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進行式】
高雄,綠能生態未來城-環境篇
將潔淨的水還給萬物,把鮮活的綠意還給大地,讓生態與市民在水與綠的空間裡幸福生活,是高雄市建構永續城市環境的基本理念。
走過工業化的歷程,高雄深刻感受環境污染與永續發展所代表的不同價值,因此格外珍惜大自然留給我們的資產。
以「藍天、淨水、綠地、低碳、宜居的永續環境」作為城市發展的願景,高雄一步一腳印地從生態環境復育、綠地公園闢建、太陽能光電運用、綠能產業的推動等面向,展現了打造低碳永續都市的決心。
水綠空間宜居城市 -訪景觀設計師郭中端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身世和發展歷程,每一個空間也都蘊藏了無數的過去與未來性。一條不起眼的巷弄、一片荒湮漫草的曠地、一座充滿故事的郊山,往往能夠牽動我們對空間的記憶和想像。就像是高雄市近十年來,透過城市水文的治理─河川污水整治到濕地生態廊道的建構;從新闢公園綠地,到面對歷史的宿命,一如旗山鼓山公園整建改造中,還原自然與人文兼容並蓄的空間紋理。
3月的南台灣洋溢著暖意,整個旗山市街上都還留著新春的喜氣。剛整建好的鼓山公園裡,散步、運動的民眾,沿著階梯、沿著水圳及綠意盎然的小徑,邁開閒適的歩伐,這當中有一個人看來特別匆忙,腳步忐快,有時蹲下來琢磨駁坎的高度,有時指著一片空地說,這裡還欠著三棵樹。她是負責設計建造中都濕地與改建旗山鼓山公園的景觀設計師郭中端,一邊接受採訪,介紹鼓山公園改建重點的同時,仍不斷地關照、要求細節的修改,展現她執著細膩的態度。
新觀念 創新歷史空間
對郭中端而言,旗山鼓山公園並不是她在高雄的第一個作品,不久前才建造完工的中都濕地公園,就已經為高雄市贏得世界不動產聯合會舉辦的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類首獎的殊榮,也成為高市重建濕地廊道的標竿。
「旗山鼓山公園面對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挑戰,中都濕地好比是一件新裁製的衣服,從無到有的形塑過程,但旗山鼓山公園本身就有相當豐富的人文脈絡和歷史,裡頭有樹林、孔廟、陡升的台階、公共藝術品和不同年代的紀念碑,這麼多的元素,代表不同年代的內涵,空間重理的過程必須先面對歷史的複雜性和矛盾,才能擦亮這座百年公園的價值。」郭中端一語道破鼓山公園整建過程的挑戰。
在接手鼓山公園整建後,設計團隊和地方上的耆老展開對談,從中了解鼓山公園起建的背景與百年來政治更迭而不斷堆疊上去的意象,終致使改建前的公園形成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混亂,特別是孔廟後方的園林,因為長期缺乏維護成為治安上的死角。
「當年孔子講學很多時候是在戶外進行,孔廟後方的至聖林,我們就是企圖運用石林的意象,呈現孔子與弟子在山林間互動的情境,除了重新梳理、移植原有的植物外,還就地取材,把公園裡原有各色卵石重新鋪排,順著地形的高低起伏,形成上善若水的曲流形象,更有利於雨季的排水。」
郭中端認為孔廟在公園的制高點,不能只是個象徵性的符號存在,更希望透過景觀的塑造,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社會教育的場域。
從鼓山公園向下俯瞰,寬闊的階梯,灰、黑兩個色調相互交錯,其間點綴著若干藝術雕像,彷彿正殷勤地邀請人們更上一層樓,可以看得更高更遠;過去這些作品被放在孔廟前的瞭望台上,鮮少有人多看一眼,現在換個位置,卻和這個空間產生新的微妙互動。
像這樣的調整,在鼓山公園的重建過程卻是非常重要的實踐。「舊的東西只要擺對了地方,也可以賦予新的意涵,包括代表昔日旗山八景的石墩、不同年代的石碑、神社遺留下來的燈柱,甚至滿山遍野的卵石,都可以重新被定位。」郭中端把珍愛資源和對於文化歷史的尊重,融入鼓山公園的整建之中。
尊重生命 珍愛資源
對於土地與城市發展歷程的深情對待,也同樣在中都濕地公園的闢建過程中展現。「高雄的河口濕地曾是台灣紅樹林分佈最廣的地區,提供各類生物良好的棲息環境,卻在後來的都市發展中消失,為了恢復愛河沿岸生態環境,設計團隊打破防堵河水的水泥堤岸,讓中都濕地公園內的河道與愛河互通,並復育紅樹林,以接近自然工法增加水岸地形多樣性,供鳥類、昆蟲棲息。」郭中端說,我們珍惜保留區域內的每一棵樹,就算不是珍稀樹種。
中都濕地闢建過程,正值八八風災重建期,郭中端在設計上也考量滯洪的功能,機電設施都設置在遊客中心的二樓,計算過太陽能板的發電裝置足夠遊客中心的使用需求,也盡可能善用自然界原有的資源,例如河道挖出的土方,現地堆成小丘;其他地方不要的樹木,就移植在這裡讓生命延續;園區內作為景觀配置的漂流木涼亭和砌石,素材來自災區,也找來原住民朋友參與造景,除了增添許多自然的風味,更重要的是體現人對於天地的尊重、愛護與謙卑。
從參與2009年高雄世運主場館周邊景觀生態園區的營造和高雄市結緣,郭中端肯定高雄市政府對於空間改造獨到的看法,在她的觀察中,高雄市從早期城市光廊引起的注目,到洲仔濕地得獎的表現,在國內各地濕地的營造起了帶動的作用,而愛河整治到中都濕地,很長的時間裡,高雄市貫徹永續生態的理念,其實令人相當的激賞,特別是在鼓山公園整建過程中,對於環境復育與減量的理念,可說是真真實實的做到了!
