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文】
原味的感動! 原住民祭典 邀您深刻參與
原住民的歲時祭儀與慶典向來是部落裡的年度盛事,也是凝聚族人的重要場合,台灣各地的祭典約一百餘個,各族皆有其獨特的祭典,幾乎都與自然環境、傳統生活方式、祖靈信仰、人生階段的禮俗有關。而這些祭典,除了是原民文化的重要傳承,近年亦成為文化觀光的熱門項目,透過親身參與,我們可從中窺見原住民敬天愛物的態度與長年累積下來的日常生活智慧。
高雄市目前原住民人數已超過3萬人,主要居住於那瑪夏區、茂林區和桃源區,仍保有各自族群的傳統祭典,如魯凱族「黑米祭」與「小米祭」、布農族「射耳祭」、卡那卡那富族「河祭」與「米貢祭」、平埔族「小林夜祭」等,在在顯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
歡欣慶豐收-黑米祭/魯凱族
茂林區最深處的魯凱族多納部落獨有的「黑米祭」,在每年11月秋收後舉行,有慶祝豐收之意,是由傳統的祭儀與多納部落特產穀物黑米所衍生出來的文化祭典。黑米更與紫斑蝶、岩雕共稱茂林區的三黑產業。黑米栽種的歷史悠久,數量稀少相當珍貴,再分為黑稻米與黑小米,黑稻米的由來已不可考,現在只流傳著黑小米的故事。傳說中一位多納婦女因農忙而將孩子放在水潭邊,聽著哇哇哭聲辨別孩子的安全,但某日卻沒聽見哭聲,急忙查看時發現孩子真的不見了,夜晚夢中,水神告訴她不忍孩子一直哭泣,便帶走並代為扶養直到長大,但希望部落能種植更多的黑米謝神。
謝恩祭神加上部落營造原鄉產業的活力,慢慢演變為現在的多納黑米祭,這項節日相當於「新年春節」,在外的族人會返鄉團圓。祭典中會感謝神明一年來在農作期間的保佑,農作時的禁忌也會在這天向神明請求解除,並准許他人進入部落,一同享用豐盛的五榖雜糧及農產品;並透過祈福儀式,讓黑米及雜糧等農物生長茂盛,來年平安順利且部落風調雨順。黑米祭典還包括勇士舞、盪鞦韆、搗黑米等一連串傳統活動,如紮成束的黑米,有婚俗中的信物意義,未婚男子在祭儀中會手持一束黑米來傳達情意,將之送給心儀的未婚女子。
尋根找傳統-小米祭/魯凱族
小米是魯凱族的主要農作物,因著祭天拜祖與慶祝豐收,是一年中最盛大、神聖的「小米祭」,或稱小米豐收祭,舉行的日子要經過部落耆老會議與巫師做好夢才能訂下。茂林區的魯凱族茂林部落小米祭通常在7、8月時舉辦,傳統的祭典期間包括請神、烤小米儀式、晚會等,至少要舉行一週以上,但現在幾乎已簡化為一天內舉行。最特別的「烤小米儀式」,是一種對未來的占卜,先以石板舖地並燒熱,再將小米麵糰用香蕉葉包覆後放置石板上悶烤,若烤得恰恰好,象徵來年一切安好;若太乾焦,表示雨水會較少,甚至有乾旱情形發生;若溫潤不熟,則可能會有風雨之災。
茂林部落為了找回族群的文化並營造部落新契機,讓傳統得以傳承與發揚,近年來的小米祭定調為「尋根」,舉辦了茂林部落遺址尋根之旅、成年禮、狩獵文化傳承、傳統競技文化比賽及圍舞等多元項目,展現魯凱熱情豪放的個性。傳統的競技文化比賽則有小米編織、花環、月桃編織、背墊、搗小米、釀酒、砍木材、射箭、背小米等,讓一般民眾也能透過活潑的比賽參與,更加認識魯凱族的祭典內容。
感恩並分享-米貢祭/卡那卡那富族
「米貢祭」是居住在那瑪夏區的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慶祝小米豐收的祭典,於每年小米秋收後10月左右舉辦,如同豐年祭一般,小米豐收表示部落族人生命的延續,祭典中蘊含著對神明與祖靈的感謝,讓族人有豐收無虞的一年。相傳古老時代,族中一名男子接受地神的招待,收到了許多珍貴的作物種子,後來男子回到部落後播種,並在小米收成後向天地祝謝,形成了今日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卡那卡那富族相關的祭儀還有河祭、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拔摘祭、嚇鳥祭等。
依循傳統,米貢祭前要先狩獵與釀酒,再透過占卜決定正式日期。祭典開始時,要在會場中點燃火堆,由男性代表各自的家族,帶著豬肉、魚肉、年糕、酒等四樣必備的祭品,從家屋中魚貫走到「聚會所」門口,以族語說出祭品的名字,並送進「聚會所」給頭目享用;女性則聚集在禁止女子進入的聚會所外,等待男性族人獻完祭品後一起分享小米酒與豬肉。最後頭目會在眾人頭上放上藜實種子,接受的族人要高喊「korusu」,表示「接受這份祝福」。整個儀式結束後,族人會聚集在聚會所周圍,將年糕搓捏後「黏」在柱子上,象徵卡那卡那富族能如柱子般牢固。
