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點】
原鄉.城鄉 我們的家鄉 城鄉融合,大高雄人物故事
有一股風,柔柔地吹撫過原鄉與城鄉,
凝聚成一道充滿生命的力量,向外不斷地擴散。
有一群人,穩穩地站立於腳下的一方土地,
一步一步,用自己的力量向下踩踏,在原鄉與城市的土地,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
風交替著城鄉的信息,足跡連起了城鄉的距離,文化流動著,人們對話著,所有的族群,所有的文化,在這裡深根、融合,大高雄是我們的家鄉。
• 金曲獎的榮耀歸家鄉
2001年,一張納入了美濃人捍衛家鄉濃烈情感的客語專輯「我等就來唱山歌」,讓美濃客家子弟林生祥獲得最佳作曲人大獎,並開啟了金曲獎常勝軍的得獎歷程。
2010年的金曲獎頒獎典禮,最佳台語專輯,由長期在愛河畔駐唱的「愛河國民歌手」嚴詠能,以台語唱盡農民生活的首張專輯「大員一家農出來」奪下大獎。
這兩位創作著土地家園之歌的音樂人,唱出了家鄉的人、心、事、景,也許沒有其他流行音樂的華麗,但深入人心的樂音與餘韻長存的詞曲,不僅成為高雄的音樂代表作,更久久感動著聽眾。金曲獎獲獎的榮耀,不只在獲獎時的瞬間,也讓更多人聽見根源於高雄在地音樂的美好。
<根源於文化,引起更大跨界共鳴>
「有根,才會立的穩」,一個簡單的道理帶出了林生祥與嚴詠能歌曲打動人心的元素。細細聆聽這些歌曲,或許沒辦法聽懂每一個字句,但無論是林生祥歌中所涵蓋的客家山謠、客家八音與月琴民謠曲風,或是嚴詠能融合了廟頭藝陣走唱、搖滾曲風的台式吶喊,從他們音樂中架構出的一幅幅鮮明土地人文景色,跨越了語言與文化隔閡,吸引了大量的支持者。唯有將真實的感動,融入樂曲中,才得以引起龐大的情感共鳴。
原鄉的音樂力量:林生祥
<歌曲溫柔 信念堅毅>
抱著自己改造的三弦月琴,戴著眼鏡,不時的反覆低吟著一段段曲調,臉上滿是創作者特有的專注,這樣的林生祥看不到一絲拿下多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最佳製作人、最佳樂團、最佳作詞等無數獎項的驕傲,看到的只有音樂人實在投入創作的單純。
走過了90年代用歌聲傳達保衛家鄉的激昂熱切,現在聆聽林生祥的歌曲,年輕時奔放的愛鄉之情,現今以一種更廣闊的柔和,傳唱著美濃這塊土地上的一切。「從小在有山有河的美濃長大,日子是在看著父母叔伯務農的背影中一天天的過。」美濃的好山好水,不僅培育出好品質的農作物,更是林生祥音樂創作的沃壤。1998年回到家鄉後,美濃小鎮的農田、各行各業的人打開了他的音樂視野。「我的音樂就是生活的故事」,用堅定的心愛著美濃這片土地的林生祥,不斷地唱出一首首滿含濃厚愛鄉之情的溫柔歌曲。
<最新的傳統>
「從傳統中找到創作的想法」,走過了水庫抗爭;描寫青年返鄉的不確定心情;貼近美濃末代菸草田,菸農失落的茫然,每張專輯中的樂曲,陳述著每個年代美濃的故事。這樣的創作靈感源源不絕,因為這些都是林生祥貼近生活,最細微的觀察,同時也是生命不同階段的投射。「只要有根,故事就會一直下去」,不斷地從故鄉汲取創作靈感的林生祥,目前最新的一張專輯,就是以知名的土地作家鍾鐵民的文學作品為創作主題,林生祥從生活中,找出「最新的傳統」。
城市中大唱農村曲:嚴詠能
<愛河國民歌手>
去年,以一襲黑衫印著大紅「台」字,配上花褲走上頒獎典禮紅毯的第21屆「最佳台語專輯」歌手嚴詠能,打敗了台語演唱女王江蕙與前輩蕭煌奇。多年在愛河畔駐唱起家的嚴詠能,在城市中用台語唱出在地的故事,嚴詠能率直地說著「自己是一個不唱歌會死的人,所以我不斷的唱,用認真的喉嚨,去傳遞出我對生活最簡單樸實的旋律。」就是這樣認真傳遞生活的旋律,感動了城市與鄉村中的許多人。城市中的年輕人戴著斗笠,穿著花布衣隨著嚴詠能走唱式的台式電音搖擺;鄉村的阿公阿嬤,感動地說著:「唱的是溫ㄟ故事。」
<音樂行腳,連結人與土地>
嚴詠能帶領著「打狗亂歌團」,這幾年來,從城市出發,到各鄉村傳唱出台灣的美好。「阮最甲意用雙腳接觸土地,用認真ㄟ聲喉大聲唱出台灣人的心聲及台灣好的歌,雖然有人在唱衰,但是阮欲來唱好,唱出台灣的好,因為相信台灣人可以簡單的透過人文藝術,重新找回善良及好命的普世價值,所以阮這陣少年家,欲隨台灣頭唱到台灣尾,效法早期農業社會時楊三郎先生的黑貓歌舞團,用最親近土地及人民的街頭藝術行腳模式,一路唱遊發現台灣ㄟ水!」。不加修飾的一段話,道出了嚴詠能的音樂理念。
