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人文】

祂 從海上來

  海洋的瞬息萬變,牽動著靠海吃飯船民們的生計與生命。面對著必須在海上討生活,隨時面對著海帶來的禍福無常,宗教信仰是沿海居民生活背後一個重要的心靈支柱。

  行向遠方的船,凝聚著岸上親人對平安歸來的祈求,以及對豐收滿載的盼望。平安返港的船,港邊的人用喜悅與對海對神明的感謝迎接。這所有的期望祝禱,寄託在聚落中的廟宇與神明上。高雄眾多沿海地區的信仰中,從東方的媽祖、王爺、海府將軍到西方的天主教聖母等,都成為居民祈請豐收、平安的對象。各式不同的祭拜儀式中可看見高雄多元且具特色的海洋信仰文化。

茄萣金鑾宮是茄萣區漁民出海時心靈的寄託。(圖/黃建樺 攝)
茄萣金鑾宮是茄萣區漁民出海時心靈的寄託。(圖/黃建樺 攝)

住民的海洋守護神 媽祖與王爺

  媽祖與王爺,是台灣沿海普遍的信仰,同時與過去這塊土地上居民靠海維生的方式密集交會。當先民渡海來台時,傳說女神媽祖是他們平安橫越波濤洶湧黑水溝的海洋守護神;代天巡狩,據聞為居民驅除邪靈瘟疫的王爺,有著鎮守地方的平安寄託,在沿海地帶形成壯大的信眾群,每當漁民出海時,常常祝禱著「媽祖婆保佑、王爺公保佑」。而這兩大信仰的主神也成為高雄漁村中供奉的主要神明。

  高雄媽祖香火多為早期先民所攜來,並在落腳地建廟,高雄沿海區域各有不同來歷與習俗祭典,目前市內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媽祖廟,除了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熱鬧的遶境進香活動之外,茄萣區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媽祖廟金鑾宮,更是今(2012)年12年一次王船醮典的舉辦宮廟。

今年正逢金鑾宮12年一科的王船醮典。(圖/鮑忠暉 攝)
今年正逢金鑾宮12年一科的王船醮典。(圖/鮑忠暉 攝)

 • 茄萣王船醮典

  燒王船的習俗來自於過去沿海地帶時常有瘟疫發生,在醫學不發達時,信徒求籤,問卦造王船請天上神明來驅除病魔。在台灣西南沿海都有請王送王的燒王船祭典,而高雄地區茄萣的燒王船祭典規模盛大,由地區上四間主要廟宇:頂茄萣的賜福宮、下茄萣的金鑾宮、白砂崙萬福宮、崎漏正順廟約8-12年輪流舉辦,屬於不定期的王船醮典,由神明指示來決定辦理時間。與屏東東港、小琉球、台南等地定期舉辦的王船祭有所不同,也因為是不定期的醮典,居民與廟方更加慎重其事,祭典規模更加隆重。

  今年正逢下茄萣金鑾宮舉辦12年一科的王船醮典,創建在1777年的金鑾宮主神奉祀媽祖,是當時以捕魚為生的聚落居民,為祈求神明保佑而立。在建廟沿革記錄當中可以找到許多媽祖庇佑,讓魚蝦豐收,神火引導海上迷途漁船返航等神蹟。代代的居民們累積虔誠的信念與感激,讓金鑾宮逐漸成為香火鼎盛的重要地方廟宇。廟中有一個相當珍貴的歷史文物:主壇上的媽祖金身,是目前已經很少見的軟身媽祖,過去是由唐山師傅來台雕塑,身軀四肢關節可以轉動,與常見的木刻神像有很大的不同。特殊的工法,現在已找不到匠師來修整,因此廟方嚴格地保護媽祖金身,鮮少移動,一般信眾也只能遙望供奉在神壇間的媽祖神像。

金鑾宮的軟身媽祖金身是少見的珍貴歷史文物。(圖/鮑忠暉 攝)
金鑾宮的軟身媽祖金身是少見的珍貴歷史文物。(圖/鮑忠暉 攝)

