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探索】
重建路上 看見未來新方向
莫拉克風災過後,重建工作一直為市府與民眾所關注,這7百多個日子,許多投注心力的單位、團體與民眾,寫下了無數為生存、發展努力的故事,也點亮了照往未來新方向的希望之光。
為了讓重建區的居民重回生活的常軌,政府單位主導基礎建設、家園重建與產業重建這三大面向的工作,解決居住、交通等基本問題。高雄市政府莫拉克重建工程預算執行率,在今(2011)年9月已高達100.32%,面臨多項艱鉅大型工程的同時,執行進度仍為全國之冠,就是要讓重建區居民盡早獲得安心生活的環境。
達成階段性硬體建設目標後,接下來重建的重點,依區域差異、不同文化、個別產業諸多面向,找到「文化凝聚」、「改革創新」與「永續產業」三大未來方向。下一個階段,要找尋能讓重建區居民走向未來新希望的「改變」。
方向一:文化凝聚
文化的力量,讓重建區居民有可以凝聚人心的依靠。各重建區都期望既有傳統文化能繼續延續,無論是維持部落祭典儀式的舉行,或是將傳統工藝技術發展為支持居民生計的產業,未來新生活的重建,都立於過往的傳統上,新家園的文化種子將繼續成長。
甲仙區的小林村居民,災後第一年極力堅持要舉辦平埔族重要祭典:夜祭,就是希望透過傳統儀式凝聚族人意識,抵抗家園與文化消逝的危機。八八風災後連續兩年,夜祭都在臨時搭建的公廨簡單舉辦,2011年五里埔永久屋基地完工,村民終於能將臨時公廨中的守護神,遷移到社區中心平埔文化園區的新公廨,在廣場中央豎立起迎接守護神從天上下來的天梯「立向竹」,舉行災後最完整的夜祭。每年夜祭都由小林村中的劉氏家族負責,在風災後劉家選擇居住杉林區大愛村,但在祭典前特別開車回到五里埔,將這項神聖工作繼續傳承下去。
今年活動最特別的是重新找回失傳多年的平埔族歌謠「搭母落」歌詞,祭典中,居民們吟唱著古調歡迎祖先,生逝同歡。過去因平埔文化流失,「搭母落」歌詞一度失傳,莫拉克風災後,由平埔音樂研究家林清財教授遠赴日本,找尋1931年日本學者淺井惠倫造訪台灣時的記錄,並於2010年重新拼記、翻譯而成,相隔多年眾人再次群聚唱起這段古老的旋律。在夜祭的最後,大家齊聚一堂,牽手共舞所有人喜愛的「牽曲」,歡喜的跳著唱著,夜幕中歌聲四起,相互拉起的手成為守護家園最安定的力量。
那瑪夏區的南沙魯與杉林區的大愛村,則將部落傳統工藝轉化成可支持居民生活的工作,由老師帶領居民將部落的工藝設計成商品,也培育木雕、十字繡、編織、串珠等技術傳承與開發的人才。高雄市北區家扶中心推動「部落自立培力計畫」,提供部落居民工作機會與手工藝課程。南沙魯重建委員會李長榮會長更捐獻一塊土地,做為部落產業發展「夢想起飛館」基地,許多外來的協力單位集資整地,所有工程的人力都是部落裡的居民;建築主體創意設計由部落藝術家明有德與部落居民共同找尋自然素材,細細雕刻、搭建而成。2011年夢想起飛館在那瑪夏居民合作下完工啟用,讓部落居民製作的編織包、木雕等手工藝品有了行銷販售的通路。
方向二:改革創新
風災過後,大家重新思索土地與人的關係,希望從生態與產業之間取得共存發展的平衡,提出多種改革與創新的產業思維,各地區從在地特色提出新產業計畫。茂林區將區內文化、生態與工藝的代表特色,包括多納黑米祭、紫斑蝶生態、石板工藝作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黑米祭是多納的特有祭典,源自在地的黑米傳說,多納部落感恩天神相贈的保命黑米,舉辦謝神祭典。災後第一年部落居民舉辦黑米祭,極力歡迎觀光客回流,但在熱鬧的慶典後,多納部落又歸於寧靜。為了復甦地方產業,茂林區公所整合與黑米祭同時期的紫斑蝶季,擴大冬天觀光的資源,同時也將茂林石板工藝納入規劃,以工藝文創商品帶動文化旅遊,如在地文史工作者馬樂創作的板岩商品,傳遞著茂林萬山說不完的傳說故事與千年萬山岩雕的古老歲月。
進行的各種新產業計畫中,也有將原有的有機農業,用新型態的企業農場方式來管理生產,穩定農產品質,並保障農場員工的生活。鴻海集團在杉林區推動的永齡農場,以企業化管理,農場內生產的作物供應鴻海集團場區的員工餐廳,未來也透過網路進行多元銷售。
