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邁向理想城市的N種方法 「高雄行動」創意比一比
什麼?高雄市變成了一座水上樂園?中島加工出口區轉變為電影文化城?搭高雄捷運變成了「真人實境大富翁遊戲」?先別緊張,這些看似瘋狂的想法,其實是在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舉辦的「高雄行動創意」國際徵件活動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雖然可能不太切合實際,但上百件參與徵選的作品,所呈現的各式各樣創意想法,帶領大家突破原有框架,讓高雄市未來的理想面貌有了更多可能與想像。
年輕的創意就是最好的創新
以往都市發展策略或都市規劃都是從傳統的脈絡與方式進行,但高雄市政府都發局在今年採用了國內罕見的「行動創意」徵選方式,引進各種創意,希望能為整個城市帶來超越性的啟發與創新。
市政府都發局的林廖嘉宏正工程司談起活動的緣起,他說,去年得知國際都市發展協會(INTA)第33屆年會於今(2009)年10月在高雄市舉辦,而此屆年會的主軸又是「創新」,為了結合INTA的主題,並且突破都市規劃的傳統模式,都發局於是開始構思如何「創新」,後來,他們找到了答案—年輕的創意就是最好的創新。因為「這些年輕的規劃師未來20年後將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參與者」,因此決定徵求全球1970年以後出生的青年朋友對高雄城市規劃的創意構想。
林廖嘉宏說:不管有沒有都市設計的背景,這些年輕的夢想家都可能會是很好的城市「規劃師」。都發局現在就向這些年輕人徵求20年後可能會在他們手中實現的創意,期待透過年輕人各種非典型、變化多端的表現手法,預先看到高雄理想的未來。
這項活動在今年5月開始徵件,並架設起國際活動網站。為了讓有意參與者更了解高雄,這個網站釋出了近百幅的高雄市空拍圖供自由使用,來自各國的人士也可以在線上以360度瀏覽150個高雄景點。「這兩項都是很特別、少見的作法,另外,為了節省成本與避免資源浪費,報名者不但可以透過網站登錄,直接上傳作品,也可透過線上對話系統,直接與主辦單位進行溝通。這些是都發局有別於以往的創新作法。」林廖嘉宏說,截至今年10月中旬,共有來自93個國家、1200個城市、近十萬人次點閱瀏覽過這個網站,成功地進行了另一種城市行銷。
「高雄行動創意」徵選活動,經過三個階段的評選,從最初來自14個國家、273名參賽者的111件作品,陸續徵選62件入圍作品,然後再選出優選作品19件,並在今年10月3日,針對這19件進行最後的評選,來自波蘭、比利時、西班牙、美國等知名學院的學者與台灣籍代表共9位評審,透過視訊問答的方式選出了3件特優作品以及16件佳作。林廖嘉宏表示,「這種用視訊與參賽者對話的方式,也是一種創新,而且全程技術成熟,進行順利,頗受評審肯定。」
行動創意優選品 各擁獨到特色
這次徵選不少參賽作品的創意具有可執行性,可供市府後續推動城市規劃的參考。特優的三項作品從城市空間的不同尺度或視角來描繪高雄的遠景,都各具特色。
三件作品中的第一件,是劉滔的《夢工廠[∞ LAB]》。來自台灣的他,以清楚細緻的藍圈、綠環、橙鍊及夢核/夢力場為主題,提出幾個重點,一是「藍圈」,整合高雄水文濕地系統,以調節高雄炙熱的氣候,二是「綠環」將台鐵臨港線土地轉為綠軸,三「橙鍊」是翻轉廢棄舊工業區塊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搖籃,四「夢核/夢力場」是在臨港區域創造海洋水生城等具地標性的大型指標建築。在劉滔的想像與規劃之下,高雄市成為一座想像力無限的夢工廠。
第二件特優作品是《運河城市The Canal City》,由同樣來自台灣的黃姿蓁與徐德瑞共同提案,他們以左營曹公圳為發想原點,將這區塊中原有的水圳系統重新疏理,並且配合現代社會規劃特殊的水道設計,使曹公圳轉化為完整的運河系統,讓它發揮運輸、休閒、疏浚、灌溉及觀光等功能,賦予當地成為可以行舟的魅力願景。
第三件作品則是《Migrant workers' breathing edge in Kaohsiung City》,作者Bayu Andalas來自印尼,他以移民者的角度,觀察到高雄市擁有許多外籍勞工,因此將高雄鐵路地下化後所釋出的大量土地,轉化為具國際觀點及多元文化的新都市中心,並且在這個區塊內規劃數幢新式的建築造型。Bayu Andalas認為可以將這些建築打造為具有各國特色的活動聚點,不僅可提供外籍移民活動,也可藉此吸引更多外國企業投資及更多人口進駐高雄。評審肯定這件作品將移民文化提昇至更高的國際交流層次。
