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浴血的花朵‧不能遺忘的美麗島 / 美麗島事件30週年
玉山蒼蒼,碧海茫茫,婆娑之洋,
美麗之島是我們生長的家鄉……
讓我們共同來深深挖掘我們自己的土地,
期待一個豐收的明天——自由民主的花朵開遍美麗島!
~美麗島雜誌發刊詞~
今(2009)年12月10日是美麗島事件發生滿30週年,30年來,台灣的政治逐漸開放、社會趨向自由民主,30年前因為衝突所滴下的血淚,已經化入土裡,滋養台灣人民。30年後的現在,高雄市變得更繁榮進步,骨子裡對人權的信仰,依舊堅實。
秉持如斯信念,高雄市政府在2008年宣佈每年12月是高雄的人權月,要以一系列的活動提醒民眾重視人權,莫讓悲劇重演,也不要再發生相同的錯誤。今年正逢美麗島事件30週年,市府規劃一系列活動,包括人權學堂、人權影像文物展、音樂會、美麗島事件30週年紀念研討會,以及美麗島30週年紀念晚會等,除了紀念美麗島事件,向台灣歷來的人權鬥士致敬,並期盼民眾能透過親身參與,瞭解民主與人權得來實屬不易,珍惜現有的民主果實,來建立重視人權的觀念。
衝破威權、引爆民主的關鍵點
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的當天,包括現任高雄市長陳菊、前考試院長姚嘉文、已故的民主前輩黃信介等人在內的一群熱血青年,為了追求自由民主、鼓勵民眾勇敢追求自己的權利,以「美麗島雜誌社」領銜舉辦一場集會與演講。這一場本應和平收場的活動,卻因為當時威權體制下的執政當局,無法接納異議,出動大批鎮暴部隊與警察包圍及壓迫出席的民眾,而終致點燃人民內心裡長期以來的不滿,以肉體反抗,最後發生了大規模的流血衝突。
各國政治發展過程中,大規模政治衝突的發生,除了由某單一事件引爆之外,背後其實都是由先前各大大小小的壓迫所累積。從美麗島雜誌社在當年6月成立之後,軍警與情治人員即以跟蹤騷擾等方式,高度監控相關人員的活動、甚至逮捕當時深受好評的地下報《潮流》的工作人員陳博文、楊裕榮。11月,美麗島雜誌社各地服務處陸續被砸毀,受到高度壓迫成員的忍耐已幾近到極限。
12月9日,「世界人權日」前夕,美麗島雜誌社籌辦紀念活動的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社會氣氛也因政府一連串的監控與壓迫而顯得緊繃,終於在當天爆發了鼓山分局逮捕宣傳車義工姚國建、邱勝雄的鼓山事件,引起群情激憤,紛紛從各地趕來高雄聲援。12月10日,人權日當天,美麗島雜誌社依照既定計畫,在中山路、中正路圓環舉辦演講,但中央政府為因應當晚的活動,由南警部宣布提早冬令演習,在市區全面部署鎮暴部隊及憲警,也因此肇下後來的大規模衝突。
一場以「人權」為主要訴求的演講會,演變成波濤洶湧的「美麗島事件」。而這也讓台灣的民主運動,開啟了新的一頁。
這場衝突之後,執政當局大舉逮捕反對運動的菁英,他們的家屬及未受波及的人士則開始四處奔走援救。他們一方面積極籌組辯護律師團,另一方面利用各種管道將此事件的真相傳到國外,控訴政府違反人權的種種行為。而這一場當局鎮壓異議人士的大動作,引來國際媒體及人權團體的關切,在各界壓力下,史無前例決定公開審判。
透過公開審判,民眾看到這群民主人士堅定地陳述心中見解,而辯護律師更從人權與自由的角度提出論述,媒體則幾乎全文刊載被告與律師的辯詞,他們的政治主張,包括「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國會全面改選」等,因此清楚呈現在世人面前。在這之後,社會大眾對美麗島人士所推展的民主理念更加同情了解。而後,被告家屬、辯護律師與新生代紛紛投入民主運動,並獲人民以選票表達支持,讓他們都能高票當選。
