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願景】
跨越軌道 走向城市新風貌
等待平交道的時光 將走入回憶
「噹、噹、噹」的警示聲不停地響著,隨著平交道口柵欄緩緩垂降,車流開始停下,鐵軌的兩端漸漸地聚集了許多車與人,按捺著略顯不耐煩的心情等待火車通過,腳邊傳來的震動由遠而近提醒人們,火車逐漸接近了,「喀拉、喀拉」地從面前的鐵軌疾速通過,帶來一陣風,稍稍吹散了人們焦急等待的心。未來,把高雄劃分成兩個世界的鐵軌,即將要走入地下,這條記憶中的鐵道將搖搖身一變成為溫柔圍繞城市的綠帶,把完整的都市空間還給市民,高雄都市紋理將全面改觀。
消除都市疤痕 創造區域競爭力
高雄,整齊有序的城市規劃、寬廣開放的公共空間,沒有香港金融區令人窒息的密集,也沒有台北車水馬龍的擁塞,但是一條環繞著高雄市區的鐵道,劃分出兩個不同的世界。生活在鐵道兩側不同區域的人民,長久以來與鐵道共存著,但也承受著鐵道帶來的限制與阻礙,無論是居住環境品質的差異與機能發展的短缺、鐵道沿線景觀發展缺少綠美化、每日出入往來必須直接面對的交通時間限制,和人身安全威脅等問題。
合併後的大高雄,欲打造國際都市格局,成為一個更超級的都市,在市中心由鐵路平交道切割下的疤痕,是首當該解決的問題。為了消弭地上鐵道運輸長期造成的阻礙,「高雄市鐵路地下化計畫」,已在98年開始動工,預計106年可完工。
走入地下的鐵路,把地上的空間還給城市,高雄未來藉由重新調整都市空間格局,整合「山-海-河-港-市」的環境資源優勢,增加可供市民活動的公共空間,鐵路沿線不再是截斷城市景觀、人車流堵塞的城市之結,將轉變為一個讓市民放慢生活步調,享受城市風光的綠意長廊。
用想像力 打造第三條捷運線
你能想像在市區搭乘火車時,跟搭乘捷運時有著一樣的體驗嗎?高雄鐵路地下化計畫,將以「火車捷運化」概念,讓搭乘火車在市區交通運輸系統中可以更快速,讓民眾節省移動時間,不再因鐵路平交道的阻礙,造成交通的壅塞。
以鐵路打造出的第三條捷運路線,串聯起市民的想像,將分布於大高雄的左營站、高雄車站及鳳山商業核心,連結成綿密的捷運路網,構建出大高雄都會區完整的大眾捷運運輸系統。
這條地下火車路線共有18.18公里,將消除多處嚴重阻塞交通的平交道,共分三項路線計畫:從高雄左營車站以南葆禎路至正義路段,這一段簡稱「高雄計畫」;另為配合都市計劃及北高雄發展,地下化路段由葆禎路段向北延伸至台鐵新左營車站,該路段稱為「左營計畫」;並增加鳳山計畫,自大順路橋東側起向東拓展至鳳山市大智陸橋西側。
鐵軌變景觀綠廊與藍色水路
高雄鐵路地下化後,地上景觀將有全新的改變,讓城市明朗亮麗起來。充滿和諧韻致的城市空間安排,提醒高雄人在忙碌之餘,也該懂得調整生活的節奏,不時慢下腳步,和城市一起深呼吸,細心品嚐屬於當下生活的美好。
鐵路沿線預期將消除6處平交道及14處立體交叉路口,改善擁塞的市區交通及減少事故發生;鐵路沿線行車所產生的噪音、震動等環境公害未來也不會再聽到,過去生活在鐵路沿線周邊的居民,必須習慣每天定時來報到的火車轟隆隆聲,在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後,這些噪音將消失,這些居民終於可以享有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鐵路地下化後的地面空間,將與兩側道路合併規劃,成為都市計畫的園道用地,從中華一路以南至鼓山運河路段,結合翠華路與馬卡道路,規劃為「景觀綠廊」與「藍色水路」,並將引入左營蓮池潭與曹公圳之水,與內惟埤美術館濕地及愛河水系結合打造成親水環境,不僅有助於未來完整都會發展與更新,更是未來大高雄發展成生態都市的新契機。
還地於城市 融入生活步調的新空間規劃
這些新的城市綠園廊道空間,將配合各區域特色打造成不同的風貌。愛河以西至左營舊站區段,將結合親水河岸開放空間及景觀,與騰空鐵道後的林蔭園道,串連東西向的藍帶系統與綠帶走廊,塑造成為區域性休閒生活廊帶,打造山水資源遊憩區、多元生活體驗區、藝術人文區,以及山水門戶區等四區;愛河以東至正義路區段,以高度商業區發展,打造轉運及商業中心格局,構成市中心東西向林蔭生活大道,規劃鐵道文化街區、CBD複合商業區、科普樂活區及人本住宅區等四大區塊。
未來大高雄市民可以在不同的生活區段,享受由生態綠軸結合水文發展,所營造出的舒適休憩環境與生活場域。土地運用的轉換,也為市民創造多樣的都市活動,豐富都市內涵,帶動整體的發展與創新。
都市更新展活力 帶動土地利用轉變
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現代化都市,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可及性及便利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大高雄藉由鐵路地下化,為都市土地利用增加更多的可能性,也代表空間與時間的轉移調整,更帶動了大高雄經濟、人文、生活型態的變化,大高雄越變越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