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文】
城市微電影 大感動
微電影的簡單拍攝,低製作成本,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項新的創作方式,人人都可以是導演,拍出自己的故事。大量以城市做為背景,貼近創作者真實的情感,短短幾分鐘影片觸發人心中最深處的感動,微電影容易觀看、不用太多時間的特色,成為傳遞溝通的新媒體形式。高雄市近年來掀起一陣微電影拍攝風潮,無論是用比賽徵件的方式、活動宣傳或是想要為自己留下在這裡生活的印記,都可以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微電影中看見。
城市競賽 微電影風潮
透過鏡頭,城市的一物一景有了與人對話的生命力。微電影創作讓更多年輕影視工作者可以用他們的角度來說自己的故事。高雄要打造影視城動力,除了吸引電影團隊取景拍片、引入電影產業之外,微電影的蓬勃發展,更吸引年輕團隊投入拍攝的行列。在陸續舉辦多次以城市為場景的微電影競賽中,每一次參賽者的作品,都帶起一陣高雄話題風潮。例如2011年「夏日高雄」活動中的「我是大導演」以及高雄電影節「48小時拍片大挑戰」,得獎影片在網路上流傳點閱引發討論,今(2012)年高雄電影節更首度舉辦「三分鐘手機短片競賽」,擴大了電影的各種可能性。
感動一 無國界的影像之美 I LOVE 高雄
兩個年輕的大男生,一趟高雄之旅,撞擊出一部華麗且動感十足的城市微電影。共同成立影像工作室的魏奕旻與張天城,分別擔任導演與攝影,用理性的觀察,貼近生活的熱情與幽默感,完成了「I LOVE 高雄」短片,並在2011年「夏日高雄」活動中的「我是大導演」比賽,拿下大獎。影片中亮眼的畫面,快慢交會,有著主觀時間流速的動作,像是在旅程後,凝聚在腦海中最美的回憶相簿,隨著自己的心情快轉、慢格播放。執導的魏奕旻說,因為我們想要呈現出旅人心中的高雄印象,所以整個拍片計畫,就是要來高雄玩,團隊用兩天的時間,將自己當成旅客玩遍了想要去的地方,只是肩上多了一部攝影機。
整部片2分57秒的時間,就像是一趟節奏感十足的旅行,開頭以海浪及汽笛聲帶出港都的特色,穿插著人文與歷史的高雄質感;隨時跳出的字幕,或標注地名,或介紹特色,有著製作團隊獨有的城市解讀角度。這部影片用影像的美感,組成意象式的高雄,成功的在網路上跨越語言、文化,傳遞高雄之美,其所帶來的感動,讓到台灣的捷克學生用來將高雄介紹給捷克民眾,也讓更多人看見美麗高雄。
感動二 想像力無限的街頭 末日戀人
有人用鏡頭說出城市的美,有人用影片完成對城市的想像力。2011高雄電影節的48小時拍片挑戰,政大廣電系團隊以深夜無人的高雄街頭作為舞台,上演著他們構思許久的城市故事:《末日戀人》。一對受追捕的吸血鬼戀人,在深夜的街頭四處流亡,最後選擇攜手迎向會毀滅他們,卻也讓他們永不分離的陽光。這部片以完整的故事結構,流暢的場景與敘事技巧奪下火球人首獎。
片中隨著男女主角的腳步,狂奔在黑夜的馬路、無人的地下道,平日總讓人感到寬闊的世運主場館,深夜裡的建築黑影卻多了一份可怖的氣氛。很難想像平時給人爽朗陽光印象的高雄,也可以拍出截然不同風格的電影。電影製片李依庭說,參加這項比賽時,就決定要用吸血鬼的題材,本來以為場景會不好找,沒想到高雄的街頭可以拍出這般不一樣的味道。
這次經驗讓團隊對高雄城市風景改觀,選景、拍攝不一定要在知名景點或具代表性的街景,高雄隨手取來都有讓人驚訝、滿足電影人無邊無際想像的完美場景。
感動三 來自城市的靈感 The Pulse
從學生時代就投入影片拍攝工作的新銳導演程偉豪,2011年以「The Pulse」MV獲南方原創影音大賞獎,當時評審予其非常高的評語,認為「The Pulse」這支MV已具職業水準,可直接上市播放。
