護,以致原本設定的功能和景觀喪失。2002年,高雄市利用行政院農委會的補助計畫,對整個園區進行重新的規劃與整建。

  雖然只有4.6公頃的面積,但重整後的原生植物園,卻具體而微地重現高雄市原生的地景地貌;區內除了栽植原生樹種之外,並透過紅樹林區與隆起珊瑚區的設置,讓市民得以一探高雄市尚未開港之前的潟湖與珊瑚礁的地貌景觀及生態。

高雄市處處可見綠意與水意,早已成為「綠色之都」。(圖/黃永富攝)
高雄市處處可見綠意與水意,早已成為「綠色之都」。(圖/黃永富攝)

  位居小港高坪特定區的熱帶植物園區面積23.74公頃,即將於今年7月世運會之前完工,園區栽植的物種以台灣熱帶植物為主,更以物種保育研究、熱帶植物展示、生態旅遊,以及自然教育為規劃重點。

  熱帶植物園區與原生植物園區一南一北,成為高雄市主要的「城市中的花園」。尤其是熱帶植物園,因鄰近地區是高雄市目前仍存留的工業區,同時也是高雄市污染較嚴重的地區,因此,在既有保留、展示、教育、遊憩的角色之外,熱帶植物園還將與周邊的鳳山水庫相連結,共同發揮緩和與調節污染的功能,成為廣達114公頃、南高雄地區的「都市之肺」。

永續城市的綠色願景

  高雄市打造「花園城市」的歷程,展現了這座城市對「自然田野般」生活環境的承諾、追求、行動與決心,這十年來的努力換來了民眾更好的生活品質,與更多樣化的生態環境。2008年9月,天下雜誌評比高雄市的環境力為全國第三,僅次於天然環境優良的離島澎湖與後山花蓮,另外洲仔濕地也持續透過世界社會論壇、世界濕地科學家年會等的案例分享,在全球成為典範。這是十年前污染程度嚴重的高雄市不敢想像的肯定。

陳菊市長任內,大力闢建公園,讓高雄市成為「花園都市」。(圖/鮑忠暉攝)
陳菊市長任內,大力闢建公園,讓高雄市成為「花園都市」。(圖/鮑忠暉攝)

  對高雄市來說,營造「花園城市」不是為了得獎,是為了真正創造一個舒適宜居的永續環境。過去十年的成果是一個厚實的基礎,並非工作的結束。一波波持續推展前進的綠美化等工程,都在向世人預告:這座花園城市將會更多姿,更多彩。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