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封面故事】

百變空間 港都迸發空間新美學

  高雄市的公共空間改造,配合重大藝文活動及城市行銷,已經共同改變了大家對高雄的印象,工業區的煙囪、陸上奔馳的貨車已經被城市光廊和愛河取代。
                                                             
—成功大學建築系 吳玉成副教授

  空間,所形容的是一個既抽象又具象的概念,它之於我們,就好像水之於魚,生活在其中,卻不自知一樣,「空間」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我們卻可以真切體會到空間的珍貴性與有限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都市中動輒一坪數十萬的高昂房價。

水岸城市幸福願景讓人無限嚮往。(圖/林育恩攝)
水岸城市幸福願景讓人無限嚮往。(圖/林育恩攝)

  而建築物,就好比是都市空間設計師的油彩,如何利用「點」的建築物,連「點」成「線」,再成「面」地整體改變都市的風貌,不但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藝術,所以我們在公共空間中型塑一個公共建築的時候,主事者事先的規劃就顯得非常重要,一定要站在高點,沉靜、細膩地思考,不然小則造成金錢的浪費,大則可能對城市往後百年的發展,造成無法逆轉的負面影響。

 

愛河之心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類最高榮譽。(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愛河之心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類最高榮譽。(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掌聲背後的思維

  2009年,高雄市再次榮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全球卓越建設獎」(FIABCI Prix D' Excellence)肯定,以「愛河之心」與「高捷中央公園站」分別奪得環境類最高榮譽「卓越獎」與「金質獎」,加上2007年洲仔濕地公園獲金質獎,高雄市公共建設藉這些世界級獎項的肯定,已經在國際間打響了名號。

城市光廊夜間光彩與周邊商圈相互輝映。(圖/奧多咖啡提供)
城市光廊夜間光彩與周邊商圈相互輝映。(圖/奧多咖啡提供)

  城市光廊、愛河之心、凹仔底森林公園、洲仔濕地公園、電影圖書館、駁二藝術特區……,高雄市這幾年累積了許許多多蜚聲國內外的公共建設,讓許多城市羨慕不已,紛紛起而仿傚,但正如吳玉成副教授在〈健康的公共空間設計概念〉一文中所說:

  ……另一個值得地方城鄉風貌工作思考的是「適地性」的問題。台南市成功的做法,在嘉義市不一定管用。高雄市的城市光廊是個很好的例子,設計、經營管理都是成功的要素,但其前後的商業環境、高雄都會的人口密度與活動強度也是重要條件。很多地方看到高雄的例子都想學、都想搞個什麼光廊,其實就是落到分不清想要與需要的狀況,只是一味地看硬體。各地都希望有活絡、富特色的空間,但高雄的城市屬性跟縣轄市或鄉鎮相去何其遠?除了實質條件的差異,更有城市性格的問題。好地方是大家都想追求,城市光廊的設計手法卻不見得放在哪裡都好!……

  這也就是強調公共空間設計時,不能忘記考量「適地性」,要塑造一個有活動、事件和情感連結的空間,就必須面對地方經驗的問題,如果公共空間設計不能與地方的需要、環境的價值連在一起,人們自然很難能感受到此公共空間設計的意義,如此再好的硬體,也將淪為無人使用的蚊子館,更遑論讓整個城市空間「提昇品質、展露特色」了。

整治後的前鎮河,讓兩岸回復以往清新綠意。(圖/林育恩攝)
整治後的前鎮河,讓兩岸回復以往清新綠意。(圖/林育恩攝)

  而這就不能不直指主事者的「定調」問題,因為要讓行動方案能適切回應環境問題、針對城市或社區需要,就必須要有正確、健康的概念,陳菊市長這幾年以「三生有幸,永續高雄」作為施政主軸,強調環保綠化的普世價值,以及水岸綠廊的城市意象,都切中高雄市發展的需要,而這才正是高雄市這幾年,能在公共空間營造上深獲肯定的核心條件。

波光粼粼 建構親水城市

  高雄市擁有山、海、河、港的天然資源,長久以來又是台灣第一大港,海洋首都的印象深入市民人心,利用多條河流貫穿城市的特性,提出水岸城市的願景,而能居住在如同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一樣的城市之中,自然讓市民心中充滿無限嚮往。

