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進行式】
轉動大高雄 全國第一條輕軌啟動
高雄市從工業城市轉型為以觀光、綠能及創意產業為主軸的城市,關鍵之一就是交通。
近年來高雄市在紅橘兩條捷運的帶動下,城市發展得到極大的動能,影響所及包括土地的開發、觀光產業快速成長、會展經濟的醞釀,都與高雄捷運搭乘人次不斷向上攀升產生極密切的連動。
2013年一開始,更傳來好消息:全國第一條輕軌捷運順利完成廠商的甄選,由統包商CAF(西班牙鐵路建設和協助股份有限公司)及長鴻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承攬,並於1月底完成統包工程、專案管理、監造的聯合簽約,預計在2015年完工通車,而捷運十字路網與環狀輕軌,不但是高雄市大眾捷運系統建構重要的一環,也同時牽動下一波的城市發展。
發展低碳大眾運輸是城市進步的象徵,總投資經費高達165.37億元的環狀輕軌建設,在第一階段8.7公里、14座車站的水岸輕軌在2015年通車後,結合「亞洲新灣區」計畫的四大國際級建設,可望為高雄創造8千個就業機會、每年404萬觀光旅次、134.8億元觀光產值,帶來約193億元經濟產值及560億元外部經濟效益的龐大利基。
舊鐵道再生 活化都市空間
輕軌是一種「鐵軌支承式」的都市公共運輸系統,能在較小之轉彎半徑、坡度及街道上行駛,系統簡單、載重輕、低成本、短工期、高效益而且具有升級的彈性。輕軌從1900年開始到1930年大為盛行,但1950年後汽車大量生產而趨於沒落,但隨著重運量捷運建設經費龐大,石油等能源價格昂貴,輕軌捷運再度受到許多城市的青睞,法國把輕軌捷運當作是都市更新的手段,英國和澳洲則是結合舊鐵道更新,促進都市的活化。高雄市政府捷運局指出,高雄輕軌捷運則兼具這兩項功能。
高雄這條水岸輕軌,主要是沿用原來台鐵臨港線的路權,起自臨港線前鎮調度站到凱旋三路,轉入成功二路北行到新光路,再沿著海邊路佈設到新田路、英雄路,經光榮碼頭跨越愛河至真愛碼頭,進入駁二特區,銜接捷運西子灣站。這種作法除了具工程上的優點外,台鐵東西臨港線運輸功能與價值再次提升,也保留了台鐵光榮的歷史及鐵道文化價值。
高雄臨港線是條沿著高雄港埠的鐵路貨運支線,2006年起,臨港線路段陸續停駛,部分路段打造成全國知名的海岸自行車道。但是民眾不須擔心,未來的輕軌路權和自行車道、人行步道一併納入設計,並不會形成排擠的現象。捷運局指出,高雄輕軌使用了台鐵鐵道的路廊好處多多,除了不會佔用到既有的汽車路面,原本行人車輛甚少的凱旋到成功路段也會因為輕軌的建置面目一新,拆除現有灰白的圍牆後,城市空間更加通透,市況也會因為輕軌穿梭其間而活絡。
此外,既有的鐵路路廊由來已久,地基路面夯實,還可以排除地下管線的問題,擁有很好的施工條件,因此市府對於工程進度的發展,抱著很高的期待。
全世界第一條 全面無架空線輕軌 留住景觀藍天
高雄市環狀輕軌捷運計畫的提出,最早是在2005年,原本規劃路線長19.6公里,是一條行經愛河東側的景觀輕軌,但因為高雄捷運上路不久,運量尚未提升上來,廠商對於投資輕軌仍抱持觀望的態度。陳菊市長基於重大建設不能等候空轉,2011年拍板決定由政府自建。市府都市發展局也同時根據都市發展的需要,變更原有的路線,結合亞洲新灣區多項重大建設完工後的旅客服務需求,路線從河岸改走海岸,行經高雄舊港埠區,總長度也延伸到22.1公里,總投資金額達165.37億元。在市府極力爭取之下,中央同意將補助經費從44.09億元提升至63.63億元,另由市府自籌約101億元興建。
雖然高雄輕軌捷運從規劃到動工走了八年,但是因著時空的變化和需要調整,讓輕軌更符合高雄市現階段的發展需求,特別是近年來輕軌運輸技術發展快速,最新超級電容技術的運用,使得高雄輕軌捷運有機會成為全世界第一條全線採用無架空線系統的輕軌,21世紀鐵道運輸的新指標。
輕軌之供電系統型式,一般係以架空線方式供電,這常見於歐洲輕軌系統,但這種系統需要在路線上空佈設電車線及路線旁設立支撐柱,佈設方式對都市景觀比較有顯著的影響,安全上也有疑慮。
然而技術的日新月異,無架空線輕軌已是未來的趨勢,而高雄輕軌所採用的全程無架空線,行車電力採超級電池電容系統,列車到站20秒內完成充電,該系統是國際新趨勢,目前卡達、杜拜及北京西郊也正動工興建中。
不過目前營運中的輕軌,大多還是部分無架空線,法國波爾多輕軌系統是第一個採用無架空線的現代輕軌系統,在其路網中有一部分是無架空線供電,主要原因是波爾多城市為了保護歷史古蹟,不希望使用架空線供電系統破壞古蹟景觀。現在歐洲有些城市,也是為了景觀、現實的環境、或安全、民意的要求,多選擇在路網的某一路段採無架空線系統,如德國海德堡、西班牙塞維利亞和薩拉戈薩等城市。
