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風情】
希望校園 美麗再生
和煦的陽光輕輕撒下
照耀著新誕生的校園
一草一木 一磚一瓦
陪伴居民繼續安心生活
兩年多前,莫拉克風災造成高雄災區多所校園受損,市府為了學生就學的安全,一方面讓重建區學生暫時到鄰近的學校上課,一方面努力和各方團體、企業合作,以更安全、更環保、更重視土地為前提,讓美麗校園重新啟用,學生們終於不必千里迢迢遠赴他方上學,而能夠在自己的家安心學習,在自己的故鄉,重建希望。
< 鑽石級綠建築 那瑪夏民權國小 >
日麗風和的大清早,車子依循著朝陽的引領,一路駛往那瑪夏區拜訪重建後被稱為是「鑽石級綠建築」的民權國小。沿途經過層層相疊的山巒,看著河面上粼粼波光,大山大水交織出撼動人心的自然景象,就鋪陳在這條深山道路的兩旁,與重建區奮勁向上的生命力同聲唱和,令人格外期待與民權國小的相會。
如畫般的美麗建築
順著彎曲的山間道路進入民權國小,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豁然開朗的青青草地,草地上首見一幢全木造式和大量透明玻璃組成、外型酷似當地常見曼陀羅花的圖書館,接著是由白色牆面搭建出L型的教學大樓,最末則是與教學大樓相對排列整齊乾淨的教師宿舍。獨具特色的三棟建築,與高山上視野所及的青鬱山巒組成一幅美麗的歐洲風景畫,相當雅致。
民權國小的圖書館屋頂是由多塊木板層層交錯而成,四面皆採用透明玻璃,讓陽光自然流進圖書館內,經過先進軟體計算設計的室內採光均勻,即便到了下午,室內不開燈也都能有極佳的明亮度,可省下不少電費。如「家」一般的北歐設計風格,加上木頭純色刻劃出的日式簡樸感,讓館內外的空氣、光線都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小朋友或社區民眾都能利用平日開放的時間,到圖書館內享受書香氣息;館外屋簷遮蔽處亦設有雅座,前往參觀的遊客可以坐下來,好好地欣賞山野風光,徜徉在大自然的寧靜海中。
珍惜大地、環保節能的友善設計
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認養援建的民權國小,在規劃重建之初,即以和大自然共生共存為目標,邀請曾打造台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的建築師郭英釗先生,以珍惜大地的綠建築精神做為設計主軸,建造「永續零耗能」的節能校園。
為有效節約電能,建築師利用高山日照強與風力充足的特點,在屋頂設置大量的太陽能板,在戶外建立六座大型風力發電塔,將太陽能和風力轉換成有效電能,降低用電量;校園內也全數使用節能LED燈、太陽能熱水器等設備,節省電力的使用;配合南北風向,頂窗使用自動開闔窗戶,導入自然風降低室內溫度;學校用水主要引自山泉水,並設置「集雨管」回收系統收集雨水,做為廁所用水,減省水費,估計水電支出能夠達到65%以上的節能效果,堪稱是綠色校園的最佳典範。而且,這次重建建材使用的都是本土杉木,製程及運輸上也減少了自國外進口的碳排放量。
有趣的是,校園內還設有「耗能監控系統」,液晶螢幕上隨時更新學校各項能源的消耗指數,以及已經省下多少錢,這個系統原是方便建築師在台北也能觀察學校用電的狀態,加以隨時控管或修改,但是螢幕上呈現的可愛活潑圖像,常吸引學童們跑去看,也慢慢養成學生自己記得關電燈、關水的好習慣,確實將教育融入生活環境中。
善用原民特色圖騰
校園本身也是一個充滿原民文化意象的大教室,例如圖書館參考布農族男子聚會所Cakuru及採原住民傳統高腳屋設計,既具有聚會所教導青年文化和智識的傳承意涵,也避免對現場文化遺址造成破壞。其他像是每個班級的門牌都是由在地藝術家明有德先生帶領學生們親自完成,一邊學習彩繪木雕同時傳承藝術文化;校園內外的牆面都佈滿象徵祖靈眼睛的菱形圖騰,大門則是以石刻或木雕,刻劃出栩栩如生的布農族、鄒族和泰雅族的原住民神話故事;太陽能板上也有以布農族神話起源─太陽,製作的裝置藝術;校內的水塔則是以搗小米的木杵臼包裝支架,水塔外的圖騰標示著原住民的傳統節慶,讓學生自然認識故鄉的文化。
民權國小校長吳庭育說,剛搬進新校園時有帶領學童們先認識一下學校的建築環境,大家都說學校變得好美,一定要好好守護新校園,也更喜歡上學了!
