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創世代】
勾勒城市美麗天際線
城市建築影響城市的景觀,也影響在這個城市中生活的人。近幾年高雄市先後完成鼓山跨越一號船渠景觀橋、翠華路自行車道專用橋、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中都濕地公園、紅毛港文化園區、小林村紀念公園、右昌森林公園等公共地景建築,其獨特美學風格,為城市勾勒出美麗的天際線,具創意的造型,豐富了市民的想像力。然而,這些新建築不僅是代表城市外在的更新,其深具人文環境思考的意涵,才是城市轉變與躍進的核心價值,從而讓居住所在成為一個以人為本、綠色永續的幸福城市。
去年3月啟用的鳳山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其半戶外式的建築空間和特殊的薄膜天棚造型令人驚豔,頻頻登上國際建築雜誌和建築專業網站,吸引廣告及流行音樂MV製作前來拍攝,成為高雄公共建築的新亮點。而左營區的翠華路自行車橋,打造出一個可觀景、可休憩的生活場域,翻新一般人對橋的既有概念。
本期特別分別邀訪設計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和翠華路自行車橋的建築師陳玉霖、王煦中,藉由兩位高雄新生代建築人的設計理念分享,讓我們更了解這些新建築在高雄市轉型過程中所代表的意義。
回應市民使用空間的方式-陳玉霖
與周邊環境無縫接合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會讓人不經意即進入其建築場域,走在穿透其間的通道,可以感覺風的流動、看見光影的錯落、聽見路上的車馬聲,讓人不禁驚訝這是文化中心嗎?還是城市中的某個街角?
「公共建築的意義就是它屬於所有人、屬於城市,所有公共建築應該跟城市沒有界線、沒有圍牆,完全開放。」陳玉霖為城市公共建築下了簡潔的定義。
陳玉霖說,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是台灣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地方文化中心,以前去文化中心買票、看表演、看展覽有強烈的目的性,他設計大東時的初衷,是希望24小時整個空間都是人,不僅是來看表演,不小心走進來或被建築吸引過來,都可以。
但如何拋棄過去文化中心為藝術殿堂的神聖性與疏離性,創造一個沒有目的性,大家又會來的地方?於是,陳玉霖將一棟建築拆解成演藝廳、展覽館、圖書館幾個區塊,將中間的通道還給市民。
因為整體建築不設圍阻體,與周邊小學、巷子、橋梁等緊密結合,小學生可以經由通道到校上下學,附近居民也可以從這裡上班或回家,通道成為市民自由穿梭的生活場域。
「城市的公共建築,必須回應市民使用空間的態度與方式!」受哈佛大學老師也是西班牙建築名師莫內歐(RAFAEL MONEO)的影響,陳玉霖特別關注公共建築與城市、社區、居民之間的連結關係。陳玉霖觀察,台灣人習慣在城市的公共空間裡活動,早晨、傍晚出來運動、散步,尤其喜歡晚上散步。
為因應市民生活習慣及高雄炎熱、多雨的氣候,陳玉霖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上空搭起薄膜天幕,薄膜可以透光又可隔熱、通風,讓整個空間充滿陽光同時感覺涼快。
至於令人驚豔的天幕造型,有人說像熱汽球、有人說像漏斗,陳玉霖則笑說他女兒說像旋轉木馬。當初的構想是把帳篷倒過來做出特殊造型,陳玉霖認為它像什麼都可以,都市需要一些想像力與故事性,像巴黎鐵塔原是1889年世界博覽會所立的臨時紀念塔,本來用20年就要拆掉.,後來卻成為城市象徵與文學創作靈感來源,他希望大東能帶給城市一些想像力。
另一個陳玉霖參與規劃設計的紅毛港文化園區,在空無一物的地上,他也重新創造了一個歷史的想像空間。
走進紅毛港文化園區,數棟沒有屋頂的新建築聚落,交錯著拆遷時保存下來的立面和山牆,新或舊?現在或過去?呈現荒繆的時空感。陳玉霖期望透過這個大型的裝置藝術,觸動民眾的好奇心,進而去了解紅毛港拆除、抗爭與不捨的歷史過程。這樣城市空間因此有了故事,不僅只是文史資料。
陳玉霖1973年生於台南,2006年回台在成功大學建築系任教,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是他返台後所接的第一個建築設計案,經過一年的通勤後愛上高雄,決定定居高雄當高雄人。
陳玉霖認為高雄很有潛力,有河、港口、大海,具有跟世界接軌的氣勢與條件,對高雄的建築他充滿期待。他說,每個城市都有它的風土條件與使用建築的方式,比如薄膜適合炎熱多雨的氣候,可能成為高雄建築的特色,只要誠懇的去回應這些土地人文的元素,自然會長出和別人不同的樣子,高雄建築的自明性就會出現。