• 從土地書寫到網路世界 世代輝映文字的能量
好的文學作品,是源自於創作者生活身邊,而脫離了自身的文化、土地創作的作品,無論再怎麼精彩,總少了點交心的溫度。文字的力量,來自於文化根源的感動力。在高雄這處土地上,多元的族群文化與城市發展脈動,灌溉出一股股豐沛的文學創作能量。
透過書寫,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曾貴海老師,用文字創作串連起族群與土地。族群語言是靈感的泉源,疼惜土地是文學的靈魂,曾貴海老師用文字的力量一次次地保衛現實中的家園。
在網路上掀起一片「藤井樹風格」的輕小說風潮,居住在高雄市區,本名吳子雲的藤井樹,將輕柔的文句乘載著深刻想法,勾勒出一個現代城市人情感步調的創作世界。
高雄這座城市中,源自於兩個不同世代的文學力量,以各自的角度,書寫下生活之處的軌跡,透過文字的能量,映照出不同世代的文化面貌。
用文字傳達對土地與文化的敬重:曾貴海
<多元角色賦予文字多重力量>
曾貴海,一個在不同領域中都獲得眾人尊重的名字。在文學領域中,以醫生詩人的角色與「平埔福佬客家台灣人」的多元身分認同,創作出台語、客語與原民的詩作。許多人耳熟能詳的詩作「夜合」,曾貴海細膩呈現客家女性儉樸持家,為家庭付出以及夜晚夫妻之間深刻情感的形象:
日時頭毋想開花 也沒必要開分人看
臨暗 日落後山 夜色跈山風踴來
夜合佇客家人屋家庭院 惦惦打開自家介體香…
另一方面在綠色環境保護運動中,曾貴海以綠色教父之姿,奔走推動高雄的環境保護,文字化身為論戰時犀利對談的思想載體。
文字之於曾貴海,是抒發思想與感受的美麗元素;也是捍衛家園的有力工具,曾貴海以文字的力量,化為對生活在這塊土地與文化的敬重。
用文字架構網路裡的現實:藤井樹
<從現實到網路世界再到現實>
11年前,從網路bbs故事板崛起的藤井樹,在創作量與單本書銷售量上,都有著精彩的表現,豐富的創作題材不斷的出現,而這些素材都是現實中生活的點滴。沒有拗口的文句,沒有艱深的內容,在藤井樹的小說中,只有與閱讀者貼近的口語,與作者投射自身經驗的親切。
不在書中出現或網路上創作的藤井樹,習慣以「吳子雲」這個名字出現,問到如何維持這樣龐大的創作量,靈感的來源為何,吳子雲慢慢地回答著:「超乎經驗的想像我沒辦法,我寫的故事都是我親身的體驗,或者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經歷。」就是這份描寫現實的深刻感,讓藤井樹小說中的字句,從架構在網路小說中的故事,被轉載到現實生活,成了都會男女戀愛故事中常出現的對話。脫離現實,就無法架構網路裡動人的小說世界。
• 創造原鄉文化成為品牌
保留了完整獨立族群文化的原鄉,以特殊的風土人情吸引著城市人,這些原鄉文化,透過有志者的齊心努力,打造成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產業品牌,以文化特有的感動力,吸引大家的目光;透過品牌,向眾人說著自己的故事。
充滿感謝的原鄉滋味:日光小林
說到「原鄉的滋味」,大家腦中會浮現起怎樣的味覺記憶?在地陽光、土壤與水所構成的新鮮、別處難以複製的特別風味?簡單來說,就是「只有在這裡才有」的難忘味道。
88風災中,失去親友的倖存者,在災後靠著許多人的協助與自己的努力,以「有陽光就有希望」的涵義,推出了象徵溫暖與希望的「日光小林」品牌,由多位居住在組合屋的小林村與那瑪夏的媽媽們,用在地物產打造出充滿原鄉特色的品牌。
<重新站起來的堅強力量>
「家被沖走了,但留下來的我們要再重建家園」,這股堅持的力量,讓風災過後來到組合屋社區的媽媽們,積極地向高雄餐旅學校的老師學習烘焙技術,在去年中秋節前推出月餅禮盒,深獲好評,這股支持的力量,成為日光小林居民們最堅強的後盾。在獲得鼓勵之後,她們繼續開發新商品延續「日光小林」的品牌。
<將土地的感恩化為美味>
「以前都只是採收水果,現在要讓這些水果更美味」,把在地新鮮農產品做成果醬的社區媽媽們,將四季時節盛產的果物,熬煮成一罐罐色彩繽紛、不含防腐劑的古早味果醬。媽媽們小心翼翼地攪拌著鍋中的果醬半成品,嚴格把關著每罐成品的品質,「除了真材實料,好吃還有價格實在才能持續下去」。她們用呵護子女般的細心,做出了日光小林熱銷產品,有梅子、洛神、蘋果等在地限定的獨特口味,讓顧客可以深深感受到與土地連結的感情。
