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視野】

縣市合併 一脈相承的治水防洪

     今(99)年九月間凡那比颱風挾帶狂風暴雨橫掃全台,雨量驚人,為高雄縣、市帶來淹水的夢魘,也突顯高雄縣市治水一體的重要性。特別是在高雄縣市合併之際,可望為過去高雄縣市因河川水系治水事權不一的爭議畫下休止符,並透過跨縣市之水系與河川的整治工作,為大高雄防洪治水帶來新的契機。

縣市合併帶來防洪治水的新契機。(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縣市合併帶來防洪治水的新契機。(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在氣候極端異常下,凡那比颱風為高雄地區帶來單日雨量872mm的雨量,造成大高雄多處水患;但這僅僅是此次大高雄水患的冰山一角,位於高雄縣市交界的本和里水患,除了地勢低漥之外,也被認為是當地滯洪池系統不足;而過去高雄市前鎮河的污染整治也一再因為與位於上游的鳳山溪防治步調不一而屢有爭議,這些例子都突顯高雄縣市在地理水文上的一體性。

高雄市防洪治水經驗

     高雄市的水文由四條主要河川水系交織而成--愛河及支流系統、前鎮河、後勁溪,近年來高雄市的保育團體更提出昔日曹公圳水圳串連埤塘的滯洪池概念。此一完整的水文網絡早在170年前曹公圳的開發,挹注大高雄地區的農田水利時,已形成得天獨厚的歷史地景,風貌也歷經各時代防洪治水工程的更迭。

     近年來高雄市的防洪治水也大抵循著這個水文脈絡進行,從愛河的清污防治開始,展開高雄市水文環境的改造,下水道系統也在短短幾年內達到54.88%,並隨著水體的日漸潔淨,同步進行沿岸景觀塑造,成功的愛河整治經驗,結合以濕地、滯洪池為主的高雄生態廊道,讓高雄成為台灣都會河川整治的典範之一。

高雄河川水文的一體性,在縣市合併後展開了新契機。(圖/魯台營攝)
高雄河川水文的一體性,在縣市合併後展開了新契機。(圖/魯台營攝)

     九年來高雄市編列治水預算超過200億元,雨水下水道完成率已經提升到97%,污水下水道幹線從10年前的43%提升至77.8%,不但讓高市去(98)年平安走過八八水災,今年凡那比颱風期間更發揮功能讓積水迅速消退,配合全市綠地、濕地、蓄洪,對市區減災已發揮一定的成效。

高雄縣防洪治水的重點

     高雄縣境內有兩條主要河川:高屏溪與二仁溪;一條次要河川:阿公店溪;及二條普通河川:後勁溪與典寶溪。高雄縣民之日常生活、灌溉、工業發展皆高度仰賴這些河川所提供的水資源;此外仁愛河、鳳山溪、後埔溪及林園大排等河渠及排水系統,也扮演區域性排水的重要角色,但都市化與工業化的發展,各條溪流同樣面臨水質污染、淤積導致排水防洪功能大為降低的問題,也牽動下游河川整治的進展。

     高雄縣轄區幅員廣大,各區域防洪排水條件不一,水患治理整治以涵蓋流域或集水區內之重要雨水下水道、市區排水、農田排水及上游坡地水土保持等為考量規劃,務求解決易淹水區的問題,已先後規劃林園、典寶溪、後勁溪、土庫、鳳山溪、美濃地區、大樹地區、八卦寮地區、彌陀地區等排水系統之改善與整治工程,並大力整治鳳山溪為大東公園注入活水,提供優質的活動空間。

重理大高雄水系

高雄愛河整治經驗,成為台灣都會河川整治的典範之一。(圖/Joanna攝)
高雄愛河整治經驗,成為台灣都會河川整治的典範之一。(圖/Joanna攝)

     然而在專家眼裡,高雄市水文網絡及生態廊道仍相當脆弱,特別當河川整治達上游及支流時,即出現整治瓶頸。這些瓶頸肇因於整治工作缺乏跨高雄縣市合作、從源頭做起的機制,縣市各行其是,事倍功半的問題由來已久。