特殊的校園建築,重建期間國家地理頻道(NGC)皆全程參與紀錄,近來建築師雜誌、攝影協會等團體也陸續到訪取景,吳校長期望未來能藉由民權國小吸引更多民眾到那瑪夏遊玩,加速復甦當地的觀光產業,迎接充滿希望的新未來。
< 避難方舟 六龜高中─長榮教學大樓 >
2009年風災後再逢2010年的甲仙大地震,六龜高中校舍嚴重損毀,圖書館也碎裂,深知教育停不得的張榮發基金會決定認養,建造完成外觀如大型「方舟」的「長榮教學大樓」,成為六龜地區辦理活動、社區凝聚和民眾觀光的新地標。
平日的活動中心 急難時的救命港灣
教學大樓設計初期,六龜高中江春仁校長與建築設計團隊、張榮發基金會承辦人員進行了長期的雲端討論作業,才將教學大樓須肩負的社會責任和目標予以定案,要在資源匱乏的當下,建造出能帶領六龜地區走向新未來的指標建築。
這棟以平日作為「社區的活動中心」和「六龜區觀光驛站」、災難時作為「社區居民的避難中心」和「國軍進駐的指揮中心」兩大目標新建的4層樓高、外型為現代船舶意象的方舟大樓,內部設有專科教室、圖書館、視聽室、活動中心等,是六龜當地方圓30公里內最大的建築物。
平時長榮教學大樓主要提供社會資源給有需求的企業或民眾,像是與高雄市立圖書館連線的借閱系統,讓學生和社區居民都可以到此借書、還書;六龜地區是進出甲仙、杉林、那瑪夏等山區的重要門戶,因此也在教學大樓一樓設計了挑高五米的大型活動空間,成為企業或政府單位深入山區辦理講座及活動的最佳場域。
在危急時刻,一樓的活動中心約可容納500至600人,幫助收容民眾避難;另外設有可外接國軍制式機動發電機的特殊插座,萬一豪雨或地震導致停電時,還可透過國軍發電機,維持大樓電力運作,是座兼具地方教育、社會資源及緊急避難的重要建築。
培養志工服務 帶動地方觀光
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六龜高中被列為交通部茂林國家風景區的重要驛站,假日時提供停車位、洗手間、綠意公園等開放空間,讓民眾前往寶來、不老溫泉、茂林等風景區能有個中繼休息的場所;學校也很鼓勵學生接受觀光導覽志工的服務訓練,一方面幫助遊客更認識六龜在地文史觀光,一方面也幫助加強學生自信心,增加未來就業機會的優勢。
長榮教學大樓重建啟用後,六龜高中更強調讓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只要事先預約申請,教學大樓或校舍都可以提供使用;校內也有藝術步道、歷史古亭、花簇木椅、24小時安全燈照明等,白天和夜晚的校園都是既安全又美麗,相當適合民眾到此駐足停留。
江春仁校長說,藉由知識教育的推廣和教學場域的開放,有層次的帶動地方觀光,可以讓重建腳步更加快速升級,社區居民和學生們也能帶著堅定信念繼續向前。希望民眾來到六龜時,能順道走訪六龜高中,一起見證重建後的新校園。
< 文化傳承 甲仙區小林國小 >
位在甲仙區北端的小林里(原稱小林村),因為居民中有8成為平埔族人,地方上仍保有小林平埔夜祭的儀式,並設有全國首座的平埔族文物館、平埔公廨文化園區等地,所以一向被視為保存平埔族文化最完好的地區。
莫拉克風災後,包括小林國小及許多平埔族文化的代表建築均被摧毀,使得小林國小在重建的設計上,不僅是要讓原小林村學童們重新回到「小林國小」復學,更肩負起平埔族文化重新出發的象徵和希望。
平埔族文化再現
小林國小的重建,對小林村居民和南部的平埔族來說是一件大事!期待2012年6月前能進駐的新校園,校舍規劃盡量讓社區居民參與討論,部分木構造也讓社區參與營建,甚至小林國小原設有讓老獵人帶領學生學習製作弓箭、學習狩獵的獵人學校,也都能以不同形式被保存下來。
像是獵人學校發展而來的司令台、由公廨發想的學習小塔、遊戲小屋及部分室內造形傢俱等,都是由小林居民代表、小林國小校長、當地藝術家、樹德科大學生、建築設計師等共同研討、共同參與完成,藉著重建工作凝聚小林人的力量,同時傳承平埔文化。
學習的天空之城
重建後的小林國小,利用原有地勢將地面層層抬高,校舍猶如衛城般座落於高處,讓學生有安心、受到保護的感覺,形成「學習的天空之城」;建築體1樓外牆是利用當地俯拾即是的圓石所堆砌起來,2、3樓外牆則是將莫拉克風災時,自山上流下的漂流木收集、加工、拼裝而成,就地取材展現風土建築意象;運動場結合小林平埔文化的公廨與瞭望塔的建築特色進行改建,融於地景當中;校園內供給水塔外圍包覆成具平埔文化意象的瞭望塔,同樣象徵文化精神的留存和傳承。
隨著小林國小、小林村紀念公園、平埔文化園區的陸續建立,大家不僅希望將原有的平埔族文化特色再次重現,也期盼將過去傷痛的記憶,轉化為勇敢前行的紀念力量。
拿出行動支持新校園漸行穩健
對於偏遠地區來說,學校不僅僅是上課的地方,更可能是整個地區最重要的活動中心、避難中心、知識中心,甚至是一個最大、最安穩、最令人放心的「家」!校園的重建工作仍刻不容緩的持續進行中,尚未完成重建的學校尚需各界的關懷和幫助,才得以邁向下一個階段;已經重建完成的校園,也亟需大眾一起用關心、愛心灌注能量,歡迎大家盡可能的鼓勵和走訪,讓開始發芽的希望種子,一天比一天更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