<日光帶來生命的熱度>
「日光小林」不僅是小林新村居民找回重建力量的方向,更是對生命重燃熱度與積極前進的目標。這樣豐沛的生命力,呈現在「日光小林」根植於土地的在地化商品,如果醬、手工精油皂,也透過這樣的品牌,搭起與外界交流的管道,讓更多人看見一股重生的力量。洋溢著笑容的社區媽媽們說著:「我們歡迎大家來小林新村,跟我們一起動手做果醬。」
城市中的原鄉情:城市部落
在車水馬龍的高雄市區街道上,有著一間用漂流木搭建的原民特色餐廳「城市部落」,由一群熱愛原民文化的團隊,悉心規劃而成,特殊的用餐環境,吸引許多人前往體驗,在城市中成功傳達出原民文化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將原民文化,轉化為可以在都市中立足的產業文化。
<打造城市中的原民部落>
有著不同部落的傳統圖騰,有著原民藝術大師創作的木雕與石雕,有著山上才尋找得到的部落食材。夜晚華燈初上,飄散木頭香氣、以原民文化打造的空間,陸續聚集來自各方的食客,透過美食、空間、藝術來體驗不同文化交流的樂趣。這座城市中的原民部落,也是城市中原民另一處生活的空間,在喜愛原民文化的鄭勝倫老闆與股東的支持下,工作人員以原民為主,讓離開生長部落的年輕人,再次與自己的部落文化有連結的機會。
<唱山上的歌 給你們聽>
鄭勝倫希望將在原民文化中感受到的生命力,傳達給其他人,因此店裡空間氣氛的塑造、菜單的規劃,完整移植台東排灣族、卑南族等特色,並邀請原民文化表演者,在餐廳中央偌大的原木舞台,表演山上的歌舞給大家聽,讓各色客人都能輕鬆盡興的享受原民文化。
• 懷念滋味成為時尚美食
當「懷舊」成了時尚的另一種象徵時,我們知道,要找尋的不全然是複製那個年代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從過去的時光中,找到共同存在記憶中的感動。
市場裡的故鄉美味:鳳山工協市場
在高雄數處保留完整的眷村裡,位於鳳山區的龐大眷村聚落中,存有著濃濃故鄉懷念的滋味。早年鳳山地區的眷村,有許多部隊兵員的眷屬,當年從軍人員薪餉不高,眷村媽媽們為了幫助家中生計,便靠著好手藝,在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複製出家鄉的傳統口味,填飽了肚子,也填滿了思鄉的情緒。
<眷村改建 傳統味道依然保留>
其中,曾為海軍明德訓練班(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國定古蹟旁的工協市場,在以米食為主的台灣傳統飲食文化中,成為喜愛美味麵食者的天堂。最早期的工協市場,在週邊眷村聚落形成時,也逐漸成形。從一開始由農民挑著竹筐,叫賣著周圍農田種植的瓜果蔬菜,隨著幾間搭建在村子外圍的違章小屋,市場開始有了雛形,眷村媽媽們便將自家的拿手麵食,拿出屋外放到市場中吆喝販售。
現在的工協市場,在眷村改建計畫不斷執行時,周圍景致有了很大的變化,市場邊原先的工協新村已成了一片新建住宅,整建後的工協市場也有了「鳳山共同市場」的新名字,但市場內濃濃的眷村傳統味依然留存。放眼望去市場內的攤位,多以麵食為主,山東大饅頭、山東大餅、攤餅、鍋貼、餃子等,不時還見到手擀著燒餅的大嬸,操著濃厚鄉音跟另一頭捏著包子的婆婆彼此交談著。這裡的物品價格平易近人,除了是附近老眷戶主要的採買中心,也吸引許多其他區域的民眾前來尋找眷村好滋味。
家鄉味成時尚美食:左營麵食文化圈
在高雄還有一處聞名的眷村飲食文化地區─左營。這幾年的懷舊眷村美食風潮,在左營地區形成與鳳山眷區不同的餐食圈。
<大江南北 眷食百匯>
由左營海功路延伸到左營大路一帶,知名的眷村美食店家林立,如傳到第三代的第一家刀削麵,點一碗熱騰騰的酸辣麵,可看到老闆快準地將手上麵糰,削出一片片飛舞的麵條,這是一種結合料理技巧與表演的精彩飲食文化,而左記牛肉麵、南昌包子饅頭、吃吃看餡餅烙餅、榕園餡餅粥、眷村私房菜,或是海軍營區中正堂內,現在擁有多家分店的劉家酸菜白肉鍋等,匯集成有別於其他眷村的飲食文化,誘引著民眾再三前來捧場。
在這股眷村美食風潮中,左營儼然成為重要聚點,匯集了大江南北各式口味,有傳承老店的道地菜色,也加入了時尚美食的精緻,多樣選擇不僅讓老兵、眷屬繼續享有老味道,也滿足各族群老饕們的口腹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