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點】
傳承與蛻變 愛與勇氣的重建路—莫拉克重建3周年(下)
隨著時間的前進,88風災肆虐後災民的新家園已建構起來,生存的信心,一一呈現在生命的韌性中,在眾人的鼎力支持和祝福下,轉型、開創新局面,活出自己的一條路。繼上期向讀者說明重建過程中硬體建設與文化傳承的概況後,本期畫刊將著重在分享諸個社區凝聚力與撼動人心的故事。
【生活現場】
重建區居民面對生存環境驟變,一路走來,突破現狀找出凝聚社區意識、安頓身心的方法,重建區裡充滿著生命力,生命共同體不是只有大人,小朋友單純而認真的行動表現,也牽動著每一個重建的環節,所有參與者打拼的精神均令人動容。
<家園篇>彩繪家園,愛的圖騰
妝點家園常是改變環境的第一步,當家園殘破或入住新家時,透過裝飾、改造等,並結合社區意識,匯聚了對新家愛的力量。
魅力台灣,漂亮甲仙
一起參與一件事,通常是彼此交流、培養情感的方式,曾經年客流量高達80萬人次的甲仙,遭遇災難帶來的衰退,體會到團結的意義,一次塗刷活動重燃甲仙人的熱情。
行過甲仙大橋會發現堤防上有令人驚豔的大型彩色圖繪,這可不是亂塗鴉的結果,而是「2012魅色台灣」活動帶來的亮麗甲仙傑作,也是當地繼芋頭塑像與紫色的甲仙大橋後,另一個入口新意象。在此之前,甲仙愛鄉協會和甲仙國小就曾合作,在重建的甲仙國小工地圍籬進行彩繪,籃球場與操場間的圍牆繪上「小林加油、甲仙加油」,為兩地打氣,獲得在地廣大的迴響。
獲悉得利塗料公司所舉辦的「2012魅色台灣」活動後,為了改變接連受天災打擊而導致士氣低落的甲仙,甲仙愛鄉協會串聯更多社團組成了「甲仙埔團隊」爭取參加。當時出動了甲仙老中青三代,以協力、輪流的方式粉刷,學童下課也加入,小小朋友則拿著油漆輪參一腳,玩得不亦樂乎。彩繪地點包括仙埔橋、商圈停車場、電信局外牆、街區中心忠孝路等,從社團到學校,以及農會都動員起來一起揮灑出活動色彩。這場彩繪活動,不僅讓家園亮了起來,更溫暖了甲仙人的心。
家屋語彙,杉林大愛
迎接各族群進住、全台最大的災後重建區域─大愛園區的住家,興建風格一致、色調單一,行政院原民會推行家屋語彙,鼓勵原住民發揮創作天份,在房子外觀展現部落的特色,以圖騰裝飾彰顯自己的族群身分;也鼓勵家戶成員自行或採部落內「換工」方式施做,無形中增加了重建區的工作機會。
布農族在原鄉的家屋並沒有太多裝飾,也沒有固定圖騰,經過討論後決定以布農族神話有關的菱形、太陽、月亮圖形符號,搭配門板、門柱和花架進行裝飾。門牌上寫有布農族的名字及家族名稱,訴說著家族歷史,門牌下方有布農族傳統的年曆圖樣,記錄著歲時祭儀;花架空間具有遮陽、遮雨及聊天的功能。
魯凱族與排灣族都以百步蛇、陶壺等圖騰來裝飾門面,有的浮雕在花台上,有的是鐵窗上裝飾百合花,讓原住民繽紛、活潑的意象重現。居民表示,曾有位布農族的丈人請魯凱族的女婿在住家門飾上增添魯凱族的圖騰,不時可見文化融合的意象。
社區營造,寶來特色
以溫泉和泛舟兩項觀光為生的六龜寶來,在莫拉克風災後,溫泉露頭遭砂石掩埋,失去生活的經濟動力,除了市府工務局的寶來溪橋重建工程外,為了創造生機,寶來社區重建協會開始著手社區營造,積極尋求多元出路。
