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人文】

從廟埕到舞台 大高雄歌仔戲走過百年風華

     這一場戲棚下的約會
     從嘴裡含著枝仔冰,手裡還有彈珠、尪仔標的年代
     我們總在謝神戲棚下
     拿著竹竿高聲唱著「我身騎白馬~過三關」
     小生的風度翩翩和丑角的逗趣,是童年中最難忘的情景
     如今,我們牽著阿公阿嬤的手走進劇場
     在華麗精緻的大舞台下
     重溫歌仔戲的回憶
     見證大高雄歌仔戲的百年風華。

廟口的歌仔戲陪伴許多民眾走過歲月。(圖/the2throom)
廟口的歌仔戲陪伴許多民眾走過歲月。(圖/the2throom)

廟埕落地掃 服裝道具就地取材

  猶記童年時,那一段看歌仔戲長大的共同回憶,農業社會的時代,總在農忙之餘,莊民們集中在廟前廣場,有時為了酬神或祝賀喜慶,莊民自己就組成了「歌仔陣」,跟著迎神隊伍表演,或者就在廟前大埕空地上開演,稱為「落地掃」,這也是歌仔戲最傳統的發源,萌芽之初沒有特別的服裝或表演形式,只是幾張椅子讓彈奏殼仔弦、大廣弦、彈月琴、吹笛子的人坐,唸歌的人通常都是即席演出,而表演的故事情節也較為簡單,常演的戲齣有「陳三五娘」、「山伯英台」、「呂蒙正」、「什細記」、「臭頭阿祿」等。

  當時的演員都並不是專業演員,最早歌仔戲的發跡只有三個角色,分別是「生」、「旦」、「淨」,通常穿著便裝就上場,道具部份會就地取材,如主角通常都拿著摺扇,而小旦則是用一條手巾來代表,丑角則會在鼻樑上畫上「鳥屎白」;演員會用簡單的動作和眼神、手勢來代表其角色,有時旦角的一個「使目尾」(拋媚眼),或者丑角跌倒的滑稽動作,總讓人哄堂大笑,不過隨著時代的轉變,在大高雄地區這樣的表演已不復見,但這歌仔戲重要的發跡,還保留部份在高雄老一輩的記憶中。

從廟埕走進舞台,不變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堅持。(圖/秀琴歌仔戲提供)
從廟埕走進舞台,不變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堅持。(圖/秀琴歌仔戲提供)

野台歌仔戲 印象最深的童年記憶

  歌仔戲雖非發源於南部地區,卻是高雄孩子童年的共同印記,野台歌仔戲的時期開始有了正職演員,歌仔戲的型態也開始慢慢轉變,大多是在民間廟會祭典。謝神時,為了感謝神明對於鄉里人民的庇祐,廟埕廣場會搭設戲台,邀請這些歌仔戲演員來演出,最常見的畫面,就是阿公阿嬤帶著家中的小板凳,牽著孫子手一起來到廟埕,笑呵呵的看著歌仔戲,不時還有孩童模仿歌仔戲演員的神仙扮相,偶爾也會哼唱出一兩句劇中的台詞,對於南部孩童來說,野台歌仔戲可說是童年記憶中最難以抹滅的一塊。

早期上演的野台戲,是民眾重要的精神食糧。(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早期上演的野台戲,是民眾重要的精神食糧。(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野台戲演出共分為兩大部分,分別為「扮仙戲」和「正戲」,「扮仙戲」是演給神看的,有希望神明降福之意,其劇碼大多是演某某神仙壽誕,各個天官或星君前往祝賀的情景;而「正戲」則是演給人看的,內容則是以人間的吉祥故事為主,如歷史人物的豐功事蹟等。劇碼則主要是以「幕表戲」的方式來表演,劇班中會有一個「戲先生」,在表演前跟所有的表演藝人先說明劇碼的劇情大綱,以及如何走位,其餘的表現就看演員們的臨場反應發揮,所以早期的劇本多是資深藝人口耳相傳,經由手抄記錄再口述成劇本,現在在高雄幾個發展較早、寺廟林立之處,如三鳳宮等……都還能看到野台歌仔戲,有時還會搭配電影一起播放呢!

內台歌仔戲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正所謂「人生如戲,無非生旦淨丑;戲如人生,不離喜怒哀樂」,其實不僅表達了歌仔戲劇本是取自於日常生活,也道出了歌仔戲的四大要角─生、旦、淨、丑對於人生的真實描繪,內台歌仔戲較野台歌仔戲更精緻,民眾必須要買票入場,延續了野台歌仔戲的表演形式,也是以「幕表戲」的方式演出,無論是文、武場都必須要有非常好的默契,而這種方式的表演,非常重視演員的功力,也就是所謂的「腹內」功夫,必須要即席想詞,並以歌仔戲腔調唱出,所以表演場場精采,內台歌仔戲在1920至1930年代間可說是當紅炸子雞,戲院沿街廣播宣傳,歌仔戲藝人則乘車,搭配文武場踩街遊行,熱鬧非凡。

內台歌仔戲較野台歌仔戲更精緻,演員的演出都必須精準到位。(圖/秀琴歌仔戲提供)
內台歌仔戲較野台歌仔戲更精緻,演員的演出都必須精準到位。(圖/秀琴歌仔戲提供)

