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人文】

彩筆人生 畫室文化在高雄

  專注的眼神,執彩筆在畫布上揮灑出一絲絲無限想望。這樣的場景,不是美術學院的教室;執筆繪畫的人,也不是專業的畫家或年輕的學生,他們是一群家庭主婦,或退休人士等,跟隨著諸多高雄畫壇知名老畫家,追尋生命中滿載的藝術夢想,過程中藝術的種子已灑落在城市一隅。

陳水財老師給予學生最大發揮創作的空間。(圖/洪韻婷攝)
陳水財老師給予學生最大發揮創作的空間。(圖/洪韻婷攝)

<老畫室 厚感情>
心靈治療所 陳水財

  1997年高雄市立美術館為義工舉辦的一場「體驗繪畫」課程,開啟了陳水財老師畫室教學的契機,當時的學生在為期三個月的課程中畫出了興趣,課程結束後應大家的要求,陳老師帶著學生們回到自己位在苓雅區永平路的永平畫室,將這份建築於喜好藝術創作的師生情誼,持續迄今。

和自己不期而遇

  永平畫室有種讓人放鬆的氣氛 ─ 滿堂茶香,流洩一地的琴音,以及窗外一望無際的台灣海峽。海風吹進畫室,格外舒涼。「對於藝術,我想提供一個學院之外的學習環境」,一頭白髮的陳老師這麼說。永平畫室不以教授技巧為目的,也沒有固定的畫風,讓學生發揮最大的自由,無拘無束。同學們沉浸在安穩的作畫氣氛中,偶爾獨自思索,偶爾交換意見,一派和諧。

  畫室的牆上掛滿學生的作品,主題從靜物、人像,到抽象而充滿色彩的畫作皆有。當學生完成作品,就會進行「評圖」。陳老師的評圖有其特色,大家隨性地搬張板凳坐在畫前,聽著老師聊著「這幅畫的顏色真浪漫……」,就像一場心靈剖析。陳老師以引導者的角色,帶著畫室裡的學生向內心探索,激發每個人潛藏的特質,透過畫筆與色彩,在畫布上遇見另一個自己。

永平畫室牆上掛滿學生作品。(圖/洪韻婷攝)
永平畫室牆上掛滿學生作品。(圖/洪韻婷攝)

  成立至今已走過十五個年頭,永平畫室大部分的同學都還是早期體驗繪畫課程的成員,在陳老師引導式的教學中,彼此相互珍惜著這份因藝術而結下一種亦師亦友及如同親人般的緣分。永平的畫友們開過聯合畫展,也定期發行畫冊「永平雅集」,跟著陳水財老師,他們繼續樂此不疲地尋找每一個可能的自我。

遊藝畫布 陳聖頌

  「今天的麵包好好吃!」「上次的小甜點是哪家的?」「還需不需要咖啡?」

陳聖頌老師與學生相處融洽。(圖/洪韻婷攝)
陳聖頌老師與學生相處融洽。(圖/洪韻婷攝)

  乍聽之下還以為是下午茶聚會,定睛一看才發現原來這是一間教學畫室。學員們隨性地各踞畫室一方,一面隨性地聊著天,吃著糕點,一面專注於眼前的畫布,一筆一筆勾勒線條,繽紛創意的輪廓於是出現。

是畫畫 不是畫花

  這間位於苓雅區四維路上陳聖頌老師的畫室是由學生主動提供的,室內後方小吧台上總是擺滿學員們準備的咖啡、小甜點,或是當季的新鮮水果盤,冰箱內甚至還冰著兩瓶香檳!在這個以女性成員為主,散發著濃濃隨性氣氛的畫室,每個人都跟著陳老師習畫非常久的時間,有些甚至長達十年。問起老師最大的魅力?「自由!」大家異口同聲地說。自由的題材,自由的手法,自由地發揮。在陳老師的畫室,構圖從來就不是件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如何透過畫來呈現自己的「感覺」。「是畫畫,不是畫花」,這是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朗朗上口的,陳老師的名言。

陳聖頌老師強調透過畫來表現自己的感覺。(圖/洪韻婷攝)
陳聖頌老師強調透過畫來表現自己的感覺。(圖/洪韻婷攝)

  這群以家庭主婦以及退休老師為班底的成員,從畫布上第一抹色彩開始,漸漸地相約看畫展、辦畫展,組成「迷迭香畫會」,甚至有人在家中規劃了工作室,她們畫出了興趣,也畫出感情。「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所以會一直畫下去!」

捕捉完美瞬間 林惠修

  走進林惠修老師目前位在新興區的教學畫室,隨處可見林老師收藏的古物、佛像,尤其幾幀幾乎與人等高,恍如靜物攝影般並帶有極細膩光影表現的大型作品,震撼力十足,令人驚豔讚嘆。擅長寫實畫風的林老師從之前在旗山一面創作、一面教學,到如今時間一晃就過了30個年頭─「我從畫框一個八塊教到現在畫框一個三千塊!」,林老師笑著說。

細膩光影表現的技法是林惠修老師畫室的特色。(圖/洪韻婷攝)
細膩光影表現的技法是林惠修老師畫室的特色。(圖/洪韻婷攝)