協會在寶來最早發開處「檨仔腳」找尋到一處廢棄地,成立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在與自然和平共處的觀念下,發動社區居民採取自然工法打造,就地取用天然材料或廢物再利用,將泥土、砂石、稻草稻穀、泥漿混在一起,居民以踩踏勞動的方式,以手工製作完成,完成的建物在使用終了時還可以回歸於自然。
這個營造出與大地和諧的自然建築空間,目前已做為社區民眾群聚學習及具旅遊服務功能的共享所在,從環境營造當中找回社區的活力。
<身心安頓篇>心靈故鄉,永續傳承
回到故鄉找回記憶、找回生命的動力;回溯記憶與傳統,才知道自己擁有的,這一條回鄉路,同時也是尋找自我認同的生命旅途,當回到最初、回到源頭,才發現真正的自己。
重回部落,自力造屋
那瑪夏瑪雅里多數居民不願離開家鄉,而是決定回到四十年前老人家生活的部落平台,以自力方式打造自己的家。
過去豪雨時,族人會回到地勢平坦、面積廣闊的「民權平台」避難,這裡曾經有學校、派出所,是瑪雅村舊部落,經過專家學者的現地會勘,確認是一塊安全穩定的平台。由於自力造屋不符合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以及農村再造方案,因此在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委員會的協調下,找到了紅十字會與世界展望會兩單位援建,高雄市建築師公會也予以大力協助,目前興建工程仍在進行中,總戶數近百戶。
最先回到民權平台的民權國小,以環保與原住民意象和祖先智慧興建的新校園起了帶頭的指標作用,警局分駐所、衛生所也要在此落腳,共同打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幸福家園。
從傳統找答案
在茂林,一向以野溪溫泉為觀光賣點的多納,每年總是吸引無數的觀光客享受天然泡湯的樂趣,但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豪雨,掩埋了溫泉,多納從此失去了往日熱鬧。
茂林區最具魯凱族傳統特色的多納,失去自然的觀光條件後,傳統特色成為最具潛力的觀光亮點,祖先無窮的智慧蘊藏在生活與文化之中,傳統作物黑米及其所衍生的文化與祭典,值得再開發與創新,目前市府農業局協助種植黑米,也注入資源協助製作黑米,以及另一傳統作物紅藜的再製品,如餅乾、煎餅等,還有開發黑米祭的伴手禮。
而茂林的萬山岩雕,在形塑茂林重新被看見之際,也成了重點發展的傳統工藝,就地取材的板岩,經過切割、雕工創作出具原住民粗曠、原始的風味,如馬樂入選市府舉辦「高雄精品」的作品-「回字杯」。另將原本深具歷史與傳說的萬山岩雕的圖樣,複製在不同的載體上如筆袋、眼鏡袋,將傳統加入創新,發展屬於萬山子孫們的文化代表作。
蝴蝶與山櫻花
重生與希望的祝福,在重建區裡往往化為創作、生機,為紀念因風災而罹難的34位新開居民,於舊新發國小新開分校原址興建六龜新開紀念公園,這座複合型的公園,兼具追思、生態、防災功能,園內藝術家許亦成的藝術鋼雕─「蛻變中的蝴蝶」,期待新開部落居民在歷經天災之後,以更積極的人生觀面對明天,期能破繭新生。蝴蝶美麗的翅膀特別以不褪色的窯燒玻璃來作裝飾,蛹中特別安置了新開部落原來的部份建物和兩尊佛像,希望重建破損的家園,也鼓舞災區民眾的心靈,無懼艱難重新站起來。
在重建區的另一條支線,台21線上,甲仙小林村紀念公園選在可以眺望原小林村遺址的地方,這裡種了許多台灣原生種山櫻花,每顆樹代表著對小林村罹難者家庭的祝福與追思,小林人期待當這裡開滿美麗、艷紅的山櫻花時,新小林已重生。