     在高雄市政府舉辦的「2010高雄河川節國際論壇」中,與會專家就指出,近年來世界各地天災頻傳,極端氣候加劇的問題日益嚴重,面臨豪大雨發生機率將更為頻繁。為因應全球極端氣候變遷的威脅,同時也是未來大高雄河川整治的挑戰,城市水患治理必須透過整治與疏濬、河川復育、污水處理、水岸整治與極端氣候都市防災等多項治水多重議題的討論,才能透過國外成功經驗,激盪出未來大高雄河川整治工作之創新思維。

1.愛河

     遠近馳名的愛河是高雄人生活記憶的河流,但它的源頭卻在高雄縣境的八卦寮,河道繞過高雄榮總醫院、文藻外語學院,流過九如橋、中正橋等而注入於高雄港灣。但曾經是愛河源頭的北屋窪地隨著開發面積的大幅增加,現只剩不到五分之一大的涵洞,地方人士一再希望未來縣市合併後,能為八卦寮北屋排水溝渠帶來溯本清源的整治機會。

2.典寶溪到後勁溪

     後勁溪共匯集十二條支流的大水,由高雄市的援中港經高雄縣的蚵仔寮出海,其中十條包括十九彎排水、曹公新圳排水、獅龍溪排水、考潭排水等,都位在鳳山、鳥松及仁武鄉人口密集的鄉鎮市裡面,對區域排水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加上上游大量山區排水迅速匯集於此,常因渠道斷面不足造成水位壅高,甚至洪水迴流到支分線排水,造成局部地區淹水。

結合美觀與功能性,是高雄打造水與綠環境的規劃重點。此為後勁溪。(圖/張筧攝)
結合美觀與功能性,是高雄打造水與綠環境的規劃重點。此為後勁溪。(圖/張筧攝)

     而後勁溪與位於縣市交界的典寶溪之間則交織成具有豐富生態的援中港濕地,該區域內具有淡水與鹹水交替特性,同時也保留了高雄唯一的紅樹林區域,除了規劃為援中港濕地公園,也扮演著區域防洪的重要角色。

3.鳳山溪到前鎮河

     前鎮河發源於大九曲堂山區的鳳山溪,流經鳳山、媽祖港橋,下游進入前鎮,當地人稱前鎮河,全長廿餘公里,下游約占全部河段的五分之一,其餘五分之四都在高雄縣境,成為高雄市昔日整治前鎮河的難題,由於污染嚴重一度還被謔稱為「黑龍江」。但基於防洪排水的需要,高雄縣市近年在雨季來臨前已有聯手清疏的合作機制。

整治後的前鎮河,在景觀、水質與防洪排水功能上都有大幅改善。(圖/張筧攝)
整治後的前鎮河,在景觀、水質與防洪排水功能上都有大幅改善。(圖/張筧攝)

4.埤塘濕地到滯洪池

     濕地具有水質淨化、生態保育、地下水補注、氣候調節、防洪蓄洪等多樣化功能,然而在都市開發過程中,高雄縣市大量埤、塘消失,如小貝湖填平作為長庚醫院、七番埤填平作為榮總等,是造成近年來區域性淹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位於蓮池潭畔的洲仔濕地,擁有豐富的生態,同時也具備了城市蓄洪的功能。(圖/鮑忠暉攝)
位於蓮池潭畔的洲仔濕地,擁有豐富的生態,同時也具備了城市蓄洪的功能。(圖/鮑忠暉攝)

     高雄市近年來陸續闢建串接高雄地區的主要濕地埤塘,包括洲仔濕地、援中港濕地、中都濕地、半屏湖濕地、蓮池潭、內惟埤、金獅湖及本和里滯洪池等,透過濕地廊道的建構成為高雄都會區裡的綠色走廊。以昔日曹公圳水域串連的水利網路,也在保育團體的催生下悄悄啟動,包括已在去(98)年完成的檨仔林埤,以及高雄縣內的觀音湖、大貝湖、鳥松濕地、九番埤等濕地、滯洪池的建構,均已成為高雄縣市防洪治水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