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高雄造船新勢力
十月底的高雄港,風緩緩的吹來,開始感受到初秋的涼意。旗津碼頭邊的工人忙進忙出,焊接、搬運各式鐵板、起重、切割鋼材、組裝等,各種工作炙熱地進行著,完全沒有受到金融風暴、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這是高雄市中信造船集團六個廠區之一的景象。廠內有兩艘8000噸的散裝貨輪,趕著要在四個月的工期內完工交貨。
現有六個廠區的中信造船集團,可同時打造九艘新船,手上的訂單已經排到一、兩年後。除了貨櫃船之外,現在同步在建造的還有巡防艇、遊艇等等,在這一波全球不景氣中,是難得不受影響的企業。這有賴於中信造船多元化的服務項目與經營方式。
多元化經營 中信屹立多變浪潮
中信造船董事長也是身兼全國造船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的韓碧祥說,高雄市的造船產業最早從漁船起家,在遠洋漁業非常發達的時代,高雄市的造船廠漁船的訂單接不完,但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全球漁業的捕撈數量開始受限,連帶也影響到新造漁船的數量,舊的漁船則被各國政府收購。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造船廠支撐不下去,造船業也開始沒落、走下坡。
在那個時候,中信買下了這些欲打烊熄燈的船廠,並轉型朝向漁船、遊艇、巡防艇、商用船、公務船、交通船等各種船隻的打造,因而能在造船業的全面衰退中安然存活至今。
「我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在船艙底下工作,並且從最基層的電焊等工作做起,每個造船的流程我都很清楚,所以那時還在造漁船時,我就在想,若未來有一天漁船不造了,我能做什麼?後來去歐洲看到他們建造的遊艇,發現這些技術我都會,而且可以做得更快更好。回來後開始準備轉型打造遊艇,之後,又慢慢地接觸更多不同型式的船,才持續經營到現在,亦有能力建造各類型船隻。」
韓碧祥的一席話,道盡了高雄市造船產業的變遷與發展,而中信造船集團,也正是承載這些變遷的具體案例。目前高雄港區內的造船廠有37家,這些依然存活的業者,大多歷經轉型,才能在產業多變的浪潮中屹立不搖。
創新與技術 奠定高雄造船勢力
高雄現在的中大型船廠,除了台灣國際造船原是國營事業,在政府預算的支持下,以建造軍艦及大型貨櫃輪為主要業務,與其他造船廠的發展脈絡截然不同之外,其他如慶富造船集團旗下的「豐國造船」早年也是從建造漁船開始,歷經漁業衰減、接手的第二代陳慶男才另創「慶富造船」,並以高單價的化學油品船、各式商用船、研究船等為業務主軸,近年甚至還跨入遠洋高科技探測與監控技術發展。
中信或慶富的經驗顯示:「創新」以及「技術提升」是高雄造船業勢力變遷的重大關鍵。從漁船的修造擴大到其他船種的建造,憑藉的是多年來累積的技術基礎,以及不斷地從國外學習新的經驗,還有與新科技結合提昇的能力。「雖然每次打造不同船隻,都要重新繪製不同的設計圖,成本會拉高,但長期來說,這些都是很好的經驗與學習,能提昇我們的能力。現在各種船隻的設計、放樣、切割、零件、組裝等,我們都可以一貫化完成。」韓碧祥說出競爭力提昇的關鍵。
高雄遊艇品牌 世界馳名
「轉型」、「創新」、「技術提升」,這些歷程同樣發生在高雄市另外一類船舶產業的身上,這些業者同樣蓽路藍縷,踏過無數荊棘,走到現在,已經發展穩定而且前景看好,同樣也是在造「船」,只是,他們造的是提供休閒用途的遊艇,與漁船、商用船等大不同。
高雄市遊艇業的發展始自1967到1970年間,1970到1980年間,則為台灣遊艇業全盛時期,全台約有85家廠家,其中主要廠商幾乎都集中在高雄。但從1988年起,台灣遊艇業面臨台幣升值、工資上漲等不利因素,導致遊艇業快速衰退,當時那個難關,讓70%的廠家就此關閉,剩下不到30家。有些生命力旺盛而堅韌的廠家走過風暴,並且一路成長至今,靠的就是轉型、創新及技術提昇,像當時看好產業發展前景,成立於1987年的嘉鴻遊艇,就是這樣一路走來,勇於變革,目前已躍升為全亞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前六家的豪華遊艇廠。
熬過連續幾年的低盪,撐下來的廠家終於等到了另一個春天。近幾年台灣遊艇產業靠著技術提昇、產品轉型與品牌化的發展策略,在國際豪華遊艇業闖出了名號。除了嘉鴻,同樣位在高雄的嘉信與東哥等,都經常名列國際知名遊艇專業雜誌《ShowBoats International》前20大世界遊艇廠的榮譽榜之內,招牌與品質備受肯定。
品質受肯定 高雄可作最佳遊艇製造地
