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相對論】

單車生活與城市的對話 東明相 v.s. 周盟桂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東明相是近年單車風潮代表人物。(圖/沈超群攝)
東明相是近年單車風潮代表人物。(圖/沈超群攝)

     就是東明相在2006年,《練習曲─單車環島日誌》片中的這麼一句話,掀起了全台單車流浪瘋,他挑起了我們潛藏在心中的五味雜陳,青春的回憶、單純的感動,以及追求解放的衝動,一時之間,單車環島成了全台最夯的活動,像是現代城市人的麥加,一輩子總要去朝聖一次。

單車老手周盟桂有30天環中南半島紀錄。(圖/周盟桂提供)
單車老手周盟桂有30天環中南半島紀錄。(圖/周盟桂提供)

     當然,在2006年前,就已經有人對單車運動、單車休閒,甚至單車生活不離不棄,他們視這二輪鐵馬為一種生活態度的身體力行,象徵樂活、環保、簡單、自主的圖騰,而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的隊長周盟桂正是其中的代表。

本期《高雄畫刊》就請到東明相、周盟桂這兩位台灣單車生活的代表性人物,一起聊聊單車與他們最愛的故鄉─高雄市。
 

     騎乘單車現在在全世界蔚為風尚,您認為原因是什麼?背後又代表怎樣的一個生活態度?

     東明相(以下簡稱東):最初因素是經濟性的,因為可以省錢不浪費。但是推動之後,整個世界的氛圍轉向節能減碳的環保風,赫然發現單車能夠與最時尚的環保產生連結,當騎車成為一種流行的時尚,推廣就更快了,成為全世界的風尚。

慢踩單車最能體會悠閒生活。(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慢踩單車最能體會悠閒生活。(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我認為單車對人的生活態度是各異的,對我來說,單車讓我放慢腳步,悠閒的享受人生,很清楚時間的特質,也就是近來所說的「慢活」。「慢活」多出來的時間,可以用來思考,留意週遭的細節,確定每一步都是對的,往對的方向走,心情還能夠保持愉快,如此一來,做事更有效率,這種哲學帶動生活整體感知更細膩、舒適。

     周盟桂(以下簡稱桂):我覺得腳踏車有三面向,健康、樂趣跟環保,這讓每座新興城市在規劃時都不能忽略它,不是所有人都因為節能減碳而騎單車,但真的會有一部份人因為可以為地球貢獻一份心力而去接觸單車,透過這些對於環境、健康議題比較熱情的人,會帶來改變,使單車運動蔚為風尚,像現在單車運動可以說是時尚潮流了。

周盟桂認為西臨港線是高雄市規劃最佳之自行車道。(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周盟桂認為西臨港線是高雄市規劃最佳之自行車道。(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提供)

     所以我覺得單車運動代表的生活態度,是一種比較樂活、符合節能減碳與簡約生活的一種方式,會迷戀騎車的人,就是因為它實踐了某些觀念上的理想,譬如說不要污染地球、不要開車、不要製造很多廢氣,或生活比較簡約一點,對他們來講這是一種很值得欣賞的生活態度。

     您是單車旅遊的重度患者,您覺得戀上單車後,對您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啟發?

     東:我小時候家裡住在三民區科學工藝博物館旁,外婆家是個暗磚紅色的三合院,從小在斑駁古厝旁玩耍,一直希望拓展空間延伸到無限遠,能夠到好遠好遠的地方去看一看。那時,週遭都是爛泥巴的菱角田,充滿著泥土的土味及稻香,從小在田徑中的小路奔跑,但是跑步的距離有限,總是有個無形的框框限制著要回頭,直到開始通勤,騎上單車,整個世界像平行線般延伸開來。

東明相認為單車打破城市生活疆界。(圖/楊智仁攝)
東明相認為單車打破城市生活疆界。(圖/楊智仁攝)

     隨著年齡的增加,我的單車從小車到祖父笨重的老架子鐵馬,再到哥哥汰換下來的公路車,我最喜歡由市中心騎到城市邊緣的感覺,由城市到郊區,由獨行到群聚,從一個人慢慢騎變成身畔都是騎士,整個氛圍都不同了,也讓我的生活能夠不再這麼「衝」,停下腳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緒,是最大的啟發。

     桂:我不是單車旅遊的重度患者,我是單車生活的重度患者,因為我不只是旅行,平常生活就離不開單車,這樣過日子可以比較不受外面世界的干擾,過著可以自己掌握的、比較簡單的日子,不必擔心養車、油費的問題,像油費在漲的時候,我就沒什麼感覺。可以說騎單車給了我自主、自立,不受牽制的生活,尤其是在市區裡面,它是很便捷的交通工具,像我騎車到辦公室,只要半個小時,比捷運還要快。

西臨港線銜接河港與高雄軟體園區,兼具休閒、通勤機能。(圖/周盟桂提供)
西臨港線銜接河港與高雄軟體園區,兼具休閒、通勤機能。(圖/周盟桂提供)

     您是高雄在地人,請問若要領略高雄市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況味,您最推薦哪幾條單車路線?