根據得標西班牙團隊的說明書,高雄輕軌列車是四節車廂的模組型態,第一階段需購買九列車組,車身逾30公尺,行車密度尖峰為7分30秒,離峰為20至30分鐘,滿載250人至300人間。根據合約,高雄環狀輕軌需在2014年底完成第一列列車上線測試,2015年6月通車營運,將是台灣第一條輕軌捷運建設。
綠意延伸 空間無障礙 100%低底盤 85%綠覆率
高雄環狀輕軌另一大特色就是100%低底盤的設計。
舊式軌道車輛是高地板,月台高度約100公分,乘客必踩階梯上月台進入車廂,因此搭乘捷運、台鐵或高鐵時,須上下樓梯或搭乘電梯或電扶梯到達月台,如此乘客才能平順進入車廂,同樣搭乘公車也需踩階梯上車。這些設計對某些人而言,如推嬰兒車、行動不便的乘客,都相當不利。隨著設計的創新,輕軌車輛地板的結構從以往的高地板,經70%低地板,再發展到今日的100%低地板,已是世界趨勢。
高雄輕軌捷運100%低底盤設計,將對推嬰兒車、行動不便等乘客,免去爬上高架車站或步入地下車站所衍生上樓、下樓的不便,可成功打造交通運輸的無障礙空間,讓搭乘輕軌運輸的民眾更感便利。
高雄環狀輕軌路線主要沿台鐵西臨港線採平面方式建造,軌道是屬於嵌入型態,和路面不會形成高低差,除了十字路口及軌道線本身之外,都會舖上透水的綠草地,90%以上的綠覆率,較之現有汽車行駛路面,更具環保、節能、減碳的效益,候車站也準備配合裝置太陽能系統。
因為車廂配備大片的窗戶,車廂內明亮透光,空調系統提供舒適溫度;車輛外型設計十分美觀,配合現代化車廂內部設計,提供充分的視覺享受;行駛於軌道上,不同於公車,不會受一般道路坑坑洞洞的影響;車體結構設計依國際標準,具防撞設計,設置警告設備降低風險,是相當安全的交通工具。
有市民認為輕軌和台鐵一樣,經過平交道也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這是錯誤的觀念,藉由路口號誌電腦化設計,有優先號誌,通過路口的時間很短,並不會形成交通阻塞,也可縮短旅程時間。
無縫轉乘 建構高雄交通四象限
高雄市2012年公共運輸年運量首度突破1億人次,達到10,130萬人次,是2007年的3倍,也比2011年的9,074萬人次成長百分之12,高雄市的公共運輸將從「求有」邁入「求好」階段,隨著高雄環狀輕軌的啟動,高雄大眾運輸系統的建構也將進入新的紀元。未來高雄環狀輕軌將環繞高雄市部分重要區域,和高雄紅、橘線結合,將高雄市區劃分成四個服務象限,配合公車路線的調整,高雄市的交通將更加便捷。
根據美國及法國捷運工程學者的相關研究,捷運路網的發展模式可分為五種型態,分別為輻射形、橫切形、切線形、沿邊式、環狀形型態,和高雄市的路網型態有關的則是輻射形和環狀形,一般說來,環狀線很少單獨構成路網,均配合輻射線等共同組成。
2008年高雄捷運紅、橘線十字路網通車營運之後,高雄市大眾運輸路網,以捷運為主幹,公車為枝,將乘客從高雄市各個角落帶到捷運站,形成輻射形路網。輕軌通車之後,輕軌環繞的區域被劃分成四個象限(I, II, III, IV),這種交通路網的形式,則是以輕軌和捷運為主幹,公車在這四象限內純為接駁,成為循環公車,班距可以只有3分鐘,路線可以只有幾公里,起點和端點都是在捷運站和輕軌候車站,不必繞彎迂迴,大幅縮短候車時間。
整合高雄市公車、捷運和輕軌功能,高雄大眾運輸的服務品質將大大提升,而輕軌和台鐵的鼓山站、美術館站、大順路站也會形成三個轉運站,在市區內鐵路地下化之後會增加三塊厝站和民族站,透過這些轉乘機制,民眾可經由輕軌轉台鐵往北往南至其他附近縣市,將擴大市民生活圈,而其他附近縣市民眾也可以搭乘台鐵經由這些轉運站,轉搭捷運及輕軌和公車進入高雄市。
水岸輕軌當火車頭 點燃亞洲新灣區投資動能
高雄環狀輕軌捷運建設將是台灣第一條輕軌,由政府自辦,全線長22.1公里,候車站共36處,和台鐵與高雄捷運紅、橘線皆有轉運站,配合台鐵地下化工程,分二階段施工。第一階段水岸輕軌,沿途有14個車站、一個機廠、二座橋樑,配合港區發展,串連起水岸區段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高雄港旅運中心、高雄世界貿易展覽會議中心、高雄軟體科技園區、多功能經貿園區、駁二藝術特區等重要發展區域,也是市府全力發展之亞洲新灣區。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副教授鄭永祥,對高雄環狀輕軌未來營運之挑戰指出,輕軌所能扮演之都市移動地標的角色,也必須與所通過之觀光及購物景點緊密結合,而達到加乘之效果,如發行共同的折扣套票以及聯合促銷活動,以吸引潛在之旅客需求,更期許輕軌系統不僅只是一都市運輸的交通工具,還可扮演「城市遊園車」的角色,跟民眾生活、都市的發展結合,能搭輕軌舒適優閒地欣賞高雄城市之美,同時對高雄的都市成長與休閒觀光,帶來正面且不可小覷的永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