程偉豪表示,去年有機會回到高雄停留一年進行創作期間,他在街頭行走時,突然感受到創作靈感就是從藝術家生活的城市中而來,拍攝「The Pulse」這部MV時,就希望能夠傳達出一座城市帶給藝術家創作的動力。他以融合高雄景色的特效方式來拍製,愛河為主景,後景加入特色建築,如85大樓,前景有著不斷移動的人事物,講述著藝術家與城市的關係。冷色調的影片,加上以「後搖滾」曲風的思維和型態,七年級導演程偉豪用自己獨特的美學觀點與音樂共鳴後產生的精彩作品,同時也期待將心中對於出自南方豐沛的影音內容,讓更多的人聽得到、看得見。
街頭記錄 我們的故事
除了競賽之外,還有更多生活在這裡的人,或是深深被高雄感動的人,拿起了相機、攝影機拍下高雄與自己的故事,因為有著創作者自己的情感投射,讓影片有了感染力的溫度。例如用6337張照片拼出8分鐘高雄之美影片的「轟天男孩」劉嘉達,出生在高雄,這幾年來強烈感受到高雄不斷成長與蛻變,「過去在外地讀書,久久回來一次高雄,都會被高雄的改變嚇到,高雄變得好美」,決定要用影像記錄這份發現並且分享出去,於是騎上機車,帶上新買的相機,經過40個高雄景點、6千多公里的奔波,在熱愛這片土地年輕人的堅持與熱情下,8分鐘的介紹影片引起網路廣大迴響。其他還有許多愛著家園土地、珍惜在這座城市生活點滴的人們,用微電影分享著更多的故事。
記錄一 鏡頭下不褪色的青春印記
畢業,是邁向人生新階段的重要里程碑,從童年成長、學校走進社會,一次次的新階段,都帶著忐忑不安與不捨的回憶。許多學校、學生開始用微電影的方式,來記錄每段重要的發展過程。
福山國中今年度決定用微電影的方式來祝福畢業生,師生們使用一台DV攝影機和剪輯軟體,從劇本籌劃、選取要角、背稿訓練、演員走位、模擬預演、正式演出、後製作業等都是自己來。準畢業生演員們在校園中來回取景,重現過去三年來校園生活的點滴,把屬於國中歲月的甜美青春記憶一一收錄在長約28分鐘的微電影裡。
另外,在網路上已累積萬人點閱的畢業微電影,是中山大學的「畢業大作戰」,媲美專業電影的拍攝品質,熱血十足的主題音樂,以及上山下海的高雄美景,讓看過的人都懷抱著:好想到高雄吹吹風,享受再當一次學生的快樂。為這部電影執導與編劇的年輕導演簡辰帆,在與畢業同學合作拍片時,感受到大家想要透過這部影片,為學生生涯留下紀念的心情,雖然每個人都忙著自己畢業的事情,卻在拍片期間,越來越投注熱情在其中,因為這部片,凝聚了眾人的情感,也在畢業前夕留下最棒的回憶。
在兩個禮拜的拍攝期間,跑遍了學校周圍的柴山與海,發生許多突發狀況,如拍攝期間,原劇本內有設定猴子攪局的橋段,當大家專注拍完猴子的片段後,才發現猴子真的來偷吃大家的早餐;或是遇到了連續下雨,導演只好臨場修改劇本,大夥硬著頭皮上場。這些戲外戲,因為微電影的直接、呈現真實的特色,增添整部影片的生命力。
記錄二 漁村搖滾 有愛就有力量
心的力量有多大?發起7月舉辦「蚵寮漁村小搖滾」活動發起人之一的曾芷玲說:「超乎想像的無限大」。從事設計工作的她,經常往來工作地區與家鄉蚵仔寮,看著漁港旁有著蚵仔寮人共同回憶的小沙灘,因為海浪侵蝕變的越來越小,帶著一點不捨地想要為這裡做點甚麼,於是集合了在地居民的力量,發起這項在沙灘吹海風,聽音樂、喝咖啡的活動,希望能將海邊漁村讓人一直想待著的悠閒氣氛,讓更多人感受到。這項想法獲得了許多當地居民的贊同,更得到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拍攝團隊朋友的幫忙下,短短1分9秒鐘,一段用蚵子寮居民日常生活動作產生的節奏,串成一股在地節奏韻律的影片,匯集了2萬多人的熱情。
「當初拍這部宣傳片的想法真得很簡單,就是想要讓這邊的生活節奏跟音樂結合」,影片中有著魚市場攤販敲冰、磨魚刀、切魚的聲音,漁船工人咚咚敲打修繕漁船漁網的工作聲,交易熱絡的漁獲拍賣,起此彼落的成交蓋章聲,展現著純粹的漁村生命力,更有著吸引人想要進一步參加活動的想像力。「特別選用黑白畫面,是為了讓大家注意到畫面的主題,看到這裡生活的真正樣貌,還有會隨著每天陽光不同而改變的漁村和海的顏色,希望大家可以親自來這裡看看。」這股熱情,成功締造了這場由在地居民自費、獨力完成的話題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