  日治時期,野台歌仔戲極受台灣民眾歡迎,歌仔戲班常常一演就是好幾個月,也加入了許多表演用的機關(如噴水的水龍、乾冰),除了本身的劇本更多元外,也吸收了京劇的武打和身段,讓表演更加精采,許多戲班在此時期紛紛成立,1905年代大概有三百多團,可說達到極盛時期,歌仔戲也變得更加精緻化,只是後來也面臨時代轉變的挑戰,如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曾一度被迫穿和服、說日語演出,雖在戰後重新整軍出發,但是仍抵擋不住電視娛樂的快速發展,不過如今有些歌仔戲團喊出了「歌仔戲精緻化」的口號,像是大家熟知的明華園、河洛、唐美雲等歌仔戲團,在逐漸沒落的歌仔戲文化中,重新又帶回內台,甚至在國際舞台上出現了歌仔戲的身影。

舞台歌仔戲 進軍國際時尚圈

  舞台歌仔戲的發展,讓歌仔戲踏上國際舞台,進而成為一種台灣的時尚,1980年代初期,在文化單位補助下,歌仔戲開始登上「國家戲劇院」,部分劇團後場增加國樂團,也吸收現在劇場的特色;1990年代上半期,慢慢脫離野台歌仔戲,越來越多戲團加入舞台歌仔戲的行列,如高雄在地的春美歌劇團,原是由郭朝明與母親林錦子在二十餘年前共同創立「藝人少女歌劇團」,2000年才重新命名為「春美歌劇團」,由孩童時期便粉墨登場的郭春美接手,因具有電視歌仔戲經驗,因此劇本多融合了傳統藝術經典和劇場效果,自創團以來,2000年的《宰相佳人》、2001年的《飛賊黑鷹》、2002年的《鴛鴦遺恨》、2003年的《恨鎖天倫夢》,年年入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外台歌仔戲匯演。2004年不但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歌仔戲製作及發表補助,更入選為文建會傳統戲曲組扶植團隊。

歌仔戲開始登上「國家戲劇院」的大舞台!(圖/河洛歌子戲提供)
歌仔戲開始登上「國家戲劇院」的大舞台!(圖/河洛歌子戲提供)

  1990年代下半期,部分優秀的戲團都以推出精緻新戲為主要目標,劇本、曲調都由專人編寫,也更加重視舞臺設計及演員服飾、裝扮,包括演員的演技、身段及唱腔,讓觀眾看的目不暇給,甚至揚名國際,例如1995年仲夏成立於港都高雄、會用英文唱戲的尚和歌仔戲團,深受各界肯定,不但多年蟬聯高雄市傑出演藝團隊殊榮,更於2010年獲得文建會團隊分級獎助扶植,是一具有實力遠征各文化殿堂的高雄在地團隊,曾經於2002年遠征美國洛杉磯、聖地牙哥、夏威夷等地展演「聲樓霸市」,2004年至法國巴黎巡演「流星海王子」,皆載譽歸國,成果備受肯定。

  大高雄地區對於歌仔戲的推廣一向不遺餘力,除了一方面進軍國際外,也盡力在鄉里間賡續推廣,期望保留最傳統的歌仔戲文化,連續多年舉辦「精緻歌仔戲大觀」,讓各大劇團大匯演,重溫歌仔戲全盛時期那種最令人感動的鄉土情懷,也藉此大力普及。

走回社區 深耕歌仔戲文化

  高雄市推廣歌仔戲傳統文化有成,不忘在踏入國際舞台時要深耕內部對此文化的認同,歌仔戲的特色就是以台語發音,易於了解和學唱。它是臺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富有強烈的地方性色彩,舞臺所呈現的演出內容,均為民眾所熟悉,自然而親切,除了高雄女中等學校社團外,高雄市就有個成功推廣的「銀髮族吟詩唱戲─唐詩歌仔戲」團。

要學習歌仔戲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圖/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
要學習歌仔戲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圖/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

  高雄市現有28處老人活動中心,每處皆各自發展屬於中心的特色,而位於蓮池潭畔的左營老人活動中心,除了提供文康休閒設施讓長輩使用外,因位於蓮池潭風景區,對推動台灣本土傳統藝術文化亦著力甚深,中心招募對歌仔戲有興趣的長輩組成社團,並由高雄在地歌仔戲團─「尚和歌仔戲團」團長梁越玲及副團長林淑璟擔任講師。每週三下午左營老人活動中心二樓禮堂就有一群銀髮學員在老師細心指導下,操著生旦台步、指法,體驗歌仔戲唱腔,用唐詩吟唱七字調、初一十五調,每位銀髮學員忘我融入歌仔戲的曲調與身段中,認真神情,令人動容。

歌仔戲重鎮 農曆年鬥熱鬧

  擁有許多特色歌仔戲團隊的高雄,原高雄縣每年固定在農曆春節期間舉行歌仔戲大匯演。今年農曆春節初四至初七(2月6日到2月9日)這段期間,持續邀請尚和歌仔戲劇團、春美歌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三個優秀歌仔戲團暨劇場界台客天團金枝演社,在鳳山國父紀念館連演四場好戲。一般人印象在廟會中演出,可免費觀看的歌仔戲,現在走入了室內大型舞台,變成人人爭相購票入場欣賞的精緻戲劇藝術。在相關單位大力扶植之下,成為南部歌仔戲重鎮的高雄,賦予了這項傳統表演藝術嶄新的發展方向。期望所有高雄市民在每年的這個時候,都能夠帶著阿公阿嬤、爸爸媽媽闔家體驗濃濃台灣味的本土文化魅力!

團長梁越玲認真的教導銀髮學員們。(圖/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
團長梁越玲認真的教導銀髮學員們。(圖/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