永齡農場不單提供就業機會,也是一處進修學習的地方,參與居民習得有機農業生產、行銷技術,有能力自力更生後,可以選擇繼續在農場工作或開闢自己的農田。目前在農場內工作的,多為大愛村、小林村與附近重建區的居民,穩定的工作與收入帶給他們很大的支持,更從中學習到系統化的有機農業知識,如用有機方式防治病蟲害、有機肥料調製、溫室硬體架設等。現在擔任永齡農場第三班副班長的李聰明就表示,有信心未來要運用這些有機農業耕種技術,與親戚朋友一同到山上開闢屬於自己的有機農園。
至於六龜區的新開部落發展「有機菜園」與「老人食堂」送餐服務,以部落自身的空間種植有機蔬菜,邀集民眾認股,收成的蔬菜寄送給股東,也供應部落內老人食堂所需,其它盈餘做為社區重建工作的基金。新開重建會也希望將「老人食堂」發展成社區廚房,有能力研發產品、地方風味餐,待觀光產業恢復後成為新開部落的觀光資產。而這項結合「社區照護」與「產業」的創新做法,意外地活絡居民對於在地農業、觀光、商品研發的想像,居民們對自家生產的農產品質深具信心,在未來期望能結合民宿,吸引遊客親自到部落來住宿與品嚐風味餐,成為新開的觀光特色。
方向三:永續產業
改革創新的產業發展,賦予了地方活力與資源,讓地方居民得以思考發展「地方永續產業」的可能。永續產業當中,觀光與有機農產是目前重建區積極推動的兩大項目。受災地區在聯外道路與橋樑工程完工後逐一恢復生機,也透過政府單位協助行銷,讓觀光客逐漸回流。
2011年3月舉辦真情巴士之旅將旅客帶入重建區,了解災後重建的進度,及目前居民努力栽種農產品和手工藝製作的辛勞,也讓旅客有購買在地優良產品的機會,給予重建區居民實質上的幫助。這條巴士路線走訪杉林大愛園區、甲仙、旗山或六龜寶來、美濃等重建示範點,獲得民眾踴躍的支持。2011年10月市府加碼提出二日遊的深度行程,拉長旅客停留時間與增加走訪的地區,協助觀光產業復甦。各地區公所也提出觀光行銷計畫,例如甲仙區公所的「甲仙商圈形象風華再造計畫」、桃源區公所也規劃「藤枝森林遊樂區開園生態旅遊計畫」,要以完善的景點規畫、文化聚落與特產,重新打造能讓旅客聚焦的觀光吸引力。
六龜區寶來、甲仙區、那瑪夏區,風災前是休閒旅遊產業發展興盛的「南橫三星」,風災過後,聯外交通狀況不佳,阻礙了旅客前往的意願,經濟部商業司大力支持「南橫三星」整合發展成跨區域的形象商圈,輔導觀光產業店家,建立地區產業聚落,參與「南橫三星形象商圈」的商家為找尋出路,搭配特產節慶活動,吸引旅客回流,同時與大學、網路科技公司合作,協助個別店家建立獨立網站,以電子商務方式讓商家走出地方,甲仙區有個30年歷史的芋冰老店在e化後,電子商務已約佔總營收的一成,且客源仍在穩定成長中。
推動觀光綠色產業的同時,還要找到跟自然永續共存的方式,許多地區將有機農業列為重建產業的發展要項之一,降低農作生產所帶來的自然環境負擔,同時也建立乾淨健康產品的口碑。生產新鮮多汁水蜜桃聞名的那瑪夏區,區公所計劃輔導農民取得吉園圃的安全蔬果品牌認證,讓安全蔬果成為高雄山區水蜜桃的品牌形象。目前也有部分那瑪夏區的農戶與有機聯盟簽訂契約合作,提供定量農產品,有機聯盟協助取得有機認證,並進行行銷與管理,農民依合約有穩定的收入,而且收購價格不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讓依賴農業為生的居民有更穩定的生活。
好的農產品,還需要有完備的銷售通路來協助農民產銷,市府多次辦理大型重建區農產品銷售會,也遠赴海外行銷這些優良品質的蔬果,建立起在地良品的口碑,未來各區也將透過網路團購、建立品牌等方式幫農民行銷。六龜地區成立了網路銷售平台「六龜雲端市集」,由六龜重建關懷協會理事長楊平安與當地產銷班、大我文創透過網路替農民找到第三條路。平均年齡超過六十歲的阿公阿嬤重新回到教室,學習有機農作、農產加工與販售課程。現在六龜的老農們幾乎人人都有自己的Facebook帳號,上傳種田心得與作物收成,許多網友大量轉載,引發一股團購熱潮。
三方齊進 點亮重建之光
文化凝聚讓重建區居民有立足的信心基礎,作為發展在地特色的最佳資產;改革創新活絡了每個人的想法,對地方產業與資源做出更多發展的可能性;而永續產業,拉近人與家園的情感,建立世代子孫在這裡永生不息發展的夢土。政府、民間、在地三股趨動力,匯集豐沛的能量與夢想,穩固營造高雄的重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