愛河之心夜景耀眼。(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愛河之心夜景耀眼。(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但在空間設計之中,我們常談及一個名詞「可及性」,這往往指的是非實體部分人們所能活動的地方,如:道路系統、水岸、綠地……等,若「可及性」過低,市民就不會在這些空間活動,也不會產生感情的連結,更不用談集體建構城市的形象了。

  所以為了建構人人「可親」的水岸城市,市府細緻地利用鋪面、植栽、公共藝術界定空間、引導行動……,除了前述這些改善,要拉近市民與水岸間的距離,最需要克服的還是污染的問題,愛河成功的整治經驗名聞遐邇,這幾年市府更加努力推動「愛河溯航計畫」,同時積極進行二號運河、後勁溪及前鎮河的整治。

前鎮河畔的興仁公園。 (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前鎮河畔的興仁公園。 (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2007年,「愛河溯航計畫」中的「愛河之心」建設完成,一個串聯沿岸景點、結合水陸觀光、治洪防汛、濕地保育的多功能公共空間,頭一次在台灣出現,但市府不以為滿足,持續向上、向外溯源整治;今年4月,前鎮河畔「興仁公園」經9個月的徹底景觀改造,熱鬧舉辦完工啟用儀式,更昭示了市府不只著眼於大處,真正大大提昇了水岸與民眾間的「可及性」,讓「高雄,不只有愛河」絕不僅於一句口號!

  在海港方面,市府積極開發高雄港1~22碼頭區域,除了漁人碼頭、真愛碼頭、光榮碼頭、新光碼頭之外,2008年3月高雄市政府正式委託荷蘭KWF團隊進行整體空間規劃行動方案,持續推動舊港區的再造計畫,要打造其成為兼具文化、觀光旅遊的帶狀公共空間;加上2008年6月,市府完成「高雄聖陶沙─改造旗津地區成為高雄國際級海洋遊樂區」計畫,配合總長度超過22公里的藍色水路,將讓高雄市河、海與港整個水岸空間連成一氣,美不勝收。

規畫旗津成為國際觀光大島。(圖/林育恩攝)
規畫旗津成為國際觀光大島。(圖/林育恩攝)

環保永續的公共空間營造理念

  空間設計的品質,要如何轉成可度量的標準?這是所有鑽研公共空間設計學者一直在尋找的問題,但無論是哪種度量標準,「生態保育」可以說是其中的最大公約數。高雄市得天獨厚地擁有濕地生態:援中港、半屏湖、洲仔濕地、檨仔林埤、本和里滯洪池、美術館內惟埤及愛河濕地,由北而南彼此串聯,但在未營造其「可及性」之前,這些地方不過是荒煙漫草;多虧這幾年市府的銳意規劃,現在卻成為高雄市民最愛的生態公園,以往人的活動空間與生態保育往往背道而馳,但高雄市嘗試將兩者結合起來,實是值得驕傲的舉措。

檨仔林埤重現往日水文景觀。(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檨仔林埤重現往日水文景觀。(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當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空間是否真能永續共存,並非只看空間剛建設完成的樣子,必須考察完成之後持續的情況,讓人與環境的和諧空間能夠存在的主要因素,不只是硬體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軟體,是持續的活動與管理維護,這當中牽涉兩方面,一是使用者的素養,二是主事者的決心。

凹仔底10公頃綠地開闢為森林公園,是市府施政價值的抉擇。(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凹仔底10公頃綠地開闢為森林公園,是市府施政價值的抉擇。(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不過正所謂「風動草偃」,使用者的素質提昇,其實也跟主事者是否能堅守理想,持續付諸行動有關。關於這點,高雄市政府在今年以行動作出重要的宣示,高雄市凹仔底森林公園正式落成啟用,此公園位於明誠路與南屏路交叉口,東鄰捷運R13車站,西接美術館,北側則為高雄巨蛋及漢神巨蛋百貨,公園結合了05-公-22及其北側,是面積廣達10公頃的黃金地段;原本市府地政處有意出售其中一塊綠地,面積約5.8公頃,估計可為市庫進帳150億元。

