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文】
都市圓夢家 夢想從高雄發芽
因為敢夢,所以無限可能
因為願行,所以夢想得以開展
高雄
以鼓勵年輕人勇敢逐夢的「青年圓夢計畫」
以豐富多元的自然資源
以熱情厚實的社區情感
讓我們看見多個「都市圓夢家」築夢、圓夢
並感染著更多人
<年輕敢夢 高雄尋夢>
年輕人擁有無限想像力與創意,大膽的作風,使一個即將被拆除的老舊眷村引起社會關注。兩位文藻外語學院的畢業生─鐘慧蓉與黃馨瑩,得知左營自助新村即將被拆除,在這裡生活超過五十餘年的眷村住戶,要遷移到新建地,左鄰右舍熱絡寒暄的光景不再;當地一位眷村伯伯,將回收的瓶瓶罐罐黏在牆上,試圖為最後的眷村時光保留軌跡。居民們戀戀不捨的心情,讓年輕的她們決心在剩餘的眷村時光,以鮮豔色調的彩筆塗鴉,讓自助新村以最燦爛的方式,在大家腦海中保存深刻的記憶。
人人都是圓夢路程的一份子
兩位大學生單純卻熱情十足的行為與想法,讓不同族群、沒有關係的許多人成為這次「一起作夢」的一份子。當地居民─拉哥,相當贊成與支持兩人的創意點子,拿出倉庫的油漆讓兩人作畫,她們觀察眷村內的一景一物,除了留下能夠與人有互動的圖像,如雨傘、公車、樹之外,也向當地居民蒐集老舊照片、歌詞本,讓眷村元素與榮民成為畫作的一部份,重新憶起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大高雄青年圓夢計畫 實現自己的眷村夢
夢想的實現,除了付諸行動,也需要環境的配合。揮灑著畫筆的兩個人,決定將這份想望擴大,透過申請大高雄青年圓夢計畫,獲取了市府的支持與資源,她們把獎金拿來購買材料,繼續將奇想揮彩在眷村斑駁的牆面上,讓舊眷村換上新色彩。她們活潑的作風也吸引其他青年朋友加入,共同完成了這個「眷村裡迷路」的作品。繽紛的巷弄間,隨處可見兩人幽默的筆調,以及濃郁的居民情感,讓許多人都愛上了「眷村裡迷路」這段小小的旅程,不遠千里而來徜徉其間。
左營自助新村,自此不僅是居民心中的回憶,在兩位夢想家的推動下,更成為所有市民的城市故事。她倆的夢想沒有因此停止,在完成青年圓夢計畫後,兩人繼續出國深造,完成人生的另一個夢。
<土地之夢 高雄築夢>
二羊農場築起原鄉生活夢
當你騎著單車,漫遊在田間小路上,是否曾想要過一種簡樸又富有藝術的自然生活?沿著美濃區福安國小外牆,繞到後面山坡下,除了好山好水的景色外,有一戶人家的庭院放著高過人身的五個木頭人、水泥地上有油漆的潑畫、一旁還有像是小時候幻想的高腳屋,走進這庭院,雞鴨隨處跑,這裡是藝術文化、生態的集結地,是來自台南七股謝瑞訕(阿善)築起的夢─二羊農場。
早期擔任濕地保護聯盟執行長的阿善,為洲仔濕地公園推展「水雉返鄉行動」,拯救稀有生物,使溼地環境豐富度增加,成功打造生態復育環境。阿善關注大自然、生態的變化,著重環保的重要性,因此在打造二羊農場時,希望形塑出一個自然的環境空間,許多建材都是取自大自然。另一方面,有感於早期傳統農業生活的慢慢流失,感懷過去的生活方式,所以讓二羊農場保留著早期農村生活的遺跡,他以最自然的方式養殖牲畜,「這裡的雞鴨沒有柵欄關著,還會與人搶食」,阿善風趣的說著。原鄉生活夢,就在這樣一點一滴的構築中,逐漸成型。
開啟藝術生活的探訪