美麗島人士用自由換取了民主運動的空間,而台灣社會也因此從封閉逐漸走向開放。
找回美麗島的精神
現在台灣的年輕世代,可以在網路上自由討論、批評政府,從地方到中央,各級的公職人員也可以直接選舉,但是「美麗島」的歷史性意義,卻少有人認知與了解。雖然英國民主先驅洛克說「天賦人權」,但歷史斑斑可考,「人權」其實是人民一步步的努力爭取而來的,而且,並不是線性發展的歷程,如果不珍惜、不保護、不爭取,它會倒退、會消失。
為了讓台灣人能了解人權的珍貴,2008年,市政府在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滿60週年時,宣佈12月為高雄的人權月,除了呼應國際人權日之外,也希望各界能記得台灣民主歷程裡,有多少人以自由、生命換取子孫世世代代的人權。2009年,正逢美麗島30週年,也是聯合國組織宣佈的「人權學習年」,因而人權月的活動更有無比的意義。
已經在11月19日起跑的「人權學堂」,就設於高雄捷運美麗島站,以充實城市的人權史蹟新知,並將人權理念融入民眾生活當中為設立主旨。開幕當天,邀請了當時曾營救陳菊的國際特赦組織德國分會資深理事Renate Mueller-Wollermann女士,發表「國際人權公約與國際人權運動」專題演講。市長陳菊除了感念Mueller女士當年的援救之外,更對30年來的變化有無限感慨,她說:「今天得到人權,並不保證明日也有人權,台灣社會雖然已有很多變化,但人權不盡然已充份受到保障,還要繼續努力。」
另外,在11月23日開展的「美麗島30週年暨世界人權影像展」,除了在高捷美麗島站展出之外,也在當時的美麗島雜誌社原址(中山一路53號)、現在的蓬萊島雜誌社進行聯展。這項展出希望透過珍貴影像及歷史文物展覽,呈現從70年代開始,台灣民主的發展歷程,以及「美麗島事件」始末,及其對台灣民主、人權的影響。另一部份則是展出包括世界人權宣言、以及70年代之後,全球風起雲湧的民主浪潮及世界人權大事紀等,期望藉由對全球人權發展歷史的認識,讓台灣民眾能共同關心、參與國際人權事務,成為人權捍衛者。
民主不滅 理想繼續燃燒
影像展開幕當天,當年的美麗島事件重要人士艾琳達、戴振耀、楊青矗 、邱茂男、周平德及前內政部長余政憲等,均到場參加,對於30年後,在同樣的地方見到老友,陳菊市長回憶當年的種種,感觸很深。 她說,人的一生有幾個30年,30年前的她,還很年輕,但就在此地(捷運美麗島站),發生了台灣歷史上最重要的美麗島事件。而歷史的發展,讓30年前參與美麗島事件的她,今天擔任高雄市長,讓她在看見台灣民主受到壓制之後,也看到台灣民主的希望。
12月起,還有幾個活動陸續登場,包括就「人權都市與國際人權公約」、「人權都市相關法制」等議題,進行深度分析與探討的「國際人權法與地方自治體——人權都市研討會」;用音樂表達愛與和平、自由意念,在文化中心至德堂舉行的「回首三十 美麗重拾」音樂會;還有邀請民眾重回當年美麗島事發現場,在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圓環,透過詩歌、音樂、歷史影像來呈現,向偉大歷史、為人權付出和犧牲的民主鬥士與人權擁護者致敬的「民主團結愛台灣~美麗島30週年紀念晚會」;及由國內外學者專家、人權工作者、事件參與者,在市立美術館一起回顧探討美麗島事件對台灣產生深遠影響的「人權、正義、美麗島~美麗島事件30週年紀念研討會」。
一波波的行動,高雄市堅定地朝落實「人權城市」的理想目標賡續前進,將讓這塊土地成為民主、自由、人權處處綻放的美麗島。
◆ 高雄市人權系列活動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