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探索】

宜居好所在 高雄獎不完

  住在高雄左營區的張媽媽,周末午後帶著一對兒女,騎著單車沿著愛河旁的自行車道到中都濕地公園,過去常全家一起開車去其他縣市旅遊的生活方式,隨著油價高漲,次數逐漸減少,但是休閒娛樂可沒有打折,因為發現高雄有越來越多的綠地空間,是輕鬆度過周末假日的好地方,不用千里迢迢的車程,簡單的自行車就可以到達,孩子們在寬廣的綠地中盡情的奔跑,近距離接觸動植物生態,這樣的生活,已是許多高雄的親子家庭常會進行的活動。「這些綠地,很多都得過國際大獎,來這裡不輸到國外旅遊!」

  越來越多的優質綠地空間,以人們舒適居住的生活形態、地區既有的生態環境來設計,自然而然融入城市生活中,逐漸改變高雄人的生活模式與心態,城市少了點擁擠,多了點綠意;生活步調慢了些,笑聲也多了點。

  以生態、永續為優先考量來打造公共綠地建設,正是現在世界各國極力推動的建築核心價值,大高雄近年來多樣公共建設在國內外獲獎連連,禁得起國際的檢驗與評比,也讓市府對全力打造亞洲新港灣更具信心,將為高雄帶來更大的改變與提昇。

2012年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類首獎的中都濕地公園。(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提供)
2012年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類首獎的中都濕地公園。(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提供)

卓越建設獎 高雄名揚世界

  從2007年開始,高雄每年陸續有眾多公共建設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的肯定,也更進一步代表台灣參加「全球卓越建設獎」,獲得亮眼的成績。這項具有台灣建築界奧斯卡獎美稱的「國家卓越建設獎」,在台灣已舉辦多年,具有一定程度的公信力,透過專業的評審團隊為台灣的建築工程、公共建設、環境規畫設計等進行評選。參賽單位涵蓋縣市政府公共工程與民間建案,每年甄選國內優良的公共工程與民間建築作品,並推薦至世界不動產聯合會(FIABCI)參加「全球卓越建設獎」評審,是一年一度的盛事。

劉世芳副市長代表高市領受2012年全球卓越建設獎,陳菊市長歡喜與全體市民分享。(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提供、鮑忠暉 攝)
劉世芳副市長代表高市領受2012年全球卓越建設獎,陳菊市長歡喜與全體市民分享。(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提供、鮑忠暉 攝)

 環境復育 高雄紀錄全球No.1

  歷年參選皆有好成績的高雄市公共建設,2012年也不遑多讓,持續大放異彩,共獲27項國家卓越建設獎,包括「前鎮中山四路跨越凱旋四路自行車橋工程」及「高雄世界貿易展覽會議中心統包工程」2項卓越獎,另9項金質獎及14項優質獎,是本年度的大贏家,而且代表台灣參加全球卓越建設獎的中都濕地公園暨遊客服務及生態展示中心,在角逐「2012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類項目中,一舉拿下首獎;中都濕地也因為連續3年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今年特別獲頒「綜合成就獎」。總計從2007年到2012年,高雄市囊括三座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類的首獎,包括2009年的愛河之心、2011年的檨仔林埤濕地公園,再加上今年的中都濕地公園連莊,不僅創下台灣紀錄,在世界各國也絕無僅有,讓世界看到高雄人打造生態城市的用心。

中都濕地公園吸引許多人前往探訪。(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提供、鮑忠暉 攝)
中都濕地公園吸引許多人前往探訪。(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提供、鮑忠暉 攝)

 中都濕地公園 城市生態典範

  位於同盟三路旁的中都濕地公園,園區內的吊橋、環園步道、生態解說中心,每個周末都吸引許多人前往探訪。現在看來綠地環繞,許多鳥類棲息的中都濕地,過去其實是高雄木業工廠的貯木池,受到木材產業沒落與都市發展區域變遷的影響,一度讓這裡淪為廢棄物棄置場,很難想像在荒煙蔓草之下,這裡竟有著連老高雄人都不知道河海交界紅樹林密布的熱帶海岸林生態景觀。當人們開始回溯過往,全力動員投入中都地區開發時,從木材產業的人文軌跡,一路尋回環境原有風貌,特意將濕地以公園的型式保留下來,還原高雄過去歷史中曾經擁有的水岸林帶。

