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相對論】
標竿企業領航 港都造船向前續航 鄭文隆 ╳ 呂佳揚
近年來高雄市的產業中,造船業的表現份外亮眼。台灣國際造船公司不但在去(2008)年底成功民營化,面對金融海嘯風暴,更是挺過難關,維持耀眼的成績。除了大型貨櫃船之外,遊艇產業也發光發亮,世界各地的行家紛紛下單,請高雄的船廠為其量身打造品質一流的遊艇,傑出的表現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大遊艇生產地,目前世界海域有超過兩萬多艘國際級遊艇是MIT(台灣製造)。
本期《高雄畫刊》特別邀請兩張高雄造船王牌的領航者:帶領台船航過金融海嘯危機的台船公司董事長鄭文隆,以及讓嘉鴻集團從百人規模成長到千名員工,成為台灣最大豪華遊艇製造廠的執行長呂佳揚,解讀公司在近年的成功之道、淺談自己工作上的心得,並對高雄造船產業的未來,提出建言。
訪談摘要:
《高雄畫刊》問(以下簡稱問):兩間公司都曾經碰到衰退的情形,當時是用了哪些策略與方法,讓公司營運重新攀上高峰?
呂佳揚答(以下簡稱呂):
70年代時,在充足的勞工、低廉的工資、純熟的技術及便宜的價格優勢下,台灣遊艇業發展達到高峰。但自90年代開始,因北美市場萎縮、台幣升值、人工成本上漲等因素,使整個產業開始走下坡。接下來將近十年的時間,台灣遊艇業走進產業寒冬,也迫使將近70%船廠結束營業。
嘉鴻走過不景氣的年代,沒有什麼特別的創舉,主要是能去觀察到衰退的原因在哪裡或是為什麼沒辦法跟著做調整。當時主要的原因是市場太集中、產品沒有做適當的區隔。所以第一步驟,我們就往歐洲和亞洲開拓市場,而要開拓市場,就要設計適合他們需求的產品,也就是要朝大型化、高附加價值的私人豪華遊艇發展。
因為台灣沒有私人遊艇休閒文化,要滿足金字塔頂端消費者的需求,嘉鴻著實經過一段時間摸索,掌握一定程度的技術後,再去思考怎樣去把市場做大、集中化。要集中化就要再走向專業分工,以不同的部門分項深耕。
整體來說,大概就是市場的鞏固、產品的區隔、專業分工,當然也加強各種內部的管理、BRP(將企業全體的經營資源作有效且綜合的計畫與管理,以達成經營效率化的手法及概念)的建立等等。這些讓公司可以度過衰退,並在之後能針對變動,更快速地去做反應,可以說過去的低潮讓公司的體質更強健。當然反應不會馬上見效,但幾年之後就可以看出來。
鄭文隆答(以下簡稱鄭):
台船是個大型船廠,它所面臨的是國際市場,而台船的過去,也就是中船,它的國際競爭力一直都不強,雖然它的品質都被肯定,但往往是不計成本,這在競爭力上就不足。而2000年的再生計畫對公司做了一個整理,就讓公司的競爭力大幅提升,又因緣際會,2003年的國際造船業景氣大好,讓中船有了好的基礎。我上任之後,就認為下一個階段要再提升競爭力,就是要民營化,這是個架構的改變,希望能讓決策、財政等機制變得更靈活有彈性,這個成果就在今年的金融海嘯中發揮出來,讓我們平安度過。
今(2009)年最慘是在三、四月的時候,各大航商都要延船、取消訂單,我們立即啟動許多談判因應。如果那時候我們還是國營事業,有採購法、對上級機構的請示,我將沒有辦法做得那麼彈性,只能採最保守方式回應。舉例而言,今年有一艘德國的船要撤單,我當天聽到,第二天就飛到德國談判,成功說服船東繼續興建,又再回到台灣,前後三天就處理完畢。如果是以前的國營企業,我還要上簽、請假出國洽辦,層層請示,等到真正出國,都已經來不及了。這是我們對公司結構上的改變。
對於未來,我們還有其他的策略想法。台船的品質與設計是被人家認可且肯定的,全世界的船廠中,從基本設計、細部設計到施工圖繪畫,能在同一單位的並不多,在這種技術領先的情形下,我們應該要擴大造船的利基,目前台船的造船量少於全世界1%,如果我們能加強工廠的技術、增加效率,將可增加造船本業的量。
另一個是要開創新事業,以往台船都只靠單一的造船產業,如果遇到國際造船景氣不好就很慘,我希望能夠進行跟船有關的多角發展,先與跟船有關的項目,慢慢擴張。例如海上工程、海上綠能產業,甚至是被全世界肯定的塗料,如果能單一發展成塗料公司,就能夠為許多產業服務。
