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體驗】
護土佑民 內門觀音佛祖遶境
2013年歲次癸巳,高雄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遶境,從農曆2月14日至17日一連四天,觀音佛祖在文武陣頭護送下繞行巡視各庄頭,數千香客一路隨行,繞境行列或走平坦大道,或爬崎嶇山路,宛如巨龍盤行於內門惡地。沿途鑼鼓喧騰、炮聲震天,文陣絲竹起落、武陣呼喝有力,各庄頭擺案接駕,居民焚香參拜,觀音佛祖所經之處萬民沸騰。
佛祖遊庄 傳承百年
奉祀觀音佛祖為主神的內門紫竹寺,自古以來即為內門及鄰近地區的信仰中心,亦為居民的精神堡壘,同時也是臺灣觀音信仰的中心寺廟之一。每逢觀音佛祖誕辰日、得道日、出家日,各地前來進香的信眾絡繹不絕,其中以農曆2月19日觀音佛祖誕辰最為盛大熱鬧。遶境活動均擇期於觀音佛祖聖誕前幾日舉行,一來恭迎觀音佛祖巡遊境內各聚落,以求合境平安,二來告知信眾,共同來參與盛會。
內門觀音佛祖遶境也稱「遊庄」,起於何時已不可考,據傳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習俗上是連續三年舉辦,歇息三年後再度舉辦三年。同樣奉祀觀音佛祖的內門南海紫竹寺於1976年建寺後,也開始舉行遶境,經兩寺協調,輪流各辦三年,現在內門每年均有舉行觀音佛祖遶境活動。不過這也非定律,一切還是需擲筊請示觀音佛祖,內門紫竹寺總幹事黃碧恭說,有一次因擲無聖筊,內門紫竹寺因而連續停辦了四年。
內門紫竹寺自去年起接辦連續三年的遶境,已傳承百年的遶境活動,雖然行禮如儀,但仍有諸多雜事要張羅,黃碧恭說,從規劃路線、準備「敬桌」到陣頭操練,遶境前三個月,整個內門都已動起來。
四天的遶境路線,因內門多山區且幅員遼闊,以走大路為主,再輔以幾條山間支線,因受前旗山鎮長林義迪所邀,去年起遶境範圍擴大到旗山區境內。遶境路線的順序依每年大利方向而定,今年南北向大利,所以第一天走南方,第二天走北方,除了第四天路程較短,前三天每天大約走30多公里路。
每天遶境沿途設置有十個左右的敬桌,供住戶集中陳列供品,集體參拜觀音佛祖,兼向十方神、鬼普施。各庄頭的敬桌由當地「丁頭」負責籌設,丁頭是各庄頭的發願志工擔任,若有多人搶當則以擲筊決定。
內門觀音佛祖遶境最大特色是來自各庄頭的「庄頭陣」,內門地區的民俗藝陣表演純係因酬謝觀音佛祖所需,陣頭全部由在地居民組成,這是內門地區兩三百年來的傳統,因而保存了台灣珍貴的藝陣文化,尤以宋江陣最為著名。
練武鬥陣 酬神護駕
內門庄頭陣的成員屬業餘性質,只要是庄頭裏的人都可參加,平時各有職業,在遶境前兩三個月,約農曆11、12月才擇吉日開館集訓,通常利用週六、日或晚上操演。集訓一段時間後,各個文、武陣頭會前往同類型之友陣拜訪,稱為「探館」,彼此交流聯誼切磋技藝。
永富里里長蒙勝南今年甫接下大埔宋江陣的館長,他強調,大家都是自動自發來練習,沒有領薪水,全都為了感謝「佛祖媽」庇祐內門這塊土地和居民,目前永富里就有兩個陣頭,另一個是跳鼓陣。
在集訓期間,擔任館長和師父的最是辛苦,館長要採買各式用品或製作行頭,師父則要教會成員各種陣式變化、各類兵器使用方式及對打招式,而且精、氣、神都要到位,大家都有體認,在遶境活動中輸人不輸陣。
蒙勝南驕傲的表示,大埔宋江陣的武陣是一輩一輩傳承下來,從沒請過外來的師父,保持最傳統的武陣,而且隊伍走出去最整齊、最有紀律。
陣頭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在正式參加遶境活動之前,寺方會安排各陣頭至寺前參拜佛祖稱為「拜廟」又叫「過埕」,目的是陣頭在遶境前,先將操練的成果展示給觀音佛祖看,求得認可,一方面也祈求陣頭一切平安順利。今年過埕活動安排在遶境前兩天,適逢週六、日,一大早寺前廣場即聚集不少民眾,爭睹今年各陣頭的首次亮相。