  身為佛教徒的林老師,把作畫當成一種個人修行,一筆一筆的臨摹勾勒都是從內在沉澱進而體現於外,對美的極致追求;在林老師的畫室裡,時光彷彿停止流動,每個人都進入了最純粹的專注狀態,觀照眼前的一方畫布。

最好的禮物

  林老師細緻的畫風吸引了一群對美有同樣高質感要求的學生,她們跟著林老師學習長達十年的時間,累積了紮實的基本訓練。畫過的主題從古厝、古鼎、到靜物、農村等,每一幅畫作所呈現的細密逼真,讓人第一眼就不禁屏住呼吸。

跟著林惠修老師學習長達十年時間,累積?實基本工。(圖/洪韻婷攝)
跟著林惠修老師學習長達十年時間,累積?實基本工。(圖/洪韻婷攝)

  學員們完成的畫作,掛在家中除了是家裡最美的裝飾,往往也是親朋好友的仰慕焦點,甚至得排隊索取,這時它變成了最好的禮物。對林老師的學生而言,看著作品一點一滴從零到有,從空白到佈滿朵朵繁花,就是學畫最大的成就感。除了有形的成就,因為對筆觸的完美要求,間接提升了自身對美、對品味的鑑賞力,進一步感染了周圍的生活。這股改變了生活美學的無形力量,也是讓林老師的學生每個禮拜都要排除萬難來上課的理由。

用藝術行走人間 王武森

  高雄後火車站附近的一間餐廳,有一桌客人正彼此熱烈地交談著什麼,他們的成員有男有女,大多是社會成員,很難一眼就猜得出來他們的背景,也很難用視覺連結起他們的關係;他們的融洽歡愉讓人忍不住湊近,原來他們正聊著莫迪里亞尼的裸女圖是如何嫵媚誘人,也許下一次可以試試人像素描;話題一轉,開始討論什麼時候再一起去美濃寫生云云。他們是王武森老師和他的繪畫班學生們的學期末聚餐。

王武森老師常與學生交流創作經驗。(圖/洪韻婷攝)
王武森老師常與學生交流創作經驗。(圖/洪韻婷攝)

人天生都喜歡畫畫

  「人天生都喜歡畫畫」,王老師說。在鳳山區龐圖畫室與高雄社區大學同時開班教畫的王老師,學生來自社會各地,從家庭主婦、退休老師、上班族、貿易商、鋼鐵工廠的大老闆,讓大家聚集在王老師工作室的原因只有一個,隨心所欲的畫畫。

  「這一直是我的興趣」,從三民國中退休、跟著王老師練畫進入第3年的楊老師說。楊老師在三民國中任教期間就跟著學校的美術老師學作畫,退休後擁有更多空暇時間全心發展興趣,於是進入社區大學王老師的西畫班學習到現在。「老師的基本功非常紮實,跟著王老師學畫之後,我開始喜歡觀察 ─ 觀察生活週遭的人、事、物,無時無刻都想著怎麼樣表現在圖畫上,我覺得生活變得很美」,楊老師笑著說。

隨著王武森老師學畫,也學著讓生活變得更美。(圖/洪韻婷攝)
隨著王武森老師學畫,也學著讓生活變得更美。(圖/洪韻婷攝)

  「生活變得很美」也是其他成員的共同心得。從一開始為了打發時間的無心插柳,到藉由朋友介紹找了王老師習畫,最後慢慢地畫出興趣的黃大姐,就是由此開始閱讀關於藝術的書籍,從畫冊、畫家介紹、藝術史,無論中西古今,她都沈浸其中。

  課堂上王老師帶著學生重新體會繪畫的純粹本質與美好,課堂後王老師就像朋友一樣,和同學相約戶外寫生,或是一起看畫展。學期結束,這群愛畫同好與王武森老師持續相約下學期再見!

<拉近藝術與生活 >

  老師們發揮了深遠的影響力,透過藝術教學將文化能量傳遞給一般民眾,一顆顆藝術文化的種子,在高雄因這群藝術相知相惜的師生而逐漸向外飄散發芽。平日已時常可見學員們創作的常態性成果展,如在陳水財老師畫室習畫多年的官金玉,累積多年的畫作,就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市民畫廊舉行展覽,為高雄在地藝術創作加入活力。

  這股畫室文化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參與而更形茁壯,如版畫家何佳真也在風光明媚的澄清湖畔開設了版畫教室,旗山文化生活園區也定期開設繪畫課程,邀請旗山區在地畫家,如蕉城美術協會的賴洪進老師等開班授課,這份文化藝術的普及能量益加深入城市生活。

畫室文化,讓高雄藝術文化的力量更加茁壯。(圖/涂毓婷攝)
畫室文化,讓高雄藝術文化的力量更加茁壯。(圖/涂毓婷攝)

  以另一層面來看,學生們也是高雄藝文市場重要的客源與推廣者,他們經常組團號召眾人支持參觀在地的各種藝文展覽與活動,也有許多藝文表演活動的推廣業務,常常會到這些畫室宣傳推銷,是一股成就高雄藝術文化夢的庶民力量。原來只是自我圓夢單純想法的這群學生,經過時間的歷練,竟也形成了蓬勃而內斂畫室文化的重要支柱,以溫暖的光芒,持續照亮了高雄的藝文天空。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