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觀點】

愛在飛翔 悠遊高雄幸福城

幸福,是在水與綠的自然環境中,盡情奔跑
幸福,是與文化零距離,暢快遨遊在浩瀚知識大海裡
幸福,是在真誠的微笑與無限包容的多元文化中安心生活

  幸福感,是城市看不見的競爭力,也是最重要的城市氛圍。當世界先進國家以「幸福指數」取代「經濟指數」、「生產毛額」、「都市發展規模」等標準的同時,說明了歷經工業革命、全球經濟大幅躍升及科技革命等階段發展後,在這個世紀重返以人為本的概念,成為全體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每年針對全球140個城市的文化與環境、教育、基礎建設、醫療保健、政治穩定度等五大類共30個指標進行調查,公布全球最適宜居住的城市排名。高雄市正迎頭趕上這股宜居城市的趨勢,致力發展適合人居的幸福城市,本期介紹高雄如何從自然條件、人文環境以及新住民的融合三方面,打造以愛守護的幸福高雄城!

高雄,是個讓人安心生活的幸福城市。(圖/蔡明余攝)
高雄,是個讓人安心生活的幸福城市。(圖/蔡明余攝)

<愛上土地:生態濕地 市民的好鄰居>

  走訪世界各國以宜居聞名城市,共同的特色是城市中都擁有廣大的綠地。高雄市近年來持續改造與增建公園、綠美化空地、擴建生態濕地綠廊等,在規劃生態與生活並重的舒適環境之外,同時也豐富鄰近社區居民的視野與心靈。

與綠地做鄰居,豐富社區居民的視野與心靈。(圖/蔡明余攝)
與綠地做鄰居,豐富社區居民的視野與心靈。(圖/蔡明余攝)

  推動綠地生態不僅從政府部門著手,市民更是推動環境改變最主要的動力。在高雄的許多角落,正上演著許多社區居民與市政府聯手編築綠色生活夢想的故事。

檨仔林埤濕地公園與綠十字社區

  位於三民、仁武區之間的檨仔林埤濕地公園,是愛河上游的支流。清澈流水與兩岸綠地、蜿蜒人行步道,讓人羨慕周圍社區能擁有如此的好環境。這處擁有良好生活品質的社區,是鼎強里居民自組綠十字社區協會努力的成果。

檨仔林埤濕地公園已成為社區居民散步的好地方。(圖/蔡明余攝)
檨仔林埤濕地公園已成為社區居民散步的好地方。(圖/蔡明余攝)

  這座甫獲有建築界奧斯卡金像獎之稱的「全球卓越建築獎─環境復育類」首獎的濕地公園,在六年前,這裡滿佈著上游酸洗皮革工廠排放的橘紅色汙水、廢棄物及民眾任意圈地耕種的雜亂景象。居民們忍受著廢水與垃圾的氣味,以及夏天滋生病媒蚊的威脅。家家戶戶都緊閉門窗,人人行路匆匆,不佳的戶外環境,沒有人想要在戶外多逗留,飄散在社區中的空氣味道,還有著一股冷漠的疏離感。

  這樣的情況持續到2005年,由當時的里長林國石,成立綠十字社區協會,發起環境清潔活動,帶領著妻子張淑芳與社區居民、附近高中職、國中小學生一起動手整治環境,並提出社區改造計畫,獲得2006年「健康社區六星計畫」補助。社區居民在親手維護與學習相關環境課程之後,拉近了與環境的距離,擁有維護居家水岸環境與生態工法的概念,凝聚起「要讓家園變更好」的深切願望,持續爭取市政府提撥經費進行全面改造計畫。

整治後的檨仔林埤濕地公園,讓社區孩子們多處嬉遊歡樂之地。(圖/ 蔡明余攝)
整治後的檨仔林埤濕地公園,讓社區孩子們多處嬉遊歡樂之地。(圖/ 蔡明余攝)