問:在將公司帶向高峰的過程中,您遇到哪些困難與挫折,並如何克服?請舉例與我們分享。
呂:每一個新的動作都會受到一些質疑,是在所難免,因為你沒做過嘛!每一次的嘗試都是新的,都是一種冒險。比如說,大家都知道要開拓新市場,可是要怎麼開拓呢?別人就會看你怎麼做。所以你要開發新的產品,也都無法確定是不是有需要的?但是你必須透過各種管道、想各種策略去確認,因為每一個新產品的開發,都需要投入人力、開模等相當龐大的資金。或是在專業分工時候,你要把原來的舊廠做切割,分成各部門,成立公司,這也要非常小心。因為有可能會失敗,而這種失敗可能會影響到原來的公司,牽一髮而動全身。
我們是比較幸運。一路走來,大部份都是可以如我們所計畫,製造遊艇是一門非常細膩的工業,因為一艘優質的遊艇是千百樣貼心的細節所組成,小至螺絲釘頭的對齊,大至整艘船空間設計的流暢,遊艇必須是一個可與親朋好友分享的生活夥伴。
鄭:任何一個企業都會有困難,尤其我們現在正在轉變,也面臨許多問題。第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員工腦袋的重整,畢竟30多年來,這些員工都是國營事業下的公務人員,如今已經變成民營公司了,如何走向企業競爭、利潤導向,要能夠突破。
其次是員工的平均年齡太高,我們員工的平均年齡是50歲,我上星期才去參觀三菱的造船廠,員工平均年齡才39歲,對一個以體力為主的公司,我們的年齡確實偏高,不過,這受到當初民營化時訂定的條款保障,但我們面對它,雖然現在已提出優退措施,仍可能沒辦法在短時間解決,要幾年後才有辦法。
第三個是我們要開創新事業,這需要魄力,但要發展這些,可能還是得先解決員工年齡偏高的問題,畢竟平均年齡50歲,衝勁可能不足。這是我目前看到比較大的問題。
問:您如何看待高雄市政府對推展造船產業的努力?將來還可以哪些政策面做加強?
呂:遊艇產業,最適合在台灣發展,尤其是在高雄,因為南部人勤奮,學校人力資源充足,加上傳統工藝對遊艇的附加價值有顯著的幫助,這不是價錢的高低可以衡量,而是優質的品牌建樹,所以我們對政府提出積極政策扶植遊艇產業,有很高的期待。
以目前市府規劃南星計畫做遊艇製造專區、高雄港13~15號碼頭做大型遊艇碼頭來說,南星計畫是生產面,愛河灣的碼頭是使用面。對產業而言,南星計畫是我們一直期待台灣可以有一塊地,可以讓所有的聚落在一起,因為每一家船廠需要做很多周邊的投資,包括物流、測試等等,如果這些上下游相關產業都可以集中在一起,就能產生群聚效益,大家可以不必重覆投資,由同一家廠商運送、測試,以量制價,對提升效益、降低成本很有幫助。而且跟海比較接近,包括要測試、展示都會很方便。
另外南星地區風浪大,雖然船不會在海上建造,但需要小的設施、一些小的遊艇碼頭來停放,也許可以跟鳳鼻頭碼頭一樣,有一些保護,也可以看怎麼跟鳳鼻頭合作。
遊艇碼頭之外,還要有個好環境。比如你有個停車場,可是車不能開出去,這是不行的。所以有了遊艇碼頭,高雄港還是應該要更開放,讓民眾可以更輕易地出港,才是對遊艇碼頭有幫助的地方。如果短期內做不到,可以先開放愛河灣的地方(12~15碼頭),對航道沒有什麼影響。市政府應爭取,讓市政府來管理,讓民眾可以先玩一些很小的船,這樣也很不錯啊!
鄭:台船基本上是個勞力密集的產業,也會帶來許多工人,當台船能夠在本業上有所擴充時,就會需要許多工人,對高雄市整個產業很重要。就我個人對遊艇與台船的看法,遊艇產業需要遊艇碼頭等整個的配套,而台船不同,我覺得台船可以跟中鋼、中鋼機、唐榮等小港附近的公司,共同形成一個重工業的集團,這樣才會有力量。我們可以看看日本跟韓國,不管是日本的三菱、三井,韓國的現代、大宇,都是重工業的集團,發展出產業鏈,而我們沒有,不管是台船、中鋼,都是各自發展,材料生產、設備製造,沒有彼此連結在一起,這非常可惜。
就整個都市來看,小港地區這幾個公司,都是台灣重要的重工業公司,如果彼此能串連在一起,像韓國、日本一樣,這對高雄的產業發展將極具重大意義,會是代表高雄的一個工業特色及區域,這是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