     東:我覺得高雄是非常適合騎單車的城市,馬路非常寬闊,又是直橫棋盤式交錯,對於騎士方向感的掌握非常方便,不管怎麼走,總能到達終點。在這裡介紹給大家我最愛去的兩條路線。

哈瑪星的跨一號船渠景觀橋,可騎自行車上橋。(圖/鮑忠暉攝)
哈瑪星的跨一號船渠景觀橋,可騎自行車上橋。(圖/鮑忠暉攝)

     一條路線是從「左營到西子灣」,左營到西子灣騎車約一小時,沿途保留住城市的舊憶,我最愛看兩旁的老公寓,一路到市郊的景況,途中會經過高美館,可以進去看看展覽或表演活動,再到西子灣看夕陽,呼吸乾淨空氣,海風中還微微帶著大海味道,情侶也可以一起去。不過,我都是一個人去的哦!

     另一條路線是從「三民區到澄清湖」,又是完全不同的感覺,澄清湖很適合全家一起出遊,沿路規劃的很良善,車子也比市中心少很多,騎起來有完全不同的感覺,到澄清湖可以去釣蝦、釣魚;小時我會和哥哥帶著釣竿去釣魚,還曾經釣到一公尺長的「大頭鰱」,回家讓老媽煮大餐。

     桂:其實我不是自行車道的擁護者,因為我一直覺得一般的馬路就應該是自行車道。不過若以高雄現在的單車道來說,我比較喜歡高雄軟體科技園區這一條西臨港線,你可以從高雄港區哈瑪星一路騎到夢時代這邊,是非常獨立的車道。

每年冬至後彎入旗津巷弄就能看到漁婦在曬烏魚子。(圖/林育恩攝)
每年冬至後彎入旗津巷弄就能看到漁婦在曬烏魚子。(圖/林育恩攝)

     這種將失去作用的舊鐵路改成的自行車道,非常有特色,這在國外也是很好的一種再利用方式,因為其實它動線、基本的路寬都很好,不然有很多自行車道路寬都太小,一米多不到兩米的也要做自行車道,我覺得那就不合理也不好用。

     很多自行車道被發配在邊疆,其實跟生活機能的連結性不高,最佳的自行車道設計,首先要想到實用性,我覺得高雄有好幾條並非自行車道,卻是很好的單車出遊路線,比如說左營舊城、眷村,或是旗津舊部落,有時候小巷子鑽進去,進入在地常民的生活軌跡,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至於初來港都的外地遊客,可以選擇愛河沿線,從愛河下游電影圖書館出發,往北到愛河之心、河堤社區,接著走大中路,大中路現在做了地下道,還蠻方便的,再轉向蓮池潭那兒,到左營舊城、眷村那些地方,之後還可以從鼓山路一直騎到哈瑪星,接上西臨港線。

     以一個單車運動愛好者的角度,您認為高雄市有哪些地方的規劃可以更進步?又有哪些地方未來值得開發?

     東:城市要對單車友善,通勤與瀏覽同樣重要,兩者並行,風景歸風景、城市屬城市,都是需要重視的一環,推廣景點也很重要,例如,我們小時候都約在蓮池潭龍虎塔一同騎單車,還有高雄公園、六合夜市等,都是很多人聚集的場域,值得安排在單車行程當中。

東明相認為認識新朋友是單車旅遊的魅力所在。(圖/楊智仁攝)
東明相認為認識新朋友是單車旅遊的魅力所在。(圖/楊智仁攝)

     其實,我有看到高雄市政府拍的「單車與捷運」的廣告,把高雄拍的非常美,應該要找我才對呀!(笑)我是高雄在地人,騎遍整個高雄市,還能推薦很多美食、行程。單車旅行是城市變遷的回憶,家鄉高雄變得很美麗,更適合作「休閒樂活」的安排,不用買很貴的單車,一台基本款單車,就可以隨時上路了。

     桂:我覺得不要再太著重於硬體建設,應該著重軟體上的規劃,譬如要做更實用的騎乘資訊、指標系統,還有高雄市腳踏車租賃系統應該更普及,點再更多一點,捷運沿線一定要設,但若只在捷運沿線,就會跟捷運產生互相競爭的關係,應該讓大家去捷運涵蓋不到的地方才更有意義,不然只能在捷運沿線還車,那不如直接坐捷運,何必騎腳踏車?

除了自行車道,阿桂更常發掘新的道路。(圖/周盟桂提供)
除了自行車道,阿桂更常發掘新的道路。(圖/周盟桂提供)

     其實我最大的期待,還是讓所有的馬路都變成自行車道,因為不可能建一個自行車路網,就涵蓋所有的通行需求,有很多歐美國家已有在做,除了主要道路之外,速限訂得更低一點,譬如說三、四十公里以下,對自行車騎士或行人就比較安全,同時也讓開車的人覺得沒有那麼方便,單車運動一定很快就普及了。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