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視野】
市政中心轉移 高雄跨時代變遷
踏過歲月 跨越世代 伴著城市的每個日升日落
關於高雄的歷史,被土地的沙石塵礫所記載
關於城市的記憶,被山海河港的壯麗所封存
關於多元的族群,透過山歌客謠被代代傳唱
而關於城市的經營與夢想
也透過一次次市政中心的遷移 記錄下軌跡和經驗
繼續朝夢想振翅出發!
市政中心是各個時代的經濟中心和生活中心,跟著祖先的腳步,踏上一場懷舊而知性的尋根之旅,雖沒有黃土瀰漫和浩大軍隊陣仗的氛圍,卻能從現存的古蹟或建築追尋過去的光景,從左營舊城、鳳山新城、高雄州廳、高雄市役所,到四維行政中心,每一次的遷移都見證了不同年代的繁榮時代,而建國百年高雄縣市合併,雙行政中心更為大高雄擘劃了嶄新的格局。
石塊堆砌出的記憶 左營縣城風韻猶存
雙手摸著石砌的古城牆,看著城牆上斑駁的字跡,時間彷彿被拉回到了三個半世紀以前,當時延平郡王鄭成功率兵來臺驅逐荷人,將臺灣命名為東都,並設一府二縣,其中「萬年縣」包含了現在的大高雄、屏東縣及大臺南等地區,縣治設在左營,可說是高雄境內的第一個市政中心,直至清領時期改設一府三縣,縣治仍在此,並建立了全臺灣的第一座土造石牆和護城河,城鎮中屯墾田、市集密集,大小寺廟林立,現在每年所有高雄市民引頸期盼的「左營萬年季」,便是以當時「萬年縣」所命名,並延續當時的傳統祭典儀式。
如今重回「左營縣城」,一轉過去政治經濟中心的印象,現在的左營擁有多樣化的面貌,不僅地處高鐵、台鐵與捷運─三鐵共構的核心,還保留了古城移民聚落、眷村文化及重劃的新都會區,彷彿時時提醒著人們,過去那段曾為行政中心的輝煌歷史。
水渠道流經的城池 鳳山新城風華再現
走過左營舊城的風韻,漫步在鳳山的古渠道旁,時光彷彿又倒回了清乾隆年間鳳山新城的風光,民變讓鳳山舊城(左營)遭受破壞,因此鳳山縣治便由舊城移到鳳山,被稱為「鳳山新城」,是當時臺南城以南最具軍事、交通及政治地位的城市。為防禦頻繁的變亂,建有六座城門和六座砲台,並築有兩道城牆,外圍城牆為刺竹,第二道則為土牆,整個鳳山新城圍起來就像是「短筒靴」,在道光年間因為有曹公圳的開鑿,圳溝內潺潺的流水,讓當地有了灌溉水源,人民的農作能一年兩收,自給自足,是台灣屬一屬二的大城。
今日重遊故地,鳳山已成為大高雄著名的小吃城,雖不見完整的城廓樣貌,卻能透過保存下來的東便門和平成、訓風、澄瀾三座砲台,窺見當時鳳山新城的規模與重要的行政地位;即使防禦的雙城牆都已頹圮,2008年,為慶祝鳳山建城220年,曾動員6000人將原鳳山新城的城廓重新圍起,用另一種方式重現了當時鳳山新城的風華,也充分展現了此行政中心對於高雄歷史的重要性。
打狗港蛻變成長
隨港移動的市政中心
耳邊傳來船鳴笛的聲音,時而短促、時而悠長,滿載貨物出港的船隻,在燈塔照射的光芒中,和回港的漁船擦身而過,談起高雄港,幾乎所有高雄市民腦海中都深印著如此熟悉的場景。舊名為「打狗港」的高雄港,從荷蘭統治時代就已是重要的漁港,至日治時期,打狗港更被計畫性的開發成現代化港口,港口與縱貫線鐵路端點站的接軌,為今日的「港口都市」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在日治初期,市政中心隨著政府的發展策略而有多次的搬遷。
日治時代初期,日本設立台灣總督府統治台灣,原鳳山新城的高雄市換屬於台南縣鳳山支廳,至第八任總督調整行政區,廢廳設州,「高雄州」首次出現於行政區名上,一開始的發展中心在旗后一帶,後因政府積極修築鐵路、建設高雄港、設火車站、城市規劃,並引進煉油、機械、造船、水泥等工業,接近港口的兩處新生地,即今日的哈瑪星與鹽埕區成為當時發展最為快速的區域,高雄州署設於高雄街(現高雄地方法院院址),高雄於此時期,不到五十年的時間,一躍成為全台灣第二大都市。
最熟悉的身影 高雄市役所古樸之美