  今年的金鑾宮王船祭,在2011年6月媽祖顯聖旨示後開始籌辦,一連串的儀式與王船動工,帶動著茄萣區熱鬧的氣氛。王船由茄萣在地老師傅蘇春發著手打造,擁有40多年經驗的蘇師傅,全憑經驗與靈感,不用藍圖空手建造出這艘用實木建造,比照真實漁船,可以出海的大王船,船長70台尺(21.21公尺)、寬14台尺(4.24公尺)、高5.8台尺(1.76公尺),是南台灣歷年來最大艘王船。花費半年時間打造的華麗王船,從船體製作、雕刻與彩繪都遵從在地師傅的傳統進行,讓茄萣地區保有完整的王船製作技術。

  建醮期間,整個茄萣地區香烟繚繞,鞭炮聲不斷,許多外地遊子紛紛返鄉參加,在地藝陣輪番上陣,廟前廣場擺上盛大的祀宴大典。老人們在廟旁聊天比較著記憶中一次次不同的王船醮典,參加藝陣的年輕人,趁著休息時間躲在陰涼處,等著出場的時間,而孩子們又是怕著不時響起的鞭炮聲,又是想要到廣場上穿梭在七彩繽紛的王船與牌樓之間,感染著這份地方祭典的喧鬧氣氛。

今年金鑾宮的王船是南台灣歷年來最大艘。(圖/黃建樺 攝)
今年金鑾宮的王船是南台灣歷年來最大艘。(圖/黃建樺 攝)

  滿載的王船,會在醮典最後一天「送王」儀式中,由在地的壯丁,手拉大繩索牽拉王船抵達海邊,並載著各式物品,包含柴、米、鹽包、糖包及貴重物品,堆置在船上及船邊,隨即在神轎及諸多陣頭賣力操演下,王船起火燃燒,恭送王爺出航。在岸邊層層圍繞的居民們,將對平安的祈求寄託在熊熊火光中燃燒的王船,祈求著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高雄第一座媽祖廟 旗津天后宮

     旗津區的天后宮,是高雄市目前現存最早的媽祖廟,雖然經過多次整修,但廟內古色古香的建築與雕刻、塑像、剪黏等傳統工藝保存完好,現今依然保留的廟宇木材結構、石材、紅磚,許多都是百年前遠從唐山運來的高級建材。據建廟的沿革記錄,明代末年福建漁民遇颶風,飄到旗津島後,發現這座島相當適合定居捕魚,於是回福建相邀親朋好友一同前來開墾,並在1673年將湄洲媽祖迎來供奉,做為開墾的信仰中心。

旗津天后宮擁有3百多年建廟歷史。(圖/謝一麟 攝)
旗津天后宮擁有3百多年建廟歷史。(圖/謝一麟 攝)

  這段長達三百多年的建廟歷史,陪伴著旗后居民從小漁村、商港一路走來,也隔著港口守護著高雄港發展。貢獻整修的信徒們也從早期的漁民到經商的商人,見證了高雄旗津發展的腳步。

  渡海來旗津的媽祖,長年庇祐這裡的船民出海平安,廟中有為出海人特別設置的「行船討海平安燈」,因長年香烟燻黑的香爐,留有過去許多人在這裡為出海的親人祈求平安的思念。每年的媽祖誕辰,就是旗津人大動員的時刻,小小的島上擠滿了返鄉的遊子,各地進香的陣頭將廟前小小的廣場擠得水泄不通,不斷地進行各種酬神活動。鞭炮聲、鑼鼓聲與香烟金紙味道,一年年地凝聚起這座島上人們的心。

跨海而來的異國守護者

  融合了多種族群與文化的高雄,也廣納了不同的信仰,除傳統中國西南沿海的神明之外,因時代背景與文化交融,在這裡還可以找到從其他國度來的海洋信仰。

 • 紅毛港保安堂海府將軍

  高雄除了沿海地區常見的媽祖、王爺信仰之外,在日治時期與二次大戰的歷史背景下,保有一些祭祀日本人的特殊寺廟。例如過去在高雄紅毛港區的保安堂廟宇,供奉相傳是日本人的「海府將軍」。

