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趨勢】

高雄進行式 低碳乾淨城

  晴朗天氣的週末午後,住大寮的羅爸爸帶著5歲的兒子,從剛買的新家走到附近的公園散步。從小就住在大寮的羅爸爸,回憶起小時候,很少看到藍天白雲,「那時候天空都是灰色的,也常會聞到工業區飄過來嗆鼻的味道。」但現在成家立業的他,選擇在故鄉買房定居,「感覺到這裡改變很多,雖然工業區還是在,但是天空已經變回藍色的,空氣也好很多。過去曾經考慮要到別的地區居住,但是看到從小生活的地方,整體的環境變好了,還是想要回來這裡住。」

  過去以重工業發展為主的高雄,幾十年後,工業區產業轉型,但大型的鋼鐵、石化產業依舊,不過在製程改變、空氣淨化、減碳排放等方面企業與政府相互合作下,高雄早已擺脫過去灰濛濛的顏色,「藍天綠地」的城市形象開始深植人心。這段過程高雄走了很久,現在更積極與國際永續城市同步,以「營造藍天、淨水、綠地、低碳、宜居的永續環境,建設綠色生態新城市」作為城市願景,預計要在2050年達到減碳80%的目標。這項目標,看似很遠,但高雄以實際行動參與國際減碳計畫,並依據城市環境特性制定五大減碳策略主軸,持續堅定走在低碳乾淨城市的前進道路上。

國際減碳趨勢同步

  高雄在制訂減碳計畫時緊跟國際腳步,在重要的國際減碳會議上可以看見高雄代表的身影,並同步引進台灣首見的減碳方案。

     • 國際環保會議 高雄不缺席

  以城市之姿,突破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困境,是高雄與世界接軌的努力成果。尤其從氣候變遷的跨地域性來看,沒有一個地區可以將溫室氣體排放、環保議題置身事外。

高雄藍天綠地的形象深植人心。(圖/蔡明余 攝)
高雄藍天綠地的形象深植人心。(圖/蔡明余 攝)

  所以高雄市政府近年來大力參與並舉辦國際環保減碳議題的會議,發表推動成績與參加國際討論。從2005年開始,每屆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會議,高雄都持續參與,向國際介紹、宣傳高雄在氣候變遷相關行動與措施上的努力與成績,代表團在會議上舉辦專題演講、設立主題展覽攤位等,也帶回全球最新的環保資訊及議題,針對氣候變遷所造成之衝擊,蒐集國際上因應氣候變遷的推動狀況,作為高雄調整與解決問題的基礎。

  從實際推動的角度來看,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從在地發起是條更快更有效益的途徑,因此高雄除了參與全球層級的會議之外,2006年更成為台灣首個加入全球最大的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永續發展組織ICLEI-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的城市。ICLEI支持會員在地方層級上落實永續發展,提供永續發展的技術諮詢、訓練與資訊服務。

  高雄投入永續發展更在2011年獲得ICLEI肯定,2009年選定在這裡設立台灣第1個辦公室,2011年成立東亞首座「環境永續發展能力訓練中心」,未來透過研討會及訓練工作坊,協助東亞會員城市,調適氣候變遷、溫室氣體減量、低碳運輸、水資源管理,提升整體環境力,建立城市交流平台。

  劉世芳副市長更受邀赴南韓參加「ICLEI國際低碳運輸會議」,於會中暢談高雄公共運輸及自行車道網絡建設理念與成效,不僅獲與會來賓高度肯定,同時也為全台唯一與全球13個公民團體簽署「國際低碳運輸聯盟宣言」的城市。

     在溫室氣體減量、資源再利用的進程上,高雄更找尋了背景相似,發展具成效的夥伴城市相互交流學習。日本北九州市的產業背景與發展和高雄同為亟欲轉型的重工業城市,高市2011年與北九州亞洲低碳化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有助推動北九州綠能、回收與金屬等核心產業、中小企業與高雄的合作,也期待藉由合作,共同發展整合性能源服務,開發亞太等新興地區市場;2012年6月與北九州市也簽署合作意向書,未來雙城將加強交流合作,發展環保科技與低碳產業,共同營造低碳城市。