<新世代新希望篇>人文光華,躍動希望
受創的重建區,充斥著悲傷、沮喪、低落的氛圍,藉由歡樂的、共同參與的歌舞表演,重拾信心與活力,甚至於參加運動競賽,有共同爭取的目標,在希望中建立自信。
甲仙拔河隊
一向在南橫三星(甲仙、那瑪夏、桃源)扮演重要交通據點的甲仙商圈,風災前旅客往來頻繁,成為周邊城鎮羨慕的熱鬧街市,災後卻異常的冷清,昔日假日車水馬龍的大街景象,驟然消失,商圈及周遭社區瀰漫著沮喪的氛圍,未料災後才成軍的甲仙國小拔河隊,打破了沉寂已久的低潮。
2011年高雄地區的拔河比賽,原本甲仙國小拔河隊只志在參加,卻沒想到贏了冠軍回來,沒有基本的拔河練習場與裝備,只能將操場邊被風災吹斷的樹當成練習機,參加全國比賽所欠缺的交通食宿費用,甲仙國小家長會開始對外募款,最熱烈投入的竟是在外地的學子和出嫁的甲仙女兒,這股從最外圍帶進的力量,漸漸地感染了甲仙當地人。
這引起楊力州導演的關注,拍起紀錄片「拔一條河」,意味著踏上甲仙大橋跨出楠梓仙溪、與心裡那條沮喪的鴻溝奮戰,甲仙國小的小朋友最認真、最投入的態度,排除萬難贏得全國亞軍,楊導演稱讚他們不凡的勇氣與力量。孩子們的表現感動了沮喪的大人,甲仙,開始有了溫度。
巴楠花合唱團
在山上的學校被莫拉克帶來的大雨沖毀,那瑪夏民族國小的小朋友於是寄讀旗山國小兩年,師生們在異鄉不忘大地恩賜的歌聲,在沒有音樂教室的空間唱出希望,他們將原住民代表生命韌性具祈福意義的巴楠花,同時也是漢人的菅芒花,用來做為團名,期盼用祈福的歌聲在這塊土地上灑下巴楠花的種子。
他們用布農族最美的八部合音與大自然的互動,「與月亮的約定」千年神話故事,訴說被射日英雄射傷的太陽因光芒黯淡變成月亮,並與月亮互相約定月圓時祭拜的傳說,更用感謝與感念的心唱出對家鄉的愛,2011年奪得高雄市東區兒童合唱團比賽冠軍,今年代表高雄市參加全國比賽贏得優等,歌唱實力傲人。
校長張新榮希望現在與未來在杉林區民族大愛的孩子,都能持續傳唱愛與希望,傳遞「種子與夢想」。
日光小林大滿舞團
日光小林是由一群小林的年輕世代、外出的遊子所組成,在重建的過程中,他們以無比的耐力與活動力爭取新家園,最終安住於杉林,白天努力為自家創造的品牌而努力,晚上則賣力練習舞蹈。
這個2011年12月成立的大滿舞團,一開始也是基於心靈的復健,帶隊的王民亮希望藉由舞蹈療傷,從失去親人的哀痛中,走出傷心的陰霾,然而最終仍是要走出去,為感謝各界對於小林的付出與祝福,他們在表演中訴說自己的故事,以歌舞呈現早期小林部落生活、還傳達了風雨無情摧毀家園的景象、天上傳來的愛與思念,以及鼓舞重建的勇氣等,並以此撫慰跟他們有同樣遭遇的人。
目前團員將重編大鼓陣、牽戲團、素蘭小姐要出嫁及牛犁陣等傳統舞蹈,亦自編現代舞「感恩之舞」。注入年輕人創作的元素,相信將是另一番新境界。
今年7月起大滿舞團前往台北於達賴喇嘛華誕的法會上表演,感謝他曾給予小林鼓勵,此外還在高雄市客家文物館、高苑科技大學、六龜龍興國小等地表演,為感謝曾經幫過小林的各界人士、團體與機關,展開感恩之旅,同時也向大家宣告,我們(小林)回來了!
三周年只是一個起點,新家園的起點、新生活的起點、新未來的起點,在這個根基下,所有的重建工作都希望能為重建區開啟一扇希望的窗,讓我們陪伴著他們一起迎向有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