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觀點】

海洋城市 高雄驕傲

  與海相鄰的高雄,一步步的發展,都隨海浪而來的趨勢潮流,帶來改變城市的力量。每一次對於海洋觀念的改變,例如交通從陸地到海洋的航運、從臨海工業到海洋休閒觀光等,總是會帶來人們生活改革性的發展,這一切,在與海洋密切連結的高雄地區,更為鮮明。如果,用海洋的角度來看世界,可以看見一個毫無阻隔的完整世界,層層的海浪下不再是區分各國的水域,而是四通八達暢行無阻的便利通道;而海面下多樣的生態與資源,是沿海地區珍貴的寶藏。

  高雄擁有長達65公里的海岸線,海洋是城市生活與發展的另一處空間,但是過去偏重於工業與航運發展,民眾的生活與海洋之間的連結度不足,在產業、休閒、環境與教育方面都少了對海洋的認識。隨著近年來高雄海洋政策層面的逐步擴大與多元化,高雄海洋城市的定位愈趨明顯。海洋,是高雄的驕傲。

高雄人在親近與認識海洋中,拉近與海的距離。(圖/sun lin 攝)
高雄人在親近與認識海洋中,拉近與海的距離。(圖/sun lin 攝)

通往世界的海洋大門

  海洋提供了陸上人們多樣資源,包含能源、漁業、觀光,以及往來不歇的航運交通,掌握著向外的海洋門戶,就是為城市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的寬廣大門。高雄優越的港口位置,是集合了國際貨運商港、軍港、漁港於一身的重要港口城市,以不同的方式用海洋與世界連結。

  為高雄帶來繁榮基礎的貨運商港,是台灣第一大國際商港與貨櫃轉運樞紐。過去以加工出口、重工業發展,對高雄港的依賴更加龐大,也締造了世界級的貨運吞吐量。但隨著世界經濟變化,台灣主力產業項目由重工業轉為輕薄短小的科技產品,運輸成本可以轉向費用比較高昂,但更具時效性的航空;而鄰近的東亞各國經濟也快速成長,尤其以中國建造大量的深水港口,都是影響高雄港貨櫃量逐年下滑的因素。但是高雄港優越的港口位置仍舊不容忽視,透過「洲際貨櫃中心」計畫,填築高雄港外海新生地,持續擴大港區內深水碼頭數量,提供10萬噸以上巨型貨輪靠泊載貨,有效解決高雄港貨櫃碼頭的不足。目前也積極推動高雄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期讓高雄港引領台灣逐步帶向「自由貿易島」的目標。

大型郵輪為高雄開啟世界觀光大門。(圖/高雄市政府海洋局 提供)
大型郵輪為高雄開啟世界觀光大門。(圖/高雄市政府海洋局 提供)

  高雄港商用軍用的共用港口特色,在港區中常可見到軍艦停靠,加上離高雄港不遠處的左營軍港,為高雄的港口風光增添軍方的神祕色彩。而這幾年高雄港的開放,港邊圍牆陸續拆除,以及港口輪船觀光的發展,讓民眾有機會看到港邊停泊的軍艦,更可透過一年一度高雄海洋博覽會的機會,登上海軍艦艇參觀,而廣為了解高雄港多元的港灣特色。

高雄港區常可見到軍艦航行其間。(圖/SamLi 攝)
高雄港區常可見到軍艦航行其間。(圖/SamLi 攝)

  高雄天然深水港灣的地理條件,作為商港使用外,同樣也成為遠洋近海漁業首選的優良港灣。尤其是比近海漁業港口要求更高的遠洋漁業,出航時間長達一年以上的大型漁船,需要設備完善的大型港口才能發展,而高雄前鎮區的腹地完整,交通運輸方便,港灣設施齊備,自然成為台灣最大的遠洋漁業發展基地。可供5,000噸以下漁船安全避風停靠,卸魚貨、補給、加油、加水、修理、交易等功能一應俱全。

  商業貨運、軍港與漁港,這些是高雄港在過往產業、時空條件中奠定的基礎,同時也建立了高雄與世界接軌的視野。而現在高雄港的下一步發展,更有著升級與創新兩種思維,擴大貨櫃港規模的洲際貨櫃中心計畫,將帶動高雄港再次攀昇為世界航運中心。而另一股創新的力量,則更跟隨著海洋產業核心的改變,以找尋親海、與海洋共存的概念,打造高雄與海洋緊密結合的生活方式,以亞洲新灣區為核心延伸出遊艇產業中心、遊輪旅遊中心等嶄新產業面貌及港灣格局,讓高雄立足於世界以海洋馳名的城市之中。

洲際貨櫃中心計畫,將帶動高雄港再次攀昇為世界航運中心。(圖/鮑忠暉 攝)
洲際貨櫃中心計畫,將帶動高雄港再次攀昇為世界航運中心。(圖/鮑忠暉 攝)