搭乘著便利的捷運系統,貼近貫穿市中心的愛河,望向波光粼粼的水面,在水岸的另一側,總是能夠看見最熟悉的一座日式建築,雖佇立在摩登高樓之中,卻絲毫不遜色,風采依舊,建築外型像高雄的「高」字,左右對稱,設計者為日人大野米次郎,風格是仿西方古建築的屋身,融合傳統的日式風格屋頂,是臺灣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帝冠式建築」,現在我們稱它為「歷史博物館」,但在過去這也是高雄頗具規模的行政中心─第二個「高雄市役所」。
1924年廢高雄郡街,改依州轄市制,高雄街改制為高雄市,並在境內設「市役所」,直屬高雄州。第一個「市役所」就設在鼓山區代天宮的現址。第二個高雄市役所則興建於1938年(昭和13年),翌年9月16日完工啟用,1945年二戰後,將市役所改為「高雄市政府」,直到1992年此地都還是市政中心。但在市府搬遷後,有鑒於其建築之歷史性及時代代表性,經市府規劃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於1998年正式開館,保存並發揚高雄地區歷史文化,用另外一種面貌陪伴著高雄市民跟著時代往前走。
發展全方位 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中心
為因應都市人口及工商業的高度成長,市政內容擴大,市府局處人員擴編,1992年自中正四路遷至苓雅區四維三路新市府大樓,期能提昇為民服務品質。這棟合署辦公大樓伴隨高雄城市的成長蛻變轉型,近20年來可說是高雄市民們最為熟悉的行政中心,透著陽光穿透的天井,和口字型陽台邊吐露的綠意,還有中庭不時飄來的咖啡香味,就如同自己的家讓人心曠神怡,備感親切。
高雄市政府1946年起下轄有鹽埕、鼓山、左營、楠梓、三民、新興、前金、連雅(1952年更名為苓雅)、前鎮、旗津十區,至1975年,全市人口已超過百萬,中央政府考量平衡南北發展,1979年7月原高雄縣小港鄉併入改為小港區,高雄市由省轄市升格為直轄市,共轄有十一個行政區。在此行政中心期間,市府局處擴編,讓各項市政工作能夠多方面發展、全力啟動,如重整美化愛河與港區環境、整建文化、休閒設施,加上爭取闢建許多重大公共建設、興建捷運,及舉辦2009年世界運動會國際賽事等,城市面貌透過這些建設日益轉變。
擘劃高雄新夢想 四維鳳山雙核心
2009年7月行政院核定高雄縣市合併案,2010年12月25日高雄縣市正式合併,現今大高雄共有38個行政區、893里,對於高雄市民來說,是另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也朝著「幸福大高雄」的共同目標繼續邁進。幅員廣大的高雄市將市政中心分別設在原高雄市政府和高雄縣政府的原址,成立四維行政中心、鳳山行政中心「雙行政中心」,市府部門也維持30個一級行政機關,包括23局、4處、3委員會,讓民眾從最熟悉的地方,慢慢習慣大高雄市的新面貌;以兩個行政中心為發展核心,就有如兩個城市中閃亮的光點慢慢散發著光芒,照射到大高雄的每一個角落,給予所有約277萬市民最貼近的服務和幸福的願景,讓高雄市民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現在市府機關有同一機關分隔兩處行政中心辦公的情形,此係合併初期的權變措施,為增進民眾洽公辦事之便利性及維護市府同仁辦公環境的品質,高雄市政府積極辦理各機關辦公廳舍配置全盤的檢討調整,在與各局處多方協調溝通後,依各機關業務屬性、民眾貼近性、變動最小等原則,做最恰當的規劃。農曆年後已確定民政、教育、農業及水利等四局,集中於鳳山行政中心辦公,環保局則集中至原高雄縣環保大樓,部份局處尚在尋求其他使用空間,陳菊市長指示秘書處充分利用辦公空間妥為規劃,預計六個月內完成搬遷作業,給予民眾一個更優質的洽公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