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古月今城】

映畫館的故事 高雄市電影院發展歷程

     看電影是現代人最重要的休閒娛樂之一,幾乎每個人都曾進電影院、看過電影,更有許多人生平第一次約會就是在電影院,電影院也成了承載現代人難忘回憶的地方。其實電影算是非常現代的產物,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做了第一次的電影公開放映,電影從此誕生,至今不過百餘年,然而其魅力席捲全球,如今已成為最普及的娛樂。

日治時期電影剛傳入台灣,戶外放映時總吸引大批民眾。(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日治時期電影剛傳入台灣,戶外放映時總吸引大批民眾。(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日治時期的戲院

     電影進入台灣,與日本人有關。1900年,台灣首次放映電影;1907年,日人高松豐次郎率領工作人員拍攝包括高雄在內的「台灣實況介紹」,台灣人開始有較多機會接觸這種新奇的事物,而高雄市的第一間電影院—高雄劇場,則要到1921年(大正10年)8月,才在當時高雄市的大企業家大坪與一手上誕生。

上圖「高雄館」為高雄市首座電影院,毀於二次大戰。下圖為1931年港勢展覽祝賀會於高雄館內進行之歌舞表演。(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上圖「高雄館」為高雄市首座電影院,毀於二次大戰。下圖為1931年港勢展覽祝賀會於高雄館內進行之歌舞表演。(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位於今日七賢路與五福路交叉口的高雄劇場,其創建並非是大坪與一主動出擊,而是高雄州知事富島元治認為高雄市需要發展娛樂業,供給市民休閒的空間,在其請託下,大坪與一才出面,召集許多高雄市商界聞人成立公司—高雄劇場株式會社,經營該戲院。在初期募款階段,因為碰到當時經濟不景氣,許多反對者認為此時尚不需成立娛樂業,使得籌募資金受到困難,最後是在大坪與一親自出資下才解決。成立初期時,經營相當艱苦,也是在大坪與一的支持下度過,直到1929年才逐步轉虧為盈,後更帶動娛樂業投資的熱潮,其映畫館(日文的電影院)「高雄劇場」,後來在1931年改名為「高雄館」。

     日治時期高雄市共有6間戲院,分別是1921年的「高雄劇場」、1929年(昭和4年)的「青年館」、同年(1929年)的左營首家戲院「興隆座」、1930年的「金鵄館」及「壽星館」,以及1940年的「昭和館」。這6間戲院除「興隆座」及「青年館」外,均位於鹽埕區,而位於今天大同二路的「青年館」,實際上與鹽埕也僅一河(愛河)之隔,互動密切,由此可了解鹽埕在日治中後期,已是高雄市的商業重心。

金鵄館為日治時期台灣設備最先進的電影院之一,戰後改為光復戲院,現已拆除。(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金鵄館為日治時期台灣設備最先進的電影院之一,戰後改為光復戲院,現已拆除。(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另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投資電影院的幾乎都是政商關係良好的大商人,如經營「壽星館」的多木龍二、「金鵄館」的船橋武雄,都是名聲響亮的大企業家,可以看出,當時時髦的電影院,投資者不僅需要資金,政商關係也不能少。

戰後愛河兩岸影業盛極一時

     戰後初期看電影仍是當時最受高雄市民喜愛的休閒活動,上述6間戲院,除毀於戰火的「高雄館」以及「昭和館」外,原日人經營的「金館」、「壽星館」及「青年館」,則由國民黨接收,並分別改名為「光復戲院」、「壽星戲院」、「青年戲院」,「興隆座」為台人所有,故仍由原業者繼續經營。除此之外,新的戲院在戰後初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如「鼓山戲院」、「明星戲院」等,其中以位於鹽埕區,1947年興建完成的「大舞台戲院」設備最好,也最能吸引人潮。

大舞台戲院曾經紅極一時,1999年正式停業,但仍保留完整外觀。(圖/凌卓民攝)
大舞台戲院曾經紅極一時,1999年正式停業,但仍保留完整外觀。(圖/凌卓民攝)

     這個時期的電影院其實也延續著日治時期的風潮,經營者在政商領域上多是一方之霸,例如大舞台戲院是由著名的大砲議員郭國基經營,戰後初期最具勢力的澎湖同鄉會,其會館就在金城戲院,而後來高雄市甚為重要的聯宏院線,則與王玉雲家族有關,這種現象直到最近大型連鎖影城的崛起,如威秀影城、喜滿客影城等,才讓此風潮告一段落。

     戰後有許多代表性的戲院,至今仍讓老一輩的影迷難以忘懷。像是大舞台戲院可說是1940、1950年代的代表,到了1961年,在原「高雄館」興建的「亞洲戲院」,為高雄第一家與台北國賓戲院同步啟用四聲道立體音響的戲院,加上其精挑細選的服務人員,成為全高雄市設備最優良、最有名的戲院,每逢假日總是人山人海。同時期的「西北戲院」(1965年)及「東南戲院」(1966年)戲院,也吸引不少影迷,其中西北戲院旁的藍寶石歌廳,更是歌廳秀時期的重鎮,豬哥亮就在此發跡。

1970年代後多廳式戲院盛行,聯宏院線先後開設三多、統一、日新及真善美戲院等,現只留下三多戲院。(圖/凌卓民攝)
1970年代後多廳式戲院盛行,聯宏院線先後開設三多、統一、日新及真善美戲院等,現只留下三多戲院。(圖/凌卓民攝)

新世代影城改變觀影體驗

     1970年代晚期,多廳式的戲院開始盛行,第一間是1978年,位於愛河畔的「國賓戲院」及「豪華戲院」,戲院還與保齡球館興建在一起,吸引不少年輕人。同時期位於三多路的聯宏院線先後陸續開設了「三多戲院」、「統一戲院」、「日新戲院」、「真善美戲院」等,也帶動了三多商圈的發展,多廳式戲院後來則發展成為影城模式,如「宏總影城」、「威秀影城」陸續在該商圈營運。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休閒,每到假日高雄的新興影城總是擠滿人潮。(圖/林育恩攝)
看電影是現代人重要休閒,每到假日高雄的新興影城總是擠滿人潮。(圖/林育恩攝)

     但從1990年代左右開始,在電視、第四台、錄影帶、DVD的陸續普及下,進入電影院不再是看電影的唯一管道,前述的老電影院陸續被淘汰,目前所能留下來的多半是影城式、設備新穎,甚至與百貨公司結合的觀影場所,最具代表性就是2001年開幕,位於大遠百的威秀影城。其他目前仍在營業的有環球影城、三多影城、喜滿客美奇萊及夢時代影城、奧斯卡影城、和春影城及十全影城。

     當然,對於所有高雄市的影迷來說,除了這些陪伴著大家長大的電影院之外,2002年高雄市電影圖書館的成立,更是一件大事。電影圖書館不僅扮演著類似電影院的功能,與其幾乎同時(2001)出現的高雄電影節,及一連串的獎勵措施,讓高雄市成為拍片的重鎮,這幾年的傑出國片都曾到高雄市拍攝。也讓高雄市,從一個看電影的城市,慢慢走向拍電影的城市,坐在高雄的電影院中,看著熟悉的場景一幕幕出現,或許這才是以往高雄市民無法在電影院中享受的參與及光榮。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