具畫家身分的阿善,希望透過藝術文化交流,活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他從「異」文化互動的角度,引入外來藝術工作者與在地藝術家進行交流,或演上一場野台戲,在客家氣息濃厚的美濃,拿著板凳坐在大樹下,匯集當地的居民共同享受文化差異衝擊,將二羊農場打造成藝術文化的交流基地。
二羊農場營造的氛圍,無形中傳染開來。2010年,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辦理國際嘉年華會,就喜歡上二羊農場的氣氛,成為當時南部國際藝術家探訪據點,也是藝術家們交流的空間。那時踩街活動的道具即發想於客家文化元素,製作了大型客家偶吸引注意,藝術家利用竹編,編起偶的架構,再以紙糊黏起偶的外表,就在二羊農場空地上塑造出一件件大型木偶,也為其時的美濃注入藝術文化的新面向。
簡單線條 勾勒簡單夢想
原本是居住在都會中的畫家,移居到夢想之地美濃之後,阿善擅長以簡單的線條、在短時間內描繪出人物,每幅畫中的眼神,都如同畫龍點睛般的有了靈魂;他作畫的畫紙,都是生活周遭隨手取得的材料。阿善以最簡單、最貼近自然的方式經營二羊農場,農舍、高腳屋的支架,也都是出自剩餘或廢棄的原物料,在他的巧思下,成為有用的築夢步道,建構屬於自己與在地的夢。
<創作美夢 高雄塑夢>
柴燒與鹽釉燒 踏上高雄的起始路
另一位1994年從台北來到高雄居住的藝術家,他塑造的不僅是自己的藝術家夢,更營造了與社區、居民密不可分的情感。燒陶二十餘年的李懷錦原先住在台北,與同是陶藝家的太太陳芳蘭在重新思考這條塑夢之路後,決定回到一個能夠與大自然共存的環境發展陶藝,他藉由陶藝表現出對環境污染迫害的抗議,最喜愛的作品「南勢溪餘生錄」,一隻被綑綁而傷痕累累的魚,即可見其參與社會運動的性格。
當時經過四處尋覓,甫踏上高雄六龜的寶來這塊地時,李懷錦感受到了自在與自然。為了實現發展台灣較少人從事、不同於一般陶窯須燒兩次才完成,可一次燒成的「柴燒」和「鹽釉燒」的夢想,他建造柴窯及教學工作坊,並提供陶藝交流研習場域,但無情的風災,三次沖毀他的寶來柴窯,更讓全家人險些受困於風災當中。
從社區意識找到自我認同
雖歷經一次次天災的破壞,李懷錦仍重新建窯,在高溫燒製下淬煉出完美的作品,這股堅持圓夢的動力,是自己的堅持,也來自於住民們的熱心照應。幾年前遭遇颱風侵襲時,豪大雨造成寶來山林崩塌、山路中斷,或許是因為李懷錦平日對在地人的無私付出,大家惦記著住在山區的李懷錦,跋山涉水將其全家人救出災區。這段經歷讓李懷錦決心回饋地方,凝集更深的社區意識。
李懷錦擔任寶來社區協會總幹事時,發覺居民間鮮少互動,他認為自己既然決定住下來,就要讓這裡有所改變。為了凝聚寶來住民的向心力,他號召大家到他的工作室一起捏陶,藉由捏塑陶藝過程,彼此說說自己對故鄉的想法,長時間累積下來,自然強化了大家對故鄉的信心,因此儘管面臨無數的天災,居民仍抱持著團結堅毅的信念。
在陶藝成就上,李懷錦已獲得莫大殊榮,他向台灣工藝研究所提出的「寶來窯鹽燒印紋食器」計畫,榮獲十大經典窯燒之一。落腳寶來十七年,李懷錦不但圓了自己的夢,也開創寶來住民對故鄉的理想,他與在地民眾培養出的關係與默契,早已融合在大家共同捏塑出堅不可摧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