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港都】
風風火火 戲夢人生─南風劇團與「山火」
「演高雄人的戲、說高雄人的話、談高雄人的事、創高雄人的戲劇規則」,在這種理念下,高雄市第一個專業劇團「南風劇團」,於1991年正式成立,團長陳姿仰這近二十年來,努力在南台灣經營劇團,從一開始的原創劇本、到改編國外知名劇作家作品,再一直到去年開始,以台灣前輩作家的文學作品為改編劇本的源頭,南風堅持對在地的關懷,以在地的語言和戲劇來獲得在地人的認同,並與北部劇團相呼應,希望「南方有風吹來,風裡有戲的味道」。
高雄表演劇團的濫觴
陳姿仰說,南風劇團是在成立後才真正開始孕育屬於高雄的戲劇夢想,一開始創團作品為《三個不能滿足的寓言》,改編自劇作家馬森的三齣獨幕劇,還結合了台灣北中南三區劇場的工作人員,這個創團之作打開了南風劇團的知名度,也開啟高雄與北部小劇場風潮下的對話與交流,成為南風繼續向前邁進的原動力。
因為是高雄第一個成立的專業劇團,對於播撒戲劇種子在高雄,南風具有強烈的使命感,不僅從北部請來知名導演卓明駐團,劇團的足跡更踏遍高雄的街頭、校園及社區,帶動了高雄劇場的新風氣,也從中培育不少高雄的劇團優秀人才,像是目前在高雄兒童劇已有一席之地的豆子劇團團長曾秀玲等;南風劇團之前位於彩虹公園地下室時,曾經營高雄市第一個設備齊全的小劇場空間「南風文化底層」,舉辦一系列小劇場劇展和戲劇工作坊的文化活動,如「南風打狗藝術節」、「嗨!駭!實驗劇展」等,也自此啟動南風實驗劇場的契機,並邀請螢火蟲、那個等南部在地劇團,共同談論南方的生命經驗,創造南方的戲劇文化,為南方戲劇再掀起新的一頁。
本土文學中找到劇團新生命
2003年,南風劇團結束「南風文化底層」,但戲劇創作並沒有就此打住;2004年,南風搬到忠孝一路現址,並推出女導演講述女人主題「樂劇展」,持續推動南台灣小劇場文化。
陳姿仰相信,藝術創作來自於生活的現實,因此劇團一開始即走入社區、漁村、寺廟等處取材,所演出的劇本都秉持著「原創」精神,反映著社會現狀及矛盾,但總只能就事件的表面陳述,卻缺少了戲劇所該有的厚度;而後雖曾改編過國外知名劇本,但總是別人的文化、別人的生活,所呈現出來的多少都有著隔靴搔癢的隔閡感;直到已故台灣前輩文學家葉石濤生前,她應允過葉老將其文學作品《台灣男子簡阿淘》搬上舞台時,始從中發現,前輩作家們敏銳的觀察及對生長土地的關懷,所呈現出來的大器直可比擬莎士比亞,只是以前一直都被疏忽漠視了。
之後,陳姿仰推出「文學與劇場」,去年演出葉老的《台灣男子簡阿淘》;今年則改編鍾理和的作品《山火》,演出同名戲作《山火》。她表示,鍾理和的一生就像近代台灣的寫照,筆法溫潤,卻具有強烈的批判力,《山火》一書中有五篇短篇文章,留學回來後的鍾理和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來觀察鄉人面臨動盪的不安、愚昧及悲情,沒有過重的批判式字語,平緩的文字明顯反映出人們面臨困境無能為力時,莫名自殘的可憐樣貌。
恐嚇的文化─山火
「傳言上天要降天火,人們要先放火燒山頂回天火」,在六十年前那日本人剛撤退,中國國民黨又剛接掌台灣政權的動盪年代,人們對未來,對於大自然未可知的變化,成為有心人士可操弄的神鬼議題,於是,靠天吃飯的農家,害怕旱災蔓延,將養家活口的田地一把火燒掉,希望藉此救贖自己及家人,這種用恫嚇來愚弄人民的方式,台灣前輩作家鍾理和用最生活的觀察寫出《山火》;南風劇團用貼近生活的手法演出《山火》,呈現這古今中外都存在的恐嚇文化。
陳姿仰說,深度閱讀過台灣前輩作家的作品後發現,不論前輩們所生長年代距今有多久,他們筆下所描述當年的人物生活及當時社會情況,直至今日卻依然沒有什麼改變,以葉老的《台灣男子簡阿淘》來說,葉老描述當時的白色恐怖對台灣人民所造成的衝擊,到了現代,在國內外仍未曾消逝;鍾理和的《山火》描寫六十年前的台灣農村面對旱災,農家擔心天火燒山,於是選擇相信綠色不除、天火不滅,因而以山火來頂回天火,燒掉賴以維生的農地,來向天神懺悔、請求救贖,也認為如此的「虔誠」,神應該就不會降罪於自己,因為「積善之家三留二,不善之家草除根」,農家們自古就相信自行放火燒山才能消除罪惡。
表演與社會脈動不脫節
這種恐嚇、自殘的方式,陳姿仰說,放眼古今中外皆然,時至現今二十一世紀,無論政治、經濟或是宗教,仍會以恐嚇方式逼民相信,像是現今台灣政治就經常會出現「如果我們不怎樣……就會讓台灣被邊緣化、被世界遺忘…」的話語;宗教上的警示語錄就又更多了。陳姿仰強調,南風的《山火》秉持著鍾理和的文章原意,未帶強烈批判的字眼及演出方式,因為她不是評論家,也非救世主,只是希望用小市民的眼光,用生長在這塊土地的人的觀察,顯現出存在於生活中的荒謬性。
這齣由陳姿仰導演、方惠美編劇的《山火》,演員老中青三代皆是試鏡而來,陳姿仰和演員們為了能夠完整展現出鍾理和筆下的農村情景,曾四度造訪目前仍住在美濃的鍾理和長子鍾鐵民家,一起討論鍾理和描寫的世界及其特性,連鍾鐵民對父親的文章都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由於鍾理和是客家人,劇中配樂以客家山歌調性為基礎,演員的對話部份也以山歌呈現。該劇於6月12日晚上7點30分、6月13日下午2點30分、晚上7點30分,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