  中都濕地公園11.6公頃的廣大園區,採用減量設計,降低鋼筋水泥與建築量體,公園中央的生態島更以狹小的吊橋與不使用夜間照明,盡量讓人對環境的擾動降到最低。在減少人為干擾之外,也盡力恢復過去的原始樣貌,例如:特地保留1根從舊渠道挖掘出來,長達7公尺的原木及編號「三民004」的珍貴老雀榕,並保留著輸送原木的河道與海水連結,隨著愛河的潮汐混合淡鹽水環境,以此做為海茄苳、欖李等紅樹林適合生長的環境,目前在河岸旁沙地上的小樹苗,就是正在茁壯成長中的紅樹林。河道中有了魚群、草地樹林間有了蟲鳴蛙叫,鳥類也駐足在此,不久的未來,當招潮蟹、彈塗魚等潮間帶生物開始返回這裡的時候,數百年前的水岸林帶就會重現在所有高雄人眼前。

豐富的鳥類與紅樹林生態還原高雄過去的水岸林帶景色。(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提供)
豐富的鳥類與紅樹林生態還原高雄過去的水岸林帶景色。(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提供)

  這種從消逝到重新找回的生態復育過程,漫長且非常不容易,需要城市主導者的遠見及正確的生態保育觀念,從高雄每年許多濕地、公園綠地成為國家卓越建設獎及全球卓越建設獎的常勝軍來看,像2008年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金質獎的洲仔濕地,以保留都市中自然荒地,提供生物多元生態綠洲概念在國際評審間留下難忘的印象。2011年,滿載著社區居民政府齊心努力的期盼,重整汙染河流,打造社區河岸綠地的檨仔林埤生態公園,也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類最高榮譽獎項卓越獎。其它凹子底森林公園、鹽埕綠廊、鳳山公28公園、大坪頂熱帶植物園、永安濕地、鳳山區頂庄養生公園等都名列國家卓越建設獎的得獎名單,也讓大家知道,高雄正走在一條前往更美好、永續未來的正確方向。

大坪頂熱帶植物園。(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提供)
大坪頂熱帶植物園。(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提供)

 生活環境品質人人稱羨 得獎再肯定

  高雄人,在城市中就有著自然生態環境的濕地,可以讓人尋回與萬物和諧共存的平衡。更讓人羨慕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有更多讓生活環境更加舒適的生活綠地、宜居的生活建設。

  貼近市民日常生活的公園綠地、人行道景觀等,都有了嶄新的風貌。高雄市政府長期推動釋出空地規劃為公園使用之政策,到今年5月,高雄市的綠地面積已經達到1845公頃,每個市民平均可以享受到6.6平方公尺的綠地空間。這些公園綠地的設計規畫,也儘量以當地的地理環境、社區文化做連結。綠地公園的規畫已是提昇都市生活品質的重要標的,如在人口稠密的鳳山區,已經有大東公園、公28公園、五甲公園、頂庄養生公園等陸續興建與完工。大東公園與公28公園,結合鳳山溪整治計畫,鳳山溪水岸綠地與自行車道、公園的設計是透過地景的塑造與景觀設施的規劃,營造具有主題性、自然質感之休憩場域。五甲公園更是保留鄰近兵工場時期完整的榕樹林、櫸木林等老樹,做為榕蔭林道及記憶廣場,保存五甲地區歷史記憶。種種各具特色的綠色空間,成為居民最好的休閒遊憩場所。

鹽埕綠廊創造人與城市互動的空間。(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提供)
鹽埕綠廊創造人與城市互動的空間。(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提供)

 優質自行車橋 擴大便利生活圈

  在一片綠色成蔭的城市景色中,還有幾處為空間帶來活力的工程設計,同樣得到卓越建設獎,以高雄地景新地標的姿態,改變了區域氛圍,塑造了人們新的生活模式。中都濕地公園旁的中都園道願景橋,畫過天際的一道白色弧線,連起了美術館園區與中都濕地公園,期望帶動中都成為居住、商業、休閒、遊憩及文化活動的優質社區。願景橋兩側配置4.5公尺的自行車專用道與人行道空間,串聯起愛河自行車道系統,連結美術館、內惟埤文化園區、中都濕地公園、唐榮磚窯廠古蹟等景點。另外,配合愛河溯航計畫,愛之船行駛路線可上溯至博愛路愛河之心,串聯捷運紅線凹子底站,形成水陸交通樞紐,帶動高雄市觀光人潮。

中都園道願景橋連起美術館園區與中都濕地公園。(圖/鮑忠暉 攝)
中都園道願景橋連起美術館園區與中都濕地公園。(圖/鮑忠暉 攝)