陳玉霖(1973)
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
近年在高雄重要作品
2012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共同設計:張瑪龍建築師)
• 獲獎紀錄:2012聯合國國際宜居城市大獎-銀獎、2012台灣建築佳作獎、2012建築園冶獎、2009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畫設計類卓越獎
2011 高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共同設計:張瑪龍建築師)
打造城市裡的大家具-王煦中
不論日夜、當行經鼓山區第一船渠人行橋、左營區翠華路自行車橋或是興建中的前鎮區凱旋路自行車橋時,很難不被它們優美的曲線、豐富的空間層次所吸引而多看幾眼,原來橋也可以像個雕塑品,為冷硬的現代都會營造出浪漫的城市風景。
參與設計的王煦中建築師,分別為它們取了「哈瑪星之貝」、「蓮潭之雲」、「蔓」三個很詩意的名字,他說,「橋梁也應該有豐富的表情,不只是機能性的基礎建設而已。」
專注於公共橋梁設計的王煦中,1978年生,還像個年輕大男孩,對公共建築的可能性,滿懷探索、實驗與遊戲的熱情。他希望城市的公共建築「就像一座城市裡的大家具,像客廳的茶几、沙發,提供不同風貌的空間,讓許多活動可以發生。」
王煦中說,一個公共建築必須考慮到人和自然兩種因素,以翠華路自行車橋為例,橋面上設置有遮陽棚、座椅、景觀平台,橋下有公園、草坡等可供停留的地方,民眾可用很多不同的方式跟橋做互動,像是休息、乘涼、野餐或是在橋上眺望蓮池潭、洲仔濕地等。此外,王煦中也將自然生態涵括進去,杈枒如樹的橋墩對應一旁的原生植物園,挖空的橋面讓藤蔓植物可以延結構往上長,營造出植物生長的友善空間。
成長於動漫世代,王煦中從小就喜歡繪畫,一度還想唸美術系,由於對藝術與動漫影像的興趣,讓王煦中的設計思維更顯自由伸展,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幾座位於重要交通路段的橋梁,王煦中依周邊環境的不同,營造出不一樣的地景特色,鼓山人行橋可以像一尾魚輕盈地橫跨在第一船渠上;翠華路自行車橋上的遮陽棚像一朵飄在蓮池潭畔的筋斗雲;在凱旋橋上,王煦中要創造一座空中秘密花園,靈感則來自電影「阿凡達」裡的生命之樹。
在高雄土生土長的王煦中說,美學與人文是建築不能排除的元素,身為建築師他常在工程師與藝術家兩種角色間交替轉換,希望他的作品除了是個大家具,還是個大玩具,能帶給這個城市有趣的經驗和驚喜。
同時兼做室內設計的王煦中,對小空間的營造特別感興趣,他說兩者具有共通性,室內設計重視材料與材質的細節,從中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幫助他在公共地景的設計上更細緻、更有層次,不過做公共建築可以碰觸大一點的議題,獲得的回饋也更大。
王煦中之前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習經驗,讓他對人文、對自然的關懷有更深層的堅持。也非常幸運地,可以將這個價值呈現在公共建築作品中,連國外的同學看了都非常羨慕,為什麼他可以這樣做。王煦中表示,這跟高雄市政府的決心有關,高雄最近幾年對公共建築的用心與用意已經具有國際水準,一座接一座美麗的站體,串連成線的自行車道,在國外都少見,這正是因為這個城市背後有一個終極的理想─打造一個綠色永續的城市。
王煦中(1978)
G-shop Design 居夏設計工作室負責人
樹德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兼任講師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兼任講師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
近年在高雄重要作品
2013 蔓─高雄市前鎮區凱旋路自行車橋
(共同設計:張瑪龍建築師事務所+築遠工程)
• 獲獎紀錄:2012中華建築金石獎、2012國家卓越建設獎
2010 蓮潭之雲─高雄市左營區翠華路自行車橋
(共同設計:張瑪龍建築師事務所+築遠工程)
• 獲獎紀錄:2011聯合國國際宜居社區城市競賽金牌獎
2011中華建築金石獎、2011建築園冶獎、2010國家卓越建設獎
2009 哈瑪星之貝─高雄市鼓山區第一船渠人行橋
(共同設計:張瑪龍建築師事務所+築遠工程)
• 獲獎紀錄:2010國家卓越建設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