(上圖)高雄市與ICLEI簽署設置環境永續發展能力訓練中心。(下圖)劉世芳副市長在南韓簽署低碳運輸宣言。(圖/高雄市政府環保局 提供)
(上圖)高雄市與ICLEI簽署設置環境永續發展能力訓練中心。(下圖)劉世芳副市長在南韓簽署低碳運輸宣言。(圖/高雄市政府環保局 提供)

• 台灣首見 減碳環保新法

  在長期與世界各城市進行永續發展交流,讓高雄市擁有足夠的先行趨勢眼光,結合到市內產業環境等相關配套措施,並提出台灣首見的減碳環保新法「高雄市氣候變遷調適基金」。

  氣候劇烈變遷帶來的災害,已經成為城市未來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尤其在高雄,逐漸變成常態的暴雨、風災,讓城市在產業、居住、經濟等各面向必須從根本重新思考改變。為了讓城市做好因應與解決未來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問題,由市府與企業共同承擔的災前預防機制,市府提出「高雄市氣候變遷調適基金」,將針對全市溫室氣體每年排放量達1萬噸的企業,徵收氣候變遷調適費作為調適基金,基金用途包括:企業溫室氣體減碳專案補助、再生能源及能源科技發展、工業部門溫室氣體減量、運輸管理、大眾運輸系統發展及其他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低碳能源運具使用、廢棄物回收處理及再利用等。

  目前高雄是全台第一個推出氣候調適基金的城市,要與企業共同對抗氣候變遷,減緩企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這項創舉法案通過後,將成為打造高雄綠色低碳城市的重要推手。

五大減碳策略主軸

  落實到高雄調整城市發展面上,有以下五大主軸,從產業、城市環境、交通與市民教育,多重的面向聚焦在如何讓高雄成為低碳城市,達到減碳80%的共同目標。

高市府規劃運用氣候變遷調適基金、太陽光電與大眾運輸等發展打造高雄低碳城市 。(圖/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Irvin Chen提供)
高市府規劃運用氣候變遷調適基金、太陽光電與大眾運輸等發展打造高雄低碳城市 。(圖/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Irvin Chen提供)

     • 企業減碳

  聚集了中鋼、中油等大型工業的高雄,區域內工廠密集,是影響高雄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因素,高雄總排碳量,以工業工廠排放量達總數的8成以上,如果能有效控制並降低,會是城市減碳的最大進步目標。因此推動各產業自願性節能減碳變為首要目標。2010年邀集大高雄地區國公營事業及各產業代表近500名,共同簽署落實波昂宣言,要在2020年減碳30%,而許多企業也自願進行碳排放量自行盤查與減量作業。

  另一個更積極的減碳永續方案,是把廢棄物轉變成有用之能源。例如高雄市臨海工業區的能源整合,即是以中國鋼鐵公司為核心,建構工業區能源供應網,中國鋼鐵公司將過剩蒸氣提供給附近廠商,以減少鍋爐燃油之傳統污染物排放和溫室氣體的排放;而楠梓加工區之再生水模型廠,則是預計將污水處理廠之放流污水經三級處理後供應北高雄產業(如日月光集團及楠梓加工區內事業)使用。另台電公司之「微藻減碳」計畫則是利用生物固碳法,藉著自營生物的光合作用,將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做為養殖微藻所需碳源,並釋放出氧氣。未來高雄市將協助產業朝向再生能源新技術開發,以有效降低能源耗用,提高能源效率。

台電公司在大林火力發電廠進行「微藻減碳」計畫。(圖/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綜合研究所 提供)
台電公司在大林火力發電廠進行「微藻減碳」計畫。(圖/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綜合研究所 提供)

     • 熱帶城市

  高雄市政府充分利用高雄熱帶氣候特性與日照優勢,引進綠建築與太陽能光電系統,藉由太陽光電再生能源運用及高雄厝綠建築計畫,打造大高雄為綠能城市。2012年陸續發布全國首創的「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設施辦法」、公布「綠建築自治條例」、訂定「太陽光電設施推動小組設置要點」及啟動補助設置太陽光電計畫。