  高雄單車城市的形象,已經在國際間聞名,在綿密完整的單車路線規劃中,仍戮力不輟路線的串連與安全騎乘自行車環境的建立。高雄先後也已有3項自行車橋工程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包括:鼓山區跨越一號船渠景觀橋樑、跨越翠華路、崇德路自行車橋,及2011年9月動工的第三座前鎮中山四路跨越凱旋四路自行車橋,預定今年9月完工後,將串聯臨港線自行車道及翠亨南路、中山路自行車系統,並解決R6凱旋捷運站跨越凱旋路至社區通行問題,提供民眾安全的自行車騎乘環境。

  打造綠色生態城市是高雄市的重要目標,「使用者、在地性」概念是高雄目前許多公共建設的設計核心,透過以自然為本的方向,高雄將成為一個均衡區域發展、融合人文美學,充滿綠意與活力的生態城市。

中山四路跨越凱旋四路自行車橋未來將提供民眾更安全的自行車騎乘環境。(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提供)
中山四路跨越凱旋四路自行車橋未來將提供民眾更安全的自行車騎乘環境。(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提供)

國際宜居社區競賽大放異彩

  大高雄的環境建設獲獎無數,不動產聯合會的全球卓越建設獎之外,2011年高雄市更首度參加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舉辦的「國際宜居社區競賽」,這是目前全球唯一全面宣導環境管理和宜居建設的國際競賽。這項比賽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各地城市在找尋永續活力發展的過程中,找出最佳範例,為全球的人們提供充滿活力、具永續性環保發展模式,藉此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對參加賽事的城市與社區來說,更能進一步提升參選社區的國際知名度,有機會向世界其他社區交流更多環境管理經驗的機會。

鼓山區跨越一號船渠景觀橋樑,提供人行單車往來便利。(圖/鮑忠暉 攝)
鼓山區跨越一號船渠景觀橋樑,提供人行單車往來便利。(圖/鮑忠暉 攝)

  國際宜居社區競賽的評選標準非常縝密,評選委員會由環保與景觀管理專業人士組成,競賽獎項分別為Whole City Awards國際花園城市獎、Project Awards工程企劃獎及Bursary Awards補助類獎等3大獎。參賽城市按社區人口數分為五個評選等級(A:20,000人以下、B:20,001~75,000人、C:75,000~150,000人、D:150,001~400,000人、E:400,000人以上)。 參評社區並非與同組的其他社區相比選,而是依其相關的文化、政治、經濟、地理和氣候環境等條件與該等級之標準對照,評比該社區之相關作為。主要評選標準包括六大項:(1)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改善、(2)藝術、文化與遺產、(3)環境保護的最佳實踐經驗、(4)城市/社區公眾參與及賦權、(5)健康的生活方式、(6)戰略規劃。

後勁溪整治後,提供居民休閒運動的新空間。(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提供)
後勁溪整治後,提供居民休閒運動的新空間。(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提供)

 首度參加 高雄成績耀眼

  高雄首次參賽,就獲得亮麗成績,在全球26個國家、77個城市中脫穎而出,以「世運主場館」、「翠華路自行車道專用橋」、「後勁溪整治及益群景觀橋」、「中都濕地公園」等多項工程,一舉拿下建築類中二金、一銀、一銅的佳績,同時也是台灣其他一同參加的縣市,如宜蘭、台南、台東等代表中獲獎最多的城市,難能可貴。

後勁溪整治及益群景觀橋拿下國際宜居社區競賽銅牌獎。(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提供)
後勁溪整治及益群景觀橋拿下國際宜居社區競賽銅牌獎。(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提供)

  這次參賽的四項工程作品都融合了大會對參賽作品所期許的6大指標,在未來城市中的建築工程,不應只是單純的硬體設施,必須從環保、永續、文化等各面向有更多的反饋與相容。世運主場館的開放式建築、太陽能光電板屋頂及中都濕地公園,在環境保護、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改善上,有著高雄城市指標建築的地位。而翠華路自行車道專用橋、後勁溪整治及益群景觀橋,則無論在創造市民便利、健康的生活方式,或是以細膩的外觀設計,不著痕跡地融入在地環境,活化都市景觀,都是讓城市建設與環境共生共榮,為城市注入觀光及經濟發展的活水,使高雄市成功轉型為宜居、宜遊的幸福城市。

翠華路自行車道專用橋與世運主場館分別獲得國際宜居社區競賽建築類金牌獎、金牌首獎。(圖鮑忠暉 攝、Mine 提供)
翠華路自行車道專用橋與世運主場館分別獲得國際宜居社區競賽建築類金牌獎、金牌首獎。(圖鮑忠暉 攝、Mine 提供)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