  經過漫長的土地徵收、公園設計規劃、動工興建,檨仔林埤濕地公園終在2010年完工,林國石理事長回憶改造的過程說:「公園能順利完成,是市府與里民共同的成果,濕地兩岸的土地所有權分屬多方,包含農田水利會、高速公路局及私人所有,如果沒有政府提供足夠的經費,實在無法全數徵收作為濕地公園使用。」而完工後的檨仔林埤濕地公園,不單僅是一處生態濕地,也與在地民眾生活緊密連結,時常能見到里民悠閒地漫步園區中,孩童們從對面獅湖國小放學後,整座公園就是最好的戶外活動教材;公園入口處的大廣場更是鄰里平時舉辦活動的最佳地點。

  綠十字協會的志工隊每月會進行一次總體清潔維護。綠意盎然的檨仔林埤濕地公園,生態復育與環境保護的成效,讓各種水生動植物蓬勃生長,隨時可以聽見蛙鳴鳥叫。但鼎強里的居民們還有著更遠的目標,在環境之外,還要恢復良好的水質。由於濕地中的水,來自上游仁武工業區地區,雖然大部分工業廢水有經過污水淨化處理後再排放,但林理事長表示,仍有少數不肖業者會偷排放未經處理的廢水。這部分除了透過協會志工加強巡邏之外,因縣市合併後管理業務整合,協會也將與環保局會勘加強取締,期能達到完全無污染的清澈河水。

檨仔林埤濕地公園裡生態豐富,吸引民眾流連駐足。(圖/方昭禪攝)
檨仔林埤濕地公園裡生態豐富,吸引民眾流連駐足。(圖/方昭禪攝)

  靜佇在城市角落的檨仔林埤濕地公園已贏得了2010年高雄園治獎、2010年全國建設卓越建築獎,以及2011年全球卓越建築獎的肯定,這些光芒來自於立足生態,從在地居民角度出發,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幸福歡笑中。

大樹區舊鐵橋濕地公園與竹寮社區

  現在的大樹區舊鐵橋濕地公園,是從一群熱愛故鄉土地者與一片河岸荒地的故事開始。高雄重要的母親河─高屏溪,因早年的畜牧業與砂石盜採問題,一度讓高屏溪原生生態瀕臨瓦解,在2000年政府將重要支流荖濃溪與旗山溪列為水源區禁止畜牧,並嚴格取締砂石盜採後,高屏溪逐步恢復生機。

探訪大樹區舊鐵橋濕地公園,可品味高屏溪之美。(圖/蔡明余攝)
探訪大樹區舊鐵橋濕地公園,可品味高屏溪之美。(圖/蔡明余攝)

  河川的水域景觀改變了,但居民與河川中間仍隔著佈滿垃圾、叢生雜草及濫植果樹的區域,阻斷人與自然水文環境的連繫。在原大樹鄉老鄉長曾英志的號召下,竹寮社區居民與多位地方人士2001年8月共組「高雄縣大樹鄉舊鐵橋協會」,自發性地在休假期間整理大樹區舊鐵橋下的這片水岸空間。

  起初由環保署陸續撥款清除垃圾,而義工們持續進行荒地整理的繁重工作,砍掉濫植的果樹、拔掉雜草、搬移石頭,終於恢復河岸清新的空間。眾人努力的成果再次說服了政府單位,水利署河川局表示,有信心能繼續提供後續維護整理的款項。

舊鐵橋協會的志工們,親手整理園區草木。(圖/舊鐵橋協會提供)
舊鐵橋協會的志工們,親手整理園區草木。(圖/舊鐵橋協會提供)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與環保署積極投入河川治理工作,將河岸120多公頃土地劃為河濱公園,在高灘地設立人工濕地設施,由協會管理濕地與鐵橋下方區域。舊鐵橋協會理事長溫卓淇指著鐵橋下連綿草地,驕傲的說著:「這片草地沒有用任何化學藥劑,是由協會與竹寮社區的志工們親手整理。」因為深刻地體認到人對於維護自然環境的職責,這群志工們懷抱著敬天自然的心意,以最貼近土地的方式,維持最自然的風貌。