過去以30、40呎小型遊艇為生產主力的廠家,在技術的支撐下,朝向精緻化、大型化發展,開創了80呎以上豪華遊艇的嶄新產品路線。而高鼎遊艇在2006年為LV總裁打造200呎以上豪華遊艇的經驗,更引領台灣進入金屬質遊艇領域。
隨著口碑的建立,全台灣的遊艇業近幾年的產值持續以二位數字成長。根據財政部關稅總局出口統計,台灣遊艇2006年出口產值為新台幣77億8千6百萬元,2007年為新台幣92億5千6百萬元,2008年則是新台幣106億9千萬元,成長率在15%以上。其中高雄市的遊艇業產值就佔了65%。
高雄市目前有15家遊艇廠,佔全台廠家的半數,其中產值最高的幾大遊艇廠幾乎都在高雄。例如近3年出口產值維持在3千萬美元以上,排名第一的嘉鴻、產值約2千萬美元,排名第二、第三的嘉信遊艇和東哥遊艇,以及產值約1千萬美元的鴻洋遊艇、聯華實業遊艇廠等等,都是在地的遊艇廠。
看準遊艇產業的未來前景,高雄市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展遊艇產業,遊艇業者也認為高雄市擁有非常好的條件及潛力。「除了氣候非常好之外,還有很好的人力資源、包括很多技術、技藝精良的工程師,也有高素質的造船工。除此之外,高雄的腹地大,產業聚落也已形成,包括整個上中下游等等,對產業發展有直接的幫助,而且高雄市有機場又有港口,本身就和海結合在一起,很方便船隻運送、測試。」身兼台灣區遊艇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的嘉鴻集團執行長呂佳揚認為,「高雄可以是世界上最好的遊艇製造地點」。
政策輔助 發展遊艇產業
為了掌握這些優勢,創造更高的產值,高雄市政府將遊艇業設定為旗艦產業,高雄市政府海洋局表示:遊艇產業的生產除了帶動新型材料、塗料、電子儀器、儀表、動力、推進系統等幾十種配套工業的發展外,也帶動遊艇碼頭、遊艇運輸、遊艇維修、燃料加注、水上娛樂、餐飲服務等相關行業的迅速發展,不僅可為高雄市帶來更多的稅入,更可提供龐大的就業機會。
為了協助業者解決問題,在深入了解業者的需求後,市政府採取積極的行動,首先在小港臨海新村漁港興建遊艇專用下水碼頭及設施,解決高市遊艇業者長年無法取得港區專用下水碼頭的問題,而這項公用設施預計在今(2009)年底完工,啟用後預計可為業者降低生產成本。
市政府還推動南星計畫成為遊艇製造專區,預定在中林路以南、120公頃的土地上規劃遊艇廠房、供應商、物流和倉儲廠配置、道路、碼頭及下水設施等。這可以讓廠家的投資減少,生產效益提高,在海洋局去年的意願調查中,已有19家業者申請進駐,海洋局預估投資金額至少四、五十億元,未來可創造一年3億美元產值、增加四、五千個就業機會。遊艇業者也認為,地方政府對產業的積極鼓勵,會讓業者比較放心,覺得政府會幫助排除一些困難,業者可以安心進行長期的投資。
目前台灣遊艇受到去年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產值成長率下滑,有一兩家廠商也打算收起來不做,但呂佳揚執行長認為這只是暫時的循環,以後景氣還是會回來,尤其當南星計畫在3年或5年之後完工時,遊艇業已經回復景氣。因此,多數廠家會繼續努力維持,並計劃未來遊艇專區完成後,可以在那裡擴建或設立新廠。
整體性規劃 呈現國際級港灣景緻
在業者持續以各種創新及技術能力用心經營之下,加上市政府各項輔助的施政,不管是造船業或遊艇業,未來都可望成為高雄市海洋產業中的重要一環,除了帶動上下游的船用材料、五金、零件、木工、電機、化工、科技儀材等發展,以及成為高雄市未來重要的會展主題之外,並將在海洋休憩風氣的推展下,大幅地改變高雄市的面貌。
除從產業面的需求來推動,市政府也從市民的使用面著手。目前高雄市政府將愛河口的13號到15號碼頭規劃為大型遊艇碼頭,並收購鼓山船渠的野雞船,把原本的10席小型遊艇及帆船船席增加到25席,希望能夠因此推廣海洋休憩與觀光,益加帶動遊艇業的發展。
高雄市政府海洋局長孫志鵬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愛河灣未來將成為高雄市港海景觀光的漂亮景點」。他說,未來13-15號碼頭的大型遊艇碼頭將與11-15號碼頭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22號碼頭旁的世貿會展中心,以及20號碼頭的港務局旅運中心連成一片「觀光遊憩帶」,未來的愛河灣有國際郵輪靠泊、大型會展、演唱會表演,將會呈現出國際級的港灣景緻,高雄港觀光與遊憩的功能也會更加顯著。
從產業的發展,連帶催化了城市面貌與生活的改變,高雄的造船與遊艇業,必將成為市民不得不認識、了解與接觸的城市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