建構濕地生態廊道十年有成
2012年中都濕地公園正式啟用,同時位於高雄市海岸線南北兩端的茄萣濕地公園和林園海洋濕地公園也緊接著動工。從洲仔濕地於2003年先後獲福特環保首獎、台灣優良公園綠地首獎以來,濕地廊道的建構成了高雄市重要的環境政策之一,迄今高雄市從北到南已擁有更多元的濕地型態,包括永安濕地、援中港濕地、半屏湖濕地、檨仔林埤濕地、洲仔濕地、美術館濕地、本和里滯洪池、愛河濕地、鹽水港濕地等19處不同類型的濕地公園,總面積達900多公頃,散佈在高市各區域,為候鳥、動物、昆蟲的遷徒、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棲地,尊重生命、珍愛自然,使得原本工業化、水泥叢林的高雄市,逐漸蛻變為世界級的宜居城市。
永安濕地
永安濕地位於高雄市永安區西北濱海,為永安、茄萣、路竹三區交界南側,永安鹽田自從1985年停曬後,這一原屬低漥感潮帶的鹽田地反而孕育出豐富的紅樹林與水鳥生態。根據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在永安濕地20多年的鳥類調查,記錄了超過110種的野鳥種類,其中包含多種珍稀保育類之野鳥,內政部營建署於1997年實施國家重要濕地計畫時,指定永安濕地為地方級國家重要濕地。
縣市合併後,高雄市政府積極規劃永安濕地公園,包含具有生態教育功能、市民參與經營管理的「永安濕地生態教育中心」,同時將前往永安濕地的永達路、鹽保路側規劃設置生態藝術走廊、賞鳥設施等,台電公司整修完竣的市定古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更是永安濕地內一大特色景點。
林園海洋濕地公園
林園是石化重鎮,為了促進環境正義,市府持續在林園推動多個綠地公園與道路闢建等建設,而打造林園海洋濕地公園更具指標性。2012年市府編列了1億700萬元在港嘴溪出海口,林園區唯一的潟湖區,進行濕地公園的開闢,園區規劃將採「輕量」、「減量」設計,進行整體復育工作,預計今年中完成整體規劃設計、明年完工。園區內擁有150年前即形成的紅樹林區,其中以海茄苳數量最多,樹齡最老達50多年,全區仍保有原始面貌,生態非常豐富。
推陳出新 打造公園綠地
公園綠地是城市之肺,根據統計,全台都會區中,高雄綠地面積居全台之冠,全市19處濕地與公園面積加起來高達1,125公頃,市民平均每人享有綠地面積7.2平方公尺,是優質生活的指標。尤其縣市合併後,市府積極整合城鄉差距,致力於公園綠地的開闢和老舊公園的更新,包括鹽埕綠廊、五甲公園、岡山中山公園的闢建,旗山鼓山公園、大東公園、新強公園、小港區五甲特定區公3、橋頭區甲圍公園、鳳山運動公園、鳳山中山公園、茄萣濱海遊憩區的改造等,總投入經費已超過10億元,雖然闢建過程必須面對用地的取得、設施更新、空間的重新配置、歷史的情感等問題,但是透過公園開闢與整建,營造美好生活環境,卻也是啟動新、舊社區永續發展的契機。
鹽埕綠廊展歡顏
鹽埕綠廊由公園路口向西延伸至建國路,是長約1200公尺、寬有40公尺的帶狀廊道,早在1956年就已公告為城市綠帶,並於1988年完成土地徵收。但因為這裡聚集了高雄早期拆船及五金產業,儘管物換星移,拆船五金榮景不再,但拆遷不易,老舊建物和堆置的各式機具,箝制了都市景觀與發展。市府從2009年開始分期施作,直到2012年終於完成鹽埕綠廊的闢建。市府近期也同時辦理附近公園陸橋、大公陸橋的拆除。
公園陸橋的拆除,不但恢復公園二路及鼓山一路之平面車道,讓交通更順暢,同時也保留鋼構橋體,規劃成景觀平台,讓民眾可以在此觀賞到高雄港站後方大片的扇形鐵道調度站,遠眺鐵道文化園區及駁二藝術特區,成為充滿歷史文化的景點。