  臨近舊鐵橋濕地公園的竹寮社區,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邱月秀也提及:「這片生態公園,不僅給了社區居民一個新的生活空間,也帶動了大樹與在地社區的發展。」復育生態環境後,許多原生動植物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鳥類、魚類、昆蟲自然繁衍生長;社區人文產業如三和瓦窯、竹寮取水站、鳳梨、荔枝農產與舊鐵橋歷史風華相得益彰,吸引許多民眾前往散步、野餐、放風箏、騎單車。前年八八風災期間,濕地被大水淹沒,重建工程從去年初陸續展開,目前已完成濕地農園、自行車道、咖啡廣場、生態池、棒壘球場修復工作,現已恢復往昔美麗的模樣,今(2011)年5月下旬舊鐵橋濕地園區二期正式竣工啟用,小水鴨、虎皮蛙、喜鵲、游隼、紅尾伯勞、水雉、白鷺鷥都已回來報到。

舊鐵橋濕地公園適合闔家親子共遊。(圖/鮑忠暉攝)
舊鐵橋濕地公園適合闔家親子共遊。(圖/鮑忠暉攝)

<愛上文化:多元藝術 市民的心靈滋養地>

  宜人的城市生活環境,讓市民擁有良好的居住生活品質,另一方面高雄市也重視發展豐富民眾心靈與文化涵養的人文環境,多年耕耘下來,從建立各區圖書館、便利的網路借書系統,到以各地人文歷史、產業文化為核心的地方文化館,透過政府帶頭提倡與實質的補助措施,高雄文化氣息日盛,成為豐沛市民心靈的重要養分。

便利的閱讀城市

  高雄有60座公共圖書館,分布在各行政區內,提供各區民眾最貼近生活的閱聽與夢想基地,透過閱讀讓市民充滿更多的想像力。

高市圖書館藏書量日增、借還書流通便利。(圖/劉怡伶攝)
高市圖書館藏書量日增、借還書流通便利。(圖/劉怡伶攝)

  幅員廣大的高雄市,各區圖書館的館藏不一,都會區與偏遠地區圖書資源有落差,為了要弭平在閱讀資源上的差異,在今年3月完成的大高雄圖書通閱系統與「甲地借,乙地還」網路借書服務,整合60座圖書館的藏書量及流通便利性,圓了「幸福閱讀城市」的夢想。

高市新圖書館明亮舒適,讓民眾充分享受閱讀樂趣。(圖/鮑忠暉攝)
高市新圖書館明亮舒適,讓民眾充分享受閱讀樂趣。(圖/鮑忠暉攝)

  以「一區一館」為發展目標的高雄市圖書館,幾乎是用一年一座新館落成的速度,衝刺完成這樣的夢想,不僅讓圖書資源能夠更加均衡分配,同時也讓圖書館成為各區文化傳遞、學習的中心,常態性舉辦名人講座、影片播放、為小朋友說故事等活動,成為地方的終身學習場所!

多樣多彩的地方文化館

  社區學習與知識交流的中心,除了圖書館之外,還有以社區資源、人文特色、產業與歷史作為發展核心的地方文化館,藉由地方文化館匯聚在地文化力量,打造經驗傳承與進步思維的新平台,同時也是居民認識、維護在地文化,以及推廣交流的中心。

茄萣區的郭常喜藝術兵器文物館,展出600多件中國歷代刀劍文物。(圖/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茄萣區的郭常喜藝術兵器文物館,展出600多件中國歷代刀劍文物。(圖/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高雄市擁有各式各樣的地方文化館,或由政府單位推動建立,或由民間自行籌組營運,同樣為市民提供文化藝術交流的多元選擇,依照特色內容區分有人文藝術、產業歷史等多種內容。如針對在地歷史特色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打狗鐵道故事館、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鳳山地方文化館,或是具有人文藝術特色的台灣美電影文化館、皮影戲館、郭常喜藝術兵器文物館等。

  各地文化館的設立與推動,持續為地區帶來樂活生活的養分,這些地方文化館的下一個發展階段,是以地方文化、文化觀光為基軸,串連在地的公部門、民間團體、居民等資源,整合成文化生活圈,規劃深入在地內涵的活動,永續經營各區獨特生活圈。例如:旗山文化生活圈是以旗山生活文化園區作為主體園區,與社區大學共同推動社區藝文教育課程,創造民眾藝文學習機會。