 海洋觀光在高雄

  海洋觀光,是世界各國觀光產業極力發展的新世界。相較於陸地上的觀光,由於到達的便利性比較高,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甚至有許多觀光地區過度開發,嚴重影響到自然生態。相較之下,海洋觀光有著地理條件的限制,以及更高的專業技術需求,同時為了避免過去發展觀光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在人才與保育觀念更需要同時並進,才能有永續的發展。集合專業人才、新觀念、新技術與永續性,是目前擁有海洋觀光資源的各國亟欲重視的發展要點。

高雄的海洋位置與氣候很適合發展海洋觀光。(高雄市政府海洋局 提供)
高雄的海洋位置與氣候很適合發展海洋觀光。(高雄市政府海洋局 提供)

  許多歐美澳紐等臨海城市,目前已有成熟的海洋觀光產業,從賞鯨豚、潛水、風帆到遊艇,例如紐西蘭的奧克蘭,海洋休閒從觀光客到居民日常生活當中,都可以看到,遊客到奧克蘭,會出海賞鯨豚;一般民眾在假日會搭上自己購買的小艇,往來港灣之間的各個小島。但是在亞洲地區,除以觀光為主要產業的環太平洋島群國家之外,目前仍多處於發展中的狀態。台灣的海島環境,以及對觀光產業的發展重視,讓高雄在這一波前進海洋觀光的趨勢中,擁有其他地區難以望其項背的優勢。

鼓山哨船頭的遊艇碼頭成為民眾進行海洋休閒活動的基地。(圖/Bettaman 攝)
鼓山哨船頭的遊艇碼頭成為民眾進行海洋休閒活動的基地。(圖/Bettaman 攝)

  優勢一來自於天然良港與宜人氣候的自然環境,港口與城市的距離非常近,除了高雄港之外,北高雄的興達港也是擁有發展海洋觀光的環境。深水港灣的條件,適合國際郵輪停靠、遊艇、帆船等船舶休閒活動。第二項優勢,來自於高雄國際城市的規格,市區內交通便利,遊客容易前往港口。而城市的觀光產業基礎足夠,人才與硬體配套環境資源充分,打造海洋觀光業更加容易。

  在天然與後天環境同時具備優勢的情況下,城市發展的主導者積極投入資源,更加速了高雄海洋觀光的發展。從高雄以港口與河岸空間為主導的亞洲新灣區規畫中,設立港埠旅運中心,未來迎接大型客運船舶停靠與出入境,勢必將成為高雄迎向世界的海洋大門。而遊艇碼頭的規畫,也帶動大型遊艇停靠高雄帶來國外旅客的商機,已經完工啟用兩年多的高雄港14、15號豪華遊艇碼頭,更加快高雄港成為國際旅遊港的腳步。也因為大型遊艇的停靠,讓高雄的國際化愈來愈明顯,將來世界貿易展覽會議中心、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高雄港埠旅運大樓陸續竣工,高雄的海岸線將隨處可見都是世界級地標。

亞洲新灣區計畫點亮高雄港與河岸空間的發展。(圖/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提供)
亞洲新灣區計畫點亮高雄港與河岸空間的發展。(圖/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提供)

生態保育的海洋

  高雄的工業、航運基礎,以及未來即將起飛的海洋觀光休閒產業,都是立於高雄與海緊密連結的環境條件之上。但是過去海洋與我們的連結,幾乎都以產業為重,如航運、漁業等,人們用著經濟利益的角度來看海洋,甚至用圍牆、管制讓人與海洋的關係被分割,那時的高雄市區內感受不到「海離我們很近」的這個事實。這樣的思維,是將人們的生活抽離自然環境,抽離高雄臨近海洋的生態地理。不去河川、不到海邊,我們逐漸忘了乾淨的河川與清澈見底的海水等自然樣貌,海洋成為謀利與接受城市傾倒汙染的集中地。

在南寮漁港旁,悠閒的釣客透過釣竿與海洋交流。(圖/黃建樺 攝)
在南寮漁港旁,悠閒的釣客透過釣竿與海洋交流。(圖/黃建樺 攝)

  幸好,這樣的情況終於獲得改變,人與海的距離逐漸被拉近,高雄的民眾從河岸生活開始,一步一步地尋回海島國度與海洋親密的古老回憶。臨海的高雄,在不斷的開發計畫與產業發展之下,找尋如何讓城市沿海降低人為汙染,恢復既有海洋生態的方法,並復育近海漁業資源,這是海洋城市該做為海洋環境守門人的重大責任。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在2002年環保署公告的「海域環境監測及監測站設置辦法』中,在高雄海域設立了34處監測點,長期進行海域環境監測工作,持續把關高雄沿海的水質、底質、生物與環境汙染物等各項標準。

高雄市政府海洋局長期進行海洋環境把關工作。(圖/高雄市政府海洋局 提供)
高雄市政府海洋局長期進行海洋環境把關工作。(圖/高雄市政府海洋局 提供)

  把關海域環境之外,也透過魚苗流放等工作復育漁業資源,近年來賡續在沿海地區流放近海魚種的魚苗,希望增殖沿岸海域漁業資源,同時也在漁民之間進行漁業資源保育教育,請漁友在魚苗流放期間內不要在沿海海域用拖網作業,讓這些魚苗有時間與空間長大繁衍,使高雄沿海漁業資源生生不息,讓城市海洋重新找回生命力。