獨特的祭典-河祭/卡那卡那富族
「河祭」是卡那卡那富族另一項祭典,那瑪夏的楠梓仙溪及其支流流域河水潔淨充沛,並蘊含豐富的魚、蝦、螃蟹、綠藻等資源,足以讓族人全年享用不盡,為了感謝上蒼創造這條溪流,衍生出這個與眾不同和「河流」有關的祭儀,大約在每年4至5月春之頌活動期間舉辦,連帶吸引了許多民眾一同參與。
現在是由部落長老主持河祭儀式,所需用品包括漁網、搗碎的米、竹筒等,還有些忌諱,包括需要的物品絕對不能被小孩子看到;不能帶豬肉和香蕉到河祭的場所,否則會汙染水源;漁網使用前要在溪流的下游清洗乾淨,否則魚、蝦會游光等。而在溪流岸邊開始河祭儀式後,要往溪流灑下搗碎過的小米,象徵希望魚群能游到漁網中,並不可以用手碰觸到魚,以免犯忌造成魚的死亡。多居住在那瑪夏區達卡努娃(民生里)和瑪雅(民權里)兩處部落的卡那卡那富族,現正與桃源區的沙阿魯娃族,向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提出「正名」申請,希望脫離南鄒族,成為台灣第十五族原住民。
狩獵大盛事-射耳祭/布農族
「射耳祭」又稱打耳祭或鹿耳祭,是農耕與狩獵為主的布農族全年之中最盛大、最重要的祭典,於4或5月春夏播種、除草後的農閒之際和狩獵期的尾聲時舉辦,向祖靈祈求來年不論狩獵或耕作都能豐收,並藉由打耳祭讓部落長老帶領男性族人到祭祀場,進行射擊獵物耳朵的儀式,象徵打獵的技藝與勇敢精神傳承,這也是部落小孩轉為成年人的重要儀式。布農族的射耳祭為一全國性祭典,有來自南投縣信義鄉、仁愛鄉,花蓮縣萬榮鄉、卓溪鄉,台東縣延平鄉、海端鄉,以及高雄那瑪夏區、桃源區等參與盛會,由各部落輪流舉辦,2012全國布農族射耳祭就在桃源區舉辦,那瑪夏區春之頌系列活動也會舉辦小型射耳祭,邀請遊客一同體驗祭典的熱鬧與特色歌舞。
祭典開始的前一週,每個家族的勇士都會上山狩獵,婦女則留在家裡釀造祭典用的酒,傳統以獵獲最多的勇士家門前作為射耳祭的慶祝場所,現在則是各部落輪流舉辦。由祝禱祖靈正式揭開祭典序幕,族內長老祈求每個孩子平安長大,再教導他們持弓射肉,進行「射耳」的儀式,訓練他們未來成為狩獵好手。之所以稱「射耳或鹿耳」,是因為鹿奔跑的速度很快,不易射中其靈敏耳朵,若能射中,代表打獵技術優秀,現在的射耳儀式已由射紙靶代替。
傳承與新生-小林夜祭/平埔族
「夜祭」是平埔族中的傳統重要祭典,平日並不祀奉神像,主要祭祀「太祖」,祭祀場所就稱為「公廨」,這與一般的祭拜文化大大不同,每年農曆9月15日是太祖的生日,傳統上屬於平埔族大武壟系的「小林夜祭」會於這天舉辦,但因現在族人多在外地,會擲筊請示太祖擇日舉辦小林夜祭。八八風災後分居甲仙區五里埔、杉林區日光小林、大愛園區小林(小愛小林)三地的小林人,齊聚五里埔的平埔文化園區合辦夜祭,代表著文化根源的不變,去年新公廨落成後舉辦的小林夜祭別具意義,代表他們真的在新家園落地生根了。
雖然是夜祭,但祭典從清晨就要開始籌備,要準備祭祀三寶-酒、香菸和檳榔,祭祀前要先整修公廨屋頂並鋪上新的茅草,還要重新豎立公廨前的向竹,進行「開向」的儀式。開向後,族人可自由狩獵、婚嫁、歌舞歡樂,直到隔年的農曆3月15日「禁向」後專心農事。下午擲筊決定祭祀的吉時,到晚上在公廨隆重的舉行,祭祀完太祖後接著夜祭中的重頭戲「牽曲」,穿著紫色平埔傳統服的族人,在公廨前廣場牽曲,向太祖稟告說明準備的祭品後,此時不論男女老少,在純淨的夜空下,踩著四步舞法,手環著手圍成圓圈徹夜不眠的齊聲吟唱「塔母洛(大母落)」古調。
高雄南島文化博覽會
除了各原鄉部落會舉辦屬於自己族群的祭典傳承文化外,為讓一般民眾更認識與接觸到原住民文化與支持原鄉產業,市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約在每年的7或8月份舉辦「南島文化博覽會系列活動與原住民聯合豐年祭」,豐年祭每年以一個高雄市原住民族群為主軸,展現其祭典特色,2009年阿美族、2010年排灣族、2011年布農族、2012年則是魯凱族,並透過原民原創樂團與流行歌手熱力奔放的歌舞和展覽等,分享不同族群的豐富文化面貌,還邀請客家、閩南、新住民或外籍人士等共襄演出,形塑高雄多元族群融合特質的盛典。
以尊重的心 親炙文化的美
這些充滿原住民族風情的祭典,是文化傳承,也是文化觀光的新題材,在走入每一場原民祭典時,請帶著尊重族群文化的心,體驗這來自山水的原味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