  太陽能光電利用計畫從多處推動,如與民眾生活相關的補助太陽能熱水器,就是讓一般人確切感受到實用太陽能的方式,並提高更多對於太陽能發電、運用的認同。「夏天太陽提供的熱度很足夠,冬天也只需要偶爾用電加熱一下,高雄是最適合用太陽能的地方」,剛換新屋的何小姐因此選用太陽能熱水器,並且也想要將家中的屋頂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同時市府也提出多項計畫、補助,如太陽能屋頂計畫防止都市熱島效應的綠屋頂獎勵補助,一直到政府、企業的大型太陽能電廠;市府也立法規定2012年7月後,5千萬以上公有建築物、16樓以上建築、工廠類建築等請照時,都須設置太陽光電或綠屋頂,未來要充分運用高雄熱帶城市的特色。

屋頂綠化與太陽能光電設備充分運用高雄熱帶城市特色。(圖/首善空中花園、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涂毓婷 提供)
屋頂綠化與太陽能光電設備充分運用高雄熱帶城市特色。(圖/首善空中花園、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涂毓婷 提供)

     • 綠色運輸

  捷運、輕軌、公共自行車、自行車道路網及左營高鐵、台鐵、捷運三鐵共構車站,這些交通建設的優勢,成為高雄發展低碳綠色運輸的基礎,以完整的大眾運輸交通路網為基礎,逐步取代高雄民眾使用私人載具的移動習慣。雖然目前大眾運輸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捷運與公車轉運搭乘人次的逐年增加,以及公車接駁路線的完善,後續輕軌完備各區交通路線之後,舒適的大眾運輸移動方式,定會成為市民往來的選擇。每天騎摩托車上下班的小資女劉小姐,也希望未來可以像台北的上班族一樣,不用受風吹雨淋的辛苦,每天輕鬆的上下班。

  對於民眾使用機車的需求,市府也有綠色運輸的因應方案,加強淘汰舊機車與電動機車補助使用方案,近期環保署補助見發公司在高市設置30個電池交換站,未來凡加入該電池交換系統前5千位民眾,環保署補助1萬元,高市加碼補助1萬2500元,鼓勵市民選購電池交換電動機車,以有效改善空氣品質。

大眾運輸系統是高雄發展低碳綠色運輸的基礎。(圖/高雄市政府環保局、高雄市政府交通局、papap 提供)
大眾運輸系統是高雄發展低碳綠色運輸的基礎。(圖/高雄市政府環保局、高雄市政府交通局、papap 提供)

    • 綠色生態

  縣市合併後,讓大高雄地區有著最佳的綠化措施與空間,例如許多濕地復育,生態綠地空間等。尤其是在濕地復育上,高雄有著亮眼的成績,加上市府在各區推動了高達6百多處的空氣品質淨化區,如校園綠地、道路綠帶、空地美化等,從大量栽種綠地植物,藉由植被提供地表土壤減少揚塵,保護水土,淨化空氣等多樣重要功能,雖然各處的面積不大,但是透過散布各處的淨化區,有效維持大高雄的城市空氣品質。而環繞在都會區周邊的農業生產區,建構大高雄在地農產共同運銷系統,在地生產在地食用,減少食物碳足跡,成為綠色減碳示範城市的極佳條件。

市府推動空地綠美化、17(一起)回收學堂等活動,將節能減碳落實為全民運動。(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高雄市政府環保局 提供)
市府推動空地綠美化、17(一起)回收學堂等活動,將節能減碳落實為全民運動。(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高雄市政府環保局 提供)

     • 低碳市民

  高雄市將節能減碳落實到全民行動之中,全國首創成立39個「17(一起)回收學堂」,每月17日上課及兌換資源回收宣導品。在社區方面,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綠化降溫計畫,消除閒置空地髒亂、營造休閒綠地公園、凝聚社區意識與民眾參與;並鼓勵各里成立節能減碳環保志工團。民間企業與團體則進行綠色採購實施計畫,建立民間企業、公司、社團、民眾購買環保標章產品之綠色消費觀念。透過以上各種實際生活層面的綠色低碳執行計畫,使高雄朝「低碳城市」之目標邁進。

市府推動空地綠美化、17(一起)回收學堂等活動,將節能減碳落實為全民運動。(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高雄市政府環保局 提供)
市府推動空地綠美化、17(一起)回收學堂等活動,將節能減碳落實為全民運動。(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高雄市政府環保局 提供)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