  但陳菊市長認為,相對於市庫的收入,如能將現地化為市民共有的綠色資產,將更有利於世代子孫與環境,因此決定將整塊土地保留,並合併臨近4.2公頃之公園用地,打造達10公頃的森林公園。市府養工處在這座公園四周規劃有寬闊的自行車道,與園區內道路結合,園內廣植樹木、花卉外,更設置了生態池、溪流、木棧道、生態解說中心、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多功能休憩廣場等,而這些精心的空間規畫,也讓凹仔底森林公園奪得「2009建築園冶獎」優質公共景觀獎項,及「2009國家卓越建設獎」公共工程與都市空間金質獎……等殊榮。

凹仔底森林公園有自行車道、綠地、生態解說中心供民眾休憩。(圖/蕭夙茗攝)
凹仔底森林公園有自行車道、綠地、生態解說中心供民眾休憩。(圖/蕭夙茗攝)

  陳菊市長表示,凹仔底森林公園是「施政價值的選擇」,讓原本可為市庫進帳150億元的黃金地段,成為市民共有的綠色資產,希望凹仔底森林公園的「水與綠」,可以讓市民朋友擁有更多的休閒遊憩空間,正所謂一個行動勝過千言萬語,凹仔底森林公園的興建,讓我們有理由期待生態公共空間在高雄市發揚光大。

於中都磚窯廠舉辦之國際鋼雕藝術節展現高雄工業的文化特色。(圖/集智館文化有限公司提供)
於中都磚窯廠舉辦之國際鋼雕藝術節展現高雄工業的文化特色。(圖/集智館文化有限公司提供)

追求新穎 不忘包容在地特色

  高雄市在公共空間的營造中,最讓學者們肯定的便是規劃設計都是根據既有經驗及當前狀況,而非視過去為包袱,避之唯恐不及,高雄市早期以重工業起家,現在雖在轉型的過程,但市府並非與之切割,而是以有創意的方式,將過去的歷史包容進公共空間的設計中。

  走在高雄市街頭,我們不難發現具有重工業意含的鋼雕,或貨櫃裝置藝術,大煉鋼廠、高雄港曾是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火車頭,也是高雄市民共同的驕傲,人需要在環境中找到認同,但這種選擇符號式的意義,要處理得好尤其困難,不過在高雄市,因為從2001年開始舉辦「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02年開始舉辦「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這兩個雙年展累積了許多精美的作品,所以不難取得品質與意涵兼具的好作品,為高雄市公共空間增添更多美麗的意義。

  我們再把眼光轉到藝術展演空間,駁二藝術特區、電影圖書館、歷史博物館、眷村文化館、醫療史料館……,這些位在高雄市的文化、藝術展演空間,無一不強調在地特色與深度。尤其駁二藝術特區,這個原本屬於高雄港第三船渠內的第二接駁碼頭,建立於1973年,開始堅守著它身為港口倉庫的平凡生命,直到廢棄閒置。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經由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熱心努力,與文建會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專案結合,駁二藝術特區,這個台灣第一個靠海的藝術空間就此成立。

駁二藝術特區展現高雄市空間營造的創新思維。(圖/駁二藝術特區提供)
駁二藝術特區展現高雄市空間營造的創新思維。(圖/駁二藝術特區提供)

  改善的空間「重寫」了地點的意義,駁二不再是港口、倉庫,卻成了藝術特區,但無論是大膽、創新、前衛還是不可名狀的藝術表現方式,在此都需要尊重駁二代表的歷史,融入維持原狀的倉庫、斑駁的牆壁之中,而非強迫這個空間又成為一個美術館,充分體現高雄市在空間營造中,不忘包容過去歷史的特色。

高雄市政府努力營造市民幸福的生活空間。(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高雄市政府努力營造市民幸福的生活空間。(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市民的城市 市民的空間

  長久以來,各種環境規劃專業都在追求著共同的觀念與態度,希望城市空間能夠反應居民個別的與集體的生活期望與記憶。所以都市空間規劃者都應該有著一個共識,那就是所有談及空間設計問題的目的,都是在促進生存在其空間中人們的幸福,藉種種措施與方法使該空間成為更舒適、更便利、更美麗的環境。

  看著您我的四周,放眼所及的視野中,盎然的綠意與美化的造景,串聯不同空間的寬敞步道,連夜間照明都成了營造和諧環境氣氛的巧思,高雄市政府在高雄市空間營造的努力,不只是大型的建築物,也存在於市民日常生活的細瑣之處,而這些努力的目的,無疑只有一個,那就是滿足所有高雄市民的需求,建構一個屬於市民的城市。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