各庄頭陣抵達寺前廣場,先行參拜觀音佛祖,然後展開操演,由於參加遶境的庄頭陣近30個,廣場上隨時有2至3個文武陣頭同時演出,武陣的鑼鼓呼喝聲與文陣的絲竹歌聲,此起彼落,熱鬧滾滾。武陣整套操演下來需近半個小時,在遶境期間因場地、時間受侷限,反而在拜廟過程中各陣頭可以盡情演出。
一個大型的宋江陣頭約有60人,陣頭中常見老、中、青、少四代人,老者一旁督陣,中青輩舞得虎虎生風,少年囝仔則還帶著三分嬉鬧。腳帛寮宋江獅陣的李當春今年70歲,3年前已退休交棒,現由孫子加入陣頭操練,只要有出陣,他都會跟著督陣。李當春說,從他到兒子再到孫子,已是三代傳承。
起駕遶境 萬民沸騰
遶境第一天,天才剛亮,內門紫竹寺已人聲鼎沸,各庄丁頭至寺中集合上香祝禱,恭請觀音佛祖金身登上輿轎,參與繞境之各文武陣頭,也陸續來到寺前向觀音佛祖致敬,然後排出「青刀巷」迎接神轎出發遶境。7點整神轎從寺內起駕至廣場,此時廣場已見信眾人山人海,男女老幼人手一柱香。
遶境行列由「頭旗」前導,隨後為爐主燈、文武陣頭,有許多虔誠的婦女,一手執香一手執新掃帚,沿途在佛祖神轎前後四周做掃地狀,用意在為觀音佛祖等諸神服務清掃馬路,接下來為神轎班,轎前有青鑼鼓陣,第一頂為土地公神轎做為開路神,第二頂神轎坐吳公真仙、龍潭媽祖及妙莊王公等三位神明,第三頂神轎上坐觀音佛祖,有大媽、二媽、三媽。觀音佛祖轎前有排班執事儀仗隊,後頭是隨行信眾,其中有身載「枷具」者,是信眾發心接受「刑罰」贖罪,祈求觀音佛祖庇佑消除業障。
今年觀音佛祖遶境,仍然維持傳統,全程以人力扛轎,沒有使用機械,而內門多山、道路起伏,四天走下來,考驗耐力及體力,充分顯示內門人天生剽悍、不服輸、不怕苦的性格。
遶境隊伍蜿蜒約一公里,途中熱情的居民會在門前設桌,提供飲料餐食予陣頭和信徒,表現出濃厚的人情味。在隊伍進入庄頭之前,由在地「庄頭陣」列隊迎接,每一陣頭抵達,雙方頭旗揮舞致敬稱作「接旗」,若兩方皆為獅陣,兩獅相會親暱地「交頸」表示友好,看似剛猛威武的宋江陣,也顯現細膩的溫柔之美。
當神轎每到達一個敬桌,庄頭裏鞭炮聲震天,恭迎觀音佛祖駕臨,等神轎停妥,由地方士紳率領民眾參拜,供品豐盛達數十桌。此時,許多信眾會跪在轎邊,舉香向觀音佛祖默默祝禱,虔誠神情令人動容。
遶境出發的同時,內門的總鋪師與念佛會的志工們,正忙碌地為遶境人員準備「中午敬」餐食。早期中午敬餐食都由當地居民提供,每一戶人家挑一擔食物,集中到中午敬地點,餐食多為白飯加上湯菜的「飯湯」,由於居民自行料理口味多樣化,因而發展出具內門地方特色的「羅漢餐」。
現今中午敬餐食多為寺方、各庄頭或信眾捐獻,委託總鋪師與志工準備,今年仍維持羅漢餐的傳統形式,由念佛會志工準備的素食則多了春捲、炒米粉等其他菜色。
在中午敬短暫休息後,炮聲響起,哨角、鼓樂齊鳴,繼續展開下午的行程,到達「尾敬」已是黃昏時刻。恭迎觀音佛祖入廟要行三進三退之禮,用以感謝觀音佛祖及眾神的辛勞。在最後一天入廟前,必須舉行「過火」儀式,用意在於除穢、清淨,過火儀式完成,神轎依序入廟後,四天的觀音佛祖繞境活動正式結束。
內門地區地形險惡、土地貧瘠,居民生活不易,數百年來與大自然搏鬥或是遭逢劫厄時,只能祈求上天及神明的力量庇祐。觀音佛祖信仰牽動許多內門人的心靈,讓內門人緊密團結,勇敢面對任何苦難。遶境儀式顯現內門人對天地神明的尊崇,對觀音佛祖的感恩,這股來自草根自發的力量,源遠流長,雖經時代的流變,仍代代傳演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