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探索】
首座國家自然公園在高雄 生態資源保護大跨步
對許多高雄人來說,是否有想像過,曾是重工業城市的高雄,在進入大高雄新時代的同時,即將擁有全國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這份顯現高雄自然保育成效的夢想在2011年即將實現。
高雄人的後花園 未來的「國家自然公園」
柴山充滿綠蔭的登山步道是許多人登山健行、接近大自然的重要窗口,更是高雄市的生態寶庫,對高雄人而言,柴山和愛河一樣都有著高雄精神的象徵意義。然而它卻曾經是千瘡百孔的水泥礦區,長達數十年的採礦歲月,造成的空氣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也為鼓山當地居民帶來沈重的負擔。
1992年台泥中止柴山的採礦作業,全力投入綠化工作,再加上柴山長期的軍事管制,讓南柴山地區保有完整的生態系統,關心柴山的民間社團與公部門,十幾年來試圖為柴山的維護管理尋找定位,希望讓這處城市邊緣僅存的綠野,藉由生態保育,成為高雄最珍貴的自然文化教室。
2010年對柴山是關鍵的一年,立法院院會於十一月間三讀通過國家公園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未來合乎「國家公園」選定基準但面積較小者,主管機關可選定為「國家自然公園」,因此,催生出台灣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完整珊瑚礁石灰岩生態
柴山位於高雄市西南邊陲,西臨台灣海峽,南接中山大學西子灣校區,東隔高雄壽山動物園,往北為左營軍港,東北側為蛇山,南北長約6公里,東西平均寬約2公里,縱貫鼓山全區,舊稱麒麟山、埋金山、打狗山或打鼓山,是高雄市西面的天然屏障。根據調查已知的植物約有800種、鳥類117種、哺乳類9種 、爬蟲類21種,還有無數的昆蟲及其他動植物,是一座自然寶庫,具備發展國家自然公園之優越條件,更是絕佳的自然教育與生態研究基地。
即將上路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和過去所認知的「柴山」、「壽山」在界定上還是有所差距。與壽山同為珊瑚礁石灰岩地形的旗后山、半屏山、左營舊城遺址及龜山等區域也因為具有同一地質條件,一併劃入即將掛牌成立的「壽山自然公園」的範疇,現階段的資源調查已緊鑼密鼓的進行,壽山的保育與管理將邁入新的里程。
過去,壽山的生態曾瀕臨瓦解
在壽山、台泥、東南等3家水泥業者結束採礦權後,隨即有大量的遊客湧入,濫墾、濫建、侵占公有土地與日俱增,山中的生態體系因人為無限制的干擾而漸趨瓦解。在面臨這樣的危機下,一群熱愛柴山自然環境,並決心要保護這片高雄後花園的民間團體,如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及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等,開始提出「柴山自然公園」設立的夢想,高雄市政府也訂出「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管理辦法」,明定柴山自然公園的保護範圍,並著手規劃登山步道、取締濫墾,減少遊客對壽山超限利用的衝擊。幾番的努力後,在2009年成立「柴山生態教育中心」,引領民眾認識柴山外,也向內政部倡議設立「國家自然公園」,相關的法源終於在2010年順利過關,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掛牌成立指日可待。
用「國家公園」規格來保護「國家自然公園」
未來只要符合國家公園選定基準,但資源豐富度或面積規模較小的地區,將可以被內政部營建署劃定為「國家自然公園」,保護、利用與管制準用國家公園規格,未來國家自然公園的變更、管理及違規行為處罰,都將適用國家公園的規定,這也代表著未來柴山的自然環境,會獲得有力的管理法源。高雄市都發局也配合壽山成為全台第一個國家自然公園,已率先啟動都市更新計畫,將壽山從保護區變更為自然公園用地,期望為不當開發轉售的情況劃上「休止符」。
由下而上 民間推動的保育典範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催生,是民間團體由下而上,推動生態保育的努力結果,也是高雄人對鄉土環境熱愛及對歷史反省的深刻故事。讓原本停滯不前的修法過程,有了前進的機會。經過多次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都沒有結果的國家公園法,最後在保育團體大聲疾呼下,朝野三黨團聯合提案,將比較不具爭議的國家自然公園部分抽出,優先通過修法,整個過程堪稱生態保育的典範。
就在內政部營建署宣佈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即將在2011年掛牌成立的同時,高雄人已經開始進行下一個階段的準備工作-縣市合併之後,大岡山地區的阿蓮大崗山、岡山小崗山及燕巢雞冠山和壽山、半屏山都是高位珊瑚礁地形,從地理形成特質與分布來看,同屬於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在地方保育團體的奔走下,將納入第二階段國家自然公園範圍評估,讓大高雄珍貴的生態資源都納入國家公園體系,進行整體規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