高雄市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提供來自各地新移民關懷與交流的管道。(圖/方昭禪攝)
高雄市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提供來自各地新移民關懷與交流的管道。(圖/方昭禪攝)

<愛上微笑:主動關懷 新住民展開新生活>

  高雄擁有的多元文化,融合成富有在地特色的城市風貌,從早期的閩南、客家、原民,到眷村文化,共構出和諧共融,又彰顯不同文化特色的都會生活。近年來時代變遷,在閩客原眷四大族群文化,相互交流穩定發展後,高雄有了再次文化融合的機會,這股力量來自於許多外籍配偶在高雄生活的軌跡。

  截至2011年4月底,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共計有4萬多名新住民分布大高雄各區。政府與民間團體積極合作,由高雄市政府社會局主導,大高雄共設立「高雄市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岡山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旗山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鳳山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提供這些來自不同地區與文化背景的新移民關懷與交流的管道。

移居高雄的外籍配偶,需要更多人的關懷和協助。(圖/蔡明余攝)
移居高雄的外籍配偶,需要更多人的關懷和協助。(圖/蔡明余攝)

  高雄市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的社工督導游婷婷表示,「決定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生活,需要很大的勇氣,所以我們想盡我們的力量,給予他們最溫暖的微笑與關懷。」外籍配偶來到新的國度,常常會因文化、語言及習俗方面的適應問題,導致嚴重隔閡,如何適時地提供協助,讓這群新移民迅速融入社會,是形成社會安穩力量的重要課題。

  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的主要工作為家庭支持輔導、經濟扶助、諮詢服務、法律諮詢、技職課程學習及聯誼等服務。在每位新移民落腳高雄的同時,社工人員主動聯繫拜訪,了解每位外配的情況,也同時讓外配與家人知道,有「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可隨時提供協助。「這項工作很重要,但是也很辛苦。」由於每個外配進入的家庭狀況不同,觀念也有差別,在連繫與溝通上會遇到許多料想不到的難題。為了拉近與新移民的距離,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也招募了許多不同國籍的外籍配偶擔任社工助理,如從越南來到高雄的阮氏貞,進入高雄市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已有7年時間,協助了眾多同樣來自越南的姊妹們在高雄定居生活。

多元化的聯誼活動,讓外籍配偶們能彼此互助適應高雄生活。(圖/蔡明余攝)
多元化的聯誼活動,讓外籍配偶們能彼此互助適應高雄生活。(圖/蔡明余攝)

  「在很多地方,社會局與相關單位提供了很多協助,尤其是在法規與制度上的調整。」游婷婷以外籍配偶取得身分證的問題來說明,有部分外配在尚未取得身分證時,面臨到喪偶或是離婚的情況,在沒有身分證與法律保障的情況下,處於陌生社會中孤立無援。「一直很感謝高雄市政府社會局提供協助,突破制度的表面,仔細聆聽社工需求,讓社工人員有實際資源提供給這些在法律上沒有保障,無法獲得社會救助資源的外籍配偶。」

透過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的協助,外籍配偶也能學習到新知識、新技能。(圖/高雄市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提供)
透過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的協助,外籍配偶也能學習到新知識、新技能。(圖/高雄市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提供)

  除了在經濟、制度與家庭輔導上提供服務之外,目前高雄市新移民中心推動「多元文化種子教師」培訓計畫,徵選來自不同國家的外配,經過課程培訓為母國文化教師,結業後可至各學校推動文化教育課程。因社會結構的改變,跨國配偶的數量增加是必然的趨勢,藉此讓孩童從小就擁有社會多元與尊重不同文化的觀念。高雄首批多元文化教師,將為大高雄帶來多元族群文化的傳承和交流認同。

  以關懷拉近距離,用瞭解填滿一顆顆不安的心,在高雄的每個角落,我們期望不久的將來,可以看見更多來自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不同國度,但卻同樣幸福的微笑。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