魚苗流放工作復育近海漁業資源。(圖/高雄市政府海洋局 提供)
魚苗流放工作復育近海漁業資源。(圖/高雄市政府海洋局 提供)

  除海洋水域與物種永續的長期任務,高雄海洋的保育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在高雄與海洋銜接的65公里海岸線中,海洋與陸地生活的影響在此交會,而多處的潮間帶、沙灘等更是人們最容易與大海接觸的地點,同時也是最容易發現人為污染垃圾堆積的地方。從河川水系等累積的廢棄物,大部分都會流向海洋,在潮汐往來之間,累積在海岸線並隨時會漂向大海。陸地上的廢棄物,影響海洋生態甚鉅,每年許多海洋生物因誤食或被纏繞而喪命,汙染物質也隨著進入海水當中。因此降低人為垃圾進入海洋,是海洋保育組織強力重視的工作。

  由美國海岸組織發起的全球淨灘日,是世界重要的環境保護活動,高雄市政府與在地企業、民間組織更不缺席,每年9月20日前後,紛紛在高雄各地進行淨灘活動。還有一群守護高雄海灘多年的志工天使們,不僅在每年全球淨灘日號召百人走上沙灘,平日更是守護大高雄各處海灘的環境保護者,它就是─藍十字環保愛心協會。

從打撈河川廢棄物到淨灘,都是海洋環境保育的重點維護工作。(圖/高雄市政府海洋局、藍十字環保愛心協會 提供)
從打撈河川廢棄物到淨灘,都是海洋環境保育的重點維護工作。(圖/高雄市政府海洋局、藍十字環保愛心協會 提供)

  這群由退休人員組成的志工團隊,成立二十多年來,就以打造高雄乾淨環境為協會任務,尤其重視海灘環境。擔任協會兩任六年理事長的王金晃提到:「淨灘工作除了是恢復海灘環境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每次的淨灘活動,參與者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累積在沙灘上垃圾的種類,志工們更會說明垃圾的來源,讓所有人對每天自己製造的垃圾更加警惕,例如最常見到的是飲料塑膠杯。每一次的活動過後,都會喚起眾人少用這些一次性杯具的意識。

  頂著烈日,在毫無遮蔽的沙灘上撿垃圾,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王理事長與志工隊員們抱持著「我們製造的垃圾,不能讓它留在沙灘與漂進大海裡」這樣堅定的意念,持續的在大高雄各處海灘工作著。每個月的第三個周末,藍十字環保愛心協會成員,往往會出現在旗津、西子灣、茄萣、彌陀等地的海岸工作,更持續五年義務認養旗津海岸的環境。而他們的身影,也帶動了各社區居民的環保意識。王理事長分享著,曾經有一次要到南寮漁港旁的沙灘淨灘,要去的前幾天邀請當地居民一起來工作,但是在志工們抵達的前一天,當地居民與公所人員自動自發的將沙灘整理好了。王理事長笑著說:「居民們都很樸實,都怕海灘太髒被我們笑,所以前一天都整理好了,只留下一小塊地區讓我們整理。」而最感動的是居民們接受到志工們的心意,也開始重視海灘環境。

淨灘工作更重要的是傳遞海洋保育的觀念。(圖/sun line 攝)
淨灘工作更重要的是傳遞海洋保育的觀念。(圖/sun line 攝)

海洋教育 拉近人與海的距離

  對海洋生態、海洋生活的觀念改變、傳承與延續,需要透過教育來傳遞。為了讓高雄人了解海洋與高雄城市發展的關聯、環境生態與資源保護的重要性,並讓人們從畏海到愛海,高雄市政府每年舉辦海洋博覽會,增加民眾對漁業、遊艇、帆船、保育生態等的認識。

海洋環境教育-校園巡迴列車要養成2300名學童的海洋認知。(圖/高雄市政府海洋局 提供)
海洋環境教育-校園巡迴列車要養成2300名學童的海洋認知。(圖/高雄市政府海洋局 提供)

  另一方面將海洋教育的觸角延伸到學童身上,2012年海洋局首次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組成海洋環境教育-校園巡迴列車,101年度在高雄市各區國小辦理40場海洋環境教育課程,並特別深入那瑪夏、杉林區等山區國小,讓遠離海洋的山區小朋友們,建立深刻的海洋觀念。這場長達一年的教育列車,預計要養成2300名學童的海洋認知。

  課程中講師用活潑的方式,帶領小朋友認識各種不同的海洋浮游生物及市場內常見的食用魚介貝類,並安排學童親自動手製作海洋生物沙畫,讓他們體認到海洋生物的多種樣貌。這樣的海洋環境教育必須持續深耕校園,讓學童樂於瞭解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同時具備對鄰近城市這片海洋眾多相關的基本知識,培養對生命、自然環境的尊重,加深資源保育觀念,使得這片蔚藍大海得以永續存在,並伴隨著我們的子孫世世代代。

培養下一代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使得這片蔚藍大海得以永續存在。(圖/mcdyessjin 攝)
培養下一代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使得這片蔚藍大海得以永續存在。(圖/mcdyessjin 攝)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