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探索】
Good morning 高雄
山不在高,有人則親─「慢」步觀音山
有一座山,它距離家裡很近,近到家裡的人提及它時會以「後山」暱稱,彷彿打開家門邁出幾步,便能呼吸到芬多精。阿公泡茶抬槓,去山上;阿嬤唱歌跳土風舞,去山上;一家人週末半日遊,還是去山上。但當你開始以為自己跟這座山熟到連登山步道有幾階都瞭若指掌時,卻又會在鬱鬱蔥蔥的山坡上,看到好幾種不知名的植物,於是下一次家裡有人吆喝著:「去後山喲!」時,依然一呼百諾,瞬間成團。
有一座山,你曾經那麼熟悉,知道山腳有一間廟,往寺廟旁的步道走,沿途會經過幾座瞭望台、幾處休息區;知道哪裡有攤販的叫賣;哪個休息區有老人唱卡拉OK,儘管爬到了頂,眼前卻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大氣勢。你從來沒想過,一座海拔一百多公尺,連「山」都稱不上的矮小丘陵,在午夜夢迴時的盎然綠意,會讓自己紅了眼眶,濕了枕巾。
在許多高雄人心中,大社觀音山,就是這樣的一座山。
和文謅謅的舊名「翠屏岩」相比,「觀音山」這個台灣山岳界的菜市場名似乎更符合這座山的常民氛圍。儘管「翠屏夕照」自清朝起便被譽為鳳山八景之一,但曦光尚稀前的觀音山似乎更有人氣,不論平日假日,步道上一早便有絡繹不絕的健行民眾,熟門熟路地朝山頂前進。
從登山口往上,除了坡度緩陡殊異的步道外,還有四條攀岩路線,拉著繩索即可體驗幾近垂直升降的驚險刺激,而且周遭芒草青青、微風煦煦,和室內人工攀岩練習場的冷硬天差地別。
嫌攀岩不夠刺激?那再加映一趟「天洞」探險吧!「天洞」其實並非天然生成,而是個人工開鑿的垂直洞穴,從山頂沿著狹窄的通道可以走到約莫七十公尺深的山腰,雖然天洞存在的緣由啟人疑竇,就姑且將它看做是這座平凡小山的一處不平凡特色,好好享受吧!
將沿路休息區中每種形狀、材質各異的椅凳都坐過一遍後下到山腳,大德寺前早已聚集許多攤販,所賣商品除了農作物之外,當然少不了飲料、小吃,甚至也有民生用品,儼然成為另一座規模興盛的假日市集,其中人氣最旺的當屬現烤甕仔雞,撲鼻噴香引誘了長串排隊人龍。如果不想外帶,你還有其他選擇:可以驅車到附近的土雞城,品嚐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南方豪情;也可以繞往新興的遊樂勝景「義大世界」,來頓優雅的歐式風味餐。
老景點,新時間─晨運澄清湖
不管屬於幾年級,幾乎每個高雄人的童年相簿裡,都有一張在澄清湖拍的照片。
那可能是站在大門牌樓前拍的,睡眼惺忪的小朋友手裡抓著晨跑活動送的菠蘿麵包和蜜豆奶,小小心靈卻怪著爸爸媽媽為何非得在睡得正好的星期天早上將自己拖出被窩。
那可能是在青年活動中心營地旁拍的,一群青少年得意地捧著第一次洗手做羹湯的成果,擺出自認為最酷帥的姿勢,暗暗希望能吸引同隊異性的目光。
那也可能是在水族館、慈暉樓、兒童樂園……等地方拍的,相簿裡的一張張照片,見證了澄清湖做為一個觀光景點深植人心的地位,也讓人淡忘了它的身世。
時間回溯到清朝,鳳山知縣曹謹開鑿運河以利耕植,澄清湖即為水圳支流之一,人稱「大埤」。歲月推移,鳳山地區人口日漸稠密,加以經濟轉型,隨著農業沒落工業興起,曾擔負著農田水利重角的「曹公圳」戲份減弱,隨之而來的便是污染堵塞,影響所及,連大埤也無法逃脫泥沙淤積的命運。不知幸或不幸,因為工業發展而準備退場的大埤,竟又因為供應工業用水而重新站上舞台,當時政府除了清除泥沙、增添供水設備之外,並在水土保持、環境綠美化上下了一番功夫,也造就了澄清湖美麗的湖景風光。
成為風景區的澄清湖,在民國49年開放之初,即仿照古代地方志將園區分為梅隴春曉、曲橋釣月、柳岸觀蓮、高丘望海、深樹鳴禽、湖山佳氣、三亭攬勝、蓬島湧金等八景,其中最令人流連忘返的是蜿蜒湖上的九曲橋和有如、淡如、清如三亭,前者提供遊人近距離遊賞瀲灩湖光的途徑,後者臨接環湖道路,交通方便加上腹地寬廣,每到假日總是闔家出遊的首選去處。
而平日晨間的湖畔熱鬧,更是超乎想像。晚起的人或許無從得知,清晨的澄清湖內,停車場內有著川流不息的車輛,園區內人聲鼎沸,三兩成群的人們,進行著一項項你見過,或未見過的運動。甩手擺頭的外丹功已不稀奇,邁著大步疾行的競走隊伍也常見,最有趣的是頭下腳上,練著倒立功,或是隱藏在枝枒間,隨手捻來草葉吹奏晨間曲練肺活量的阿伯。元極舞、太極拳、氣功等,此起彼落的律動身影,無論湖畔的時光如何流逝,這總是高雄人記憶中最深刻的晨間景色。
大隱隱於市─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
開車從交通繁忙的九如路銜接至鳳山建國路,往大寮方向走約莫五分鐘後,在商店住宅林立的路旁忽然有片果園從車窗外一閃而過。換個角度由空中俯瞰,這片果園不只是一片果園,大片綠地從建國路與鳳松路交叉口往西北延伸,和澄清湖綠帶連成一氣,宛如城市中的綠洲——這裡,不是哪戶農家,而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轄下的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
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的大門低調地立在鳳松路岔出的文山路上,看起來和台灣其他的農業試驗所沒什麼兩樣,這樸實的入口很難令人聯想到這個機構在園藝研究上的豐功偉業:從早期的無子西瓜、耐病木瓜、鳳山小白菜,到近期的紅龍果品種改良、玉荷包矮化栽培……,不但對台灣地區的蔬菜、果樹生產居功闕偉,說這兒是東南亞地區的園藝重鎮也不為過。
這似乎是一個會在門前掛上一塊「試驗重地,請勿進入」的地方,然而入口的告示牌卻又清楚標示了「開放散步時間」,早晨時分,許多民眾熙來攘往,自在漫步於試驗所內,間或有試驗所職員穿梭其中,看來一派都市農園的悠閒景象。為了不辜負園藝試驗分所敦親睦鄰的美意,來這兒舒活筋骨的民眾面對不同季節時令成熟的纍纍果實,都有君子動眼不動手的定力,據說有許多「五穀不分」的人,因為每天來此運動而多認識了好些水果、蔬菜的模樣,這或許是園藝試驗分所當初決定開放民眾進入時沒有想到的附加推廣吧!
居住在城市雖然生活機能便利,但每個人體內似乎仍然殘留有祖先奔走山林的基因,這不時發作的自然渴望症候群該如何治療?厭倦了每天早上趕著上班的一成不變嗎?起一個大早,在上班、上學之前來一趟短暫的綠色散步;想擺脫假日起床後看到時鐘的罪惡感嗎?起一個大早,和家人或朋友來一趟城郊小旅行,盡情享受晨光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