藍白色外觀的保安堂,日式與台灣傳統廟宇元素相融合。(圖/涂毓婷 攝)
藍白色外觀的保安堂,日式與台灣傳統廟宇元素相融合。(圖/涂毓婷 攝)

  保安堂的初立,是民國初年漁民奉祀在海上捕魚時撈起的人腿骨的小祠堂,在40年代漁民出海作業時,再度撈起一顆人頭骨,送入祠堂中供奉。當祭拜的居民因靈驗而還願重建祠堂時,頭骨主人經托夢及透過原本完全不會說日語的乩童口中,用日語表示自己是日本第三十八號軍艦長,於太平洋戰爭中陣亡,本地漁民奉為「海府將軍」。長久以來海府將軍一直是地方的守護神,由於附近為漁港,信徒也以漁民居多。

  以豐富顯靈事件聞名的保安堂,廟中還有一艘充滿傳奇故事的小型日本軍艦。這艘軍艦製作精細,上頭還有36位士兵,是海府將軍的座船。據說1980年,海府將軍指示信徒到日本琉球找尋護國神社,果真在琉球發現日軍紀念碑,並記載有三十八號軍艦被擊沈之史實,於是信徒建造小型軍艦供奉在廟內,每日更播放日本軍歌做為祭祀。

保安堂旁的臨時廟宇,供奉著海府將軍神明與日本軍艦模型。(圖/涂毓婷 攝)
保安堂旁的臨時廟宇,供奉著海府將軍神明與日本軍艦模型。(圖/涂毓婷 攝)

  在紅毛港遷村同時,聚落內廟宇也進行遷移計畫,目前保安堂遷移到鳳山區南成里,附近還有許多舊紅毛港聚落的廟宇。新建的保安堂不同於台灣傳統的廟宇,藍白色系的外觀與日本神社般圓弧狀的門拱加上台灣廟宇的屋簷特色,透露出這裡祀奉神明的特殊性,也保存並說明了過去聚落信仰的歷史。

 • 海星聖母堂

  另一處來自於異國信仰的旗津海星聖母堂,是台灣沿海少見的天主教信仰,裡面供奉海星聖母是聖母瑪利亞的別稱。西方國家的航海人,相信聖母會保護並指引旅人和出海捕魚的人,就像出現在海面上的極星,具有希望與嚮導的特殊意涵。

  位於旗津中洲路上的海星聖母堂,擁有40多年的歷史,是信仰天主教的船民們寄託心靈的據點。在2樓規模不大的禮拜堂中,簡單的祭壇前排列著幾張樸素的木椅,兩旁彩色的玻璃窗透進亮晃晃的陽光,可以想見過去漁民出海時,靜靜地在這裡向聖母祈禱,請求在迷失海上的時候,可以看見如同星光般的聖母引導。

旗津海星聖母堂,是台灣沿海少見的天主教信仰。(圖/原野遊俠 攝)
旗津海星聖母堂,是台灣沿海少見的天主教信仰。(圖/原野遊俠 攝)

  由於現在旗津人口外移流失,原本在當地就屬於少數的天主教信仰,信徒數量也逐年減少。目前海星聖母堂也因此除偶有聚會之外,禮拜堂多半是關閉的狀態,但教堂空間持續開放給需要的民眾做為社會公益使用。

Information

茄萣金鑾宮
地     址:高雄市茄萣區保定里港東街111號
電     話:07-6905997 

旗津天后宮
地     址:高雄市旗津區廟前路93號
電     話: 07-5712115

紅毛港保安堂
地     址:高雄市鳳山區南成里國慶7街132號
電     話: 07-7966198

旗津海星聖母堂
地     址:高雄市旗津區廟前路103巷39號
電     話: 07-5712010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