除了特優的作品,其他入圍作品涵蓋了多層面的主張,包含都市地景再造、水岸與城市觀光產業的接合、生態都市的營造、創意文化產業(高雄電影、服飾設計、地方美食)與地方空間發展結合、綠色能源科技應用、國際移民與高雄都市認同的空間營造、高雄捷運如何提昇搭乘率等等。這些提案的共同特色是,參賽者都體認到高雄城市水與綠,以及港口城市的特色,並且與全球生態城市概念接合。
理想城市齊聚駁二 2009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無獨有偶,即將於11月21日至明(2010)年1月3日於駁二藝術特區舉行的第五屆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今年也以「邁向理想城市的N種方法」做為策展徵件的主題。經過公開徵件評選出的16件入選作品,集結了來自台灣、香港、義大利、澳洲等地的創作者,他們以切割、互動與塗裝彩繪貨櫃等方式,引領觀賞者進入城市想像的啟發空間。相較於都發局「行動創意」徵選活動的年輕規劃師,手法雖不同,但創意同樣無限。
其中,澳洲藝術家柯林歐佛(Colin Offord)的「人類地圖」(The Human Map),探討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確保永恆的良性關係;義大利(Kilohertz)團隊的「奧塔城」(Horta City),從科幻小說星際爭霸戰中尋求靈感,藉由聲音,利用身體空間,作為視覺上的創作空間;義大利瑞卡多‧穆瑞里(Riccardo Murelli) & 法藍西絲卡‧貝魯吉雅(Francesca Perugia)團隊的「內省的往來」(Introspective Trade),將貨櫃切成兩個平行四邊形,隱喻兩個大陸,藉著重建空間象徵一個反映其本身和旅行者的理想城市;台灣陳穎憲及法國戴非(Jean Francois Tard)團隊的「主動與被動的空間」,則探究實存空間與自我思維空間的辨證關係。
來自香港林子邦的「NO.4488—愛與光明的旅程」,以身為旅居台灣的異鄉人,在經歷八八風災後,透過貨櫃轉換為心靈療癒場域,期經由藝術治療的模式來修復心靈的創傷。
台灣藝術家多元觀點 構築理想城
至於台灣藝術家或團體的展出作品同樣多變,或是強調與觀眾互動,包含宋恆的「光光光」以貨櫃作為的微型建築空間內,藉由燈光、光束來組織架構起三維「類科幻」空間,讓觀眾介入觸發互動,光影順此延伸出了視覺所相信的「新空間」;李儒杰的「城市上升力」,以光源、符號與民眾產生互動;No Way Studio吳佩蓉、陳宏欽的「城市幻象」;初一創作團隊的「治癒世界」,則以貨櫃內部作為微型城市,集結觀眾的力量,打造出理想城市。
或是展現出創作者對於自然生態的關懷,如林建佑、黃敬永與蘇家賢探討貨櫃與生活的關係,以「貨櫃屋」背後隱藏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與破壞,藉由造型裝置,以幽默、輕鬆的方式向觀眾提問「還要再多少顆氣球,貨櫃才會飛起來?」;維克股份有限公司的「光之聖域」,透過創造一個可移動式的神聖性空間,蘊含「節能減碳」的概念,運用太陽能光電板等一連串「能量互換」的方式,營造出一種未來光明的祥和世界觀;藝術田藝術創作工作室的「逐水草而居」,則以海洋反思物質生活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另外,台灣基礎創意團隊的「戰鬥花園」,將爆炸的影像比喻成花朵,將武裝直升機比喻為蜜蜂,彈殼做為土壤,世界因為不同觀點而顯得不一樣,經由藝術創作,美感重新定位戰爭與生命;張淵程的「好久」,則在貨櫃內部設置一條通往理想城市的道路;陳卉穎、吳典耕的「還原.城市呼吸」,模擬出未來一個能夠紓解壓力的環境氛圍,讓城市能夠進入一個身心放鬆的狀態,讓處於大環境中的居民能夠生活在活氧的環境;陳妍伊的「高雄蘋果」,則隱喻人類軀體如同蘋果一般脆弱,若是能生活在周全的安全保護下,即可避免天災、人禍的襲擊。
「高雄行動創意」與「貨櫃藝術節」的創作者,分別用不同的角度與方法來探索高雄城市的未來,為整座城市的永續經營發展,帶來更多令人驚喜又驚豔的前景和想像性。誰說高雄只能是一種樣子?透過這兩個活動參與者的瞳孔,我們看到了一百種以上的可能,或許將來它們還可能彼此再激化出更令人料想不到的創意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