而同樣跨越鐵道的大公陸橋,在台鐵西臨港線2008年停駛後,也完成了歷史任務,市府拆除陸橋並將道路復舊,鹽埕與鼓山的交通路網在被切割80年後再度縫合,使得鹽埕區的整體景觀大幅提升,變得更亮眼。
散步在綠廊道上的林小姐說,「變得好美!以前這裡根本無法通行,現在卻處處賞心悅目。」
鹽埕綠廊完成闢建,代表著鹽埕透過空間改造商機重現的契機,從真愛碼頭沿著綠廊可通往駁二藝術特區、漁人碼頭、哈瑪星及高雄港區等觀光景點,整體綠覆率面積超過7成,逾12,000株鳳凰木等花樹,呼應壽山上的鳳凰樹林,成為連接壽山與愛河的生態廊道。
公園廊道的設計也融入在地的空間記憶,「竹、鹽、船、海」四個主題各自形成歷史步道及廣場,其中臨近鹽埕教會旁的馬雅各廣場,主要紀念馬雅各醫師來台行醫的故事,更具意義。
鳳山五甲公園
鳳山區為高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為提昇鳳山整體環境品質,市府在2012年就選定鮮少公園綠地的五甲社區,增闢面積將近5公頃的五甲公園,並且以此為起點在鳳山推動一連串的公園闢建、美化,包括衛武營都會公園、大東公園、頂庄養生公園、公28公園(水映公園)、八仙公園、鳳翔及國泰公園等,還有鳳山溪整治工程,為鳳山帶來美麗新氣象。
五甲公園位於鳳山福誠高中後方的三誠路旁,橫跨鳳山區及前鎮區,區內保留當地原兵工場時期完整的榕樹林、櫸木林等老樹,將其整頓為榕蔭林道及記憶廣場,同時在園區內設置生態滯洪池、兒童遊戲區、花園廣場等,大面積草坪提供運動、奔跑、野餐、聚會活動空間,現已開放民眾使用,成為居民最好的休閒遊憩場所。
公園旁已啟用的五甲多功能民眾活動中心,更提供自治幼兒園、老人日間照顧、長青文康活動及身心障礙者日間照顧等服務,與公園設施相得益彰,成為一座完整的樂活場域。
綠色運具穿梭自行車路網
在打造低碳城市的架構之下,高雄市以綠建築及太陽能光電應用、發展大眾捷運、推動公共腳踏車系統、建構城市生態廊道等,勾勒出低碳城市的藍圖,並全力發展綠色運具,結合捷運、公共車船、自行車道和腳踏車租賃的運輸規劃,做為通勤代步工具,還榮獲美國CNN媒體評選為亞洲五大適合騎乘單車城市的第3名。
市府建置的大高雄自行車道整體路網,截至今年3月包括新完工的愛河藍色水脈、茄萣漁村風情、大寮水圳及小港沿海路綠蔭等具地方特色的自行車道路線在內,已達到550公里。而催化高雄市自行車風潮的,還有遍佈在高雄捷運沿線公園社區的78座公共腳踏車租賃點,至今年2月使用人次高達155,077人次,市府預計今年4月再完成包含10站原址擴充、共計41座租賃站。
高雄市公共腳踏車租賃系統之所以能夠成功,在於一開始就設定為「最後一里路程的代步工具」,加上前一小時免費使用的政策,在油電雙漲之際,確實得到通勤族的青睞,也落實了大高雄低碳生活,追求永續發展的願景。
另外,高雄市277萬人口,就擁有220萬輛機車,還包括58萬輛的二行程機車,這些移動污染源如果能轉換為綠色運具,就能向低碳城市更邁進一大步!所以高雄市是鼓勵民眾改換成電動機車等綠色運具加碼最多的城市,民眾汰換二行程機車,購置電動機車,市政府最高提供2萬5千元的補助。據統計,目前高雄市汰舊二行程機車數量超過19,000輛,電動機車設籍數超過6,000輛,歷年環保署補助新購電動自行車高達7,392輛,三項成績居全國之冠。而且環保局還獨創全國,推出網路申請機制、代墊與到府收車、0800免費諮詢專線等措施,讓汰舊程序簡化且方便透明,加上環保局提供了全市近200站以上的充電設施,電動機車騎乘的便利性已大幅提升,未來高雄市也將持續建置公共充電環境,提供市民更便利的低污染車輛使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