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進行式】
高雄,綠能生態未來城 建築篇
「建築無視於周遭的環境,確實會造成令人困惑的效果,但相反的狀況則能夠為我們帶來無比的樂趣──建築如果帶有鮮明的當地色彩,就算只是我們剛到一個國家所第一眼注意到的那種表面特徵,也一樣讓人著迷不已。」
(幸福建築/艾倫‧狄波頓)
產官學聚焦高雄厝
建築是城市最重要的表情,它不單單是歷史文化發展的具體表現,也彰顯這座城市的內在風情。和世界上許多重要城市一樣,高雄也擁有櫛比鱗次的超高大樓和指標性的建築,但作為一個21世紀的宜居城市,高雄要擁抱的不只是歷史的光榮,而是尋找到一種嶄新的價值,成為世界城市的先驅。
2012年在南台灣掀起的「高雄厝」運動,不但結合太陽能光電的發展,更揭示了環境永續、居住健康、反映在地自明性的三大精神,從觀念到法令的鬆綁,重新建構一個充滿在地文化、自然永續及友善的環境,並將以10至20年的時間促成高雄整體市容景觀與建築內涵的蛻變,展現城市發展的新視野。
第一個命題是:什麼是高雄厝?
十八年前宜蘭縣政府開始舉辦「宜蘭厝」推廣活動,透過徵圖尋找能夠代表宜蘭風貌的建築形式,推廣作為縣民建屋的參考,在當地形成一股風潮,其他縣市也陸續比照辦理,而有嘉義厝、台南厝等型態出現。
相對於這些地區,合併後的大高雄,面積達2947平方公里,垂直高差超過3500公尺以上,包含離島、沿海、平地、丘陵、山地等不同地理條件,還有多元族群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建築風貌需依地形、氣候、族群多樣化特性,展現多元文化與地景特色。所以高雄厝不能是一個模式,而是一種運動,南方的建築運動,是一種社會參與持續發酵的環境文化工程。
推動高雄厝,從2012年3月發想,邀集產、官、學界的腦力激盪、密集研討,達成了高雄厝必需因地制宜,反映高雄的城市文化與建築特色的共識;也訂出以高雄市常見的透天厝型態為主,分成平地型、丘陵型、山地型、沿海型,將擬定四種因地制宜的建築設計準則,融合屋頂綠化、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等,營造兼具低碳、宜居的高雄新建築,並辦理創意徵圖活動,激發參與者對於宜居建築和環境的想像。
2012年12月底建商版新建的「高雄厝一號」動土、預定今年底完工,高雄厝計畫順利與產業接軌,高雄市與業界攜手,在推動有形的硬體建設與深耕無形的建築文化上跨出重要的一步。
高雄厝一號 非典型透天厝
和市政府共同催生高雄厝的高雄市建築經營協會會長洪光佐指出,高雄厝所涵蓋綠建築、太陽能光電、強調防災與永續的設計理念,可以是帶建築業升級的力量;透過設計手法,也可以是文創產業。在和市府攜手催生高雄厝的同時,洪光佐毅然決定將位於大寮捷運站旁的自有基地,依據高雄厝的理念來開發,證明高雄厝確實具有可實踐性,並邀請長年推動建築園冶獎的成員黃秀文、朱文明、曾瑞宏等三位年輕建築師,組成高雄厝設計團隊操刀。
高雄厝一號採用透水鋪面創造會呼吸的透水基盤、設置深陽台、遮陽板、挑簷,達成有效的深遮陽,運用符合綠能屋頂設計的立體綠化與太陽光電板,還引入立體導流的通風設計,在透天厝垂直動線的樓梯間旁,留設適當天井,利用熱空氣上昇的浮力通風原理,同時屋頂開設頂側窗,加上各樓層具通風效果的開口設計,形成最佳化的對流效果,且解決高雄地區高溫高濕所造成的居家環境問題。
訪談中洪光佐流露出一份自信與驕傲的說,一個建案聘請三位建築師,原本可以蓋14間透天厝,規劃成高雄厝只剩下10間,是目前建築業界非典型的作法,業界也在觀望,希望高雄厝一號可以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應。
品牌認証 與國際接軌
為了全面推動高雄厝,市府持續辦理種子設計師培訓、徵選文化工作者投入在地營造,讓更多年輕人認識本土建築文化,參與社區建築的改造,並透過開發案公開徵選媒合、舉辦綠建築大獎評選、補助徵選社區工作坊、高雄厝學研究、論壇與座談會等多管齊下,建構高雄厝的理論基礎。其中,文化工作者第一波選出的高雄厝駐地工作坊樹德科大橫山創意基地及橋頭糖廠白屋已掛牌運作,啟動燕巢、橋頭區的建築環境營造、設計師實務操作,可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參與高雄的建築文化。
2012年底市府再與國際永續建築環境促進會(iiSBE)簽訂推動高雄厝綠建築技術交流備忘錄,引進國際綠建築工具SBTool建築評估制度,研訂高雄厝建築標章認證辦法,並透過高雄厝學的獎助,與高雄在地學校的技術合作,發展出高雄在地的評估機制,同時訂定富有綠建築意涵的高雄厝建築標章──包含:環境負荷(透水基盤、深遮陽)、社會文化、服務品質、室內環境品質、施工成果、創新設計(再生能源、自力營造)、後續維護管理等七大環境指標,讓高雄厝未來與國際接軌,高雄成為環熱帶圈的生態城市典範。
今年市府再通過「高雄厝建築標章認證辦法」,以個案補助的方式,鼓勵建築師在設計時,納入高雄厝七大指標元素,只要符合標章認證,市府會依計算出建築的節能減碳量予以鼓勵,促使高雄市建築更能達到永續、節能、減碳的效能,藉以提升高雄厝綠建築和建築文化品牌。
另外,去年11月市府也與香港中文大學、樹德科技大學三方簽訂技術合作交流備忘錄,將在生態都市物理環境、綠色產業培訓、綠色建築產業推展、高科技新技術在城市建設領域運用等方面,展開五年全方位的合作,為邁向生態永續城市典範共同努力。
從綠建築到高雄厝
高雄市政府繼2012年啟動高雄厝計畫後,今年還加碼從法制面來實踐推廣高雄厝,研擬出高雄厝建築設計辦法,將嘗試突破全國法規建築技術規則限制,讓高雄建築屋頂、車庫得以轉化為綠建築與防災設施後不計入面積,並同意設置深陽台與深遮陽強化節能,同時推動能夠讓屋頂發揮生態跳島與延滯強降雨的「綠屋頂」,除了因應南台灣炎夏的氣候特性,還能為高雄創造更豐富的建築景觀。
工務局建築管理處指出,高雄因為每年有2100~2300小時的長時間日照,夏季炎熱多雨,傳統街屋透天厝,常因為建蔽率限制而會有車庫二次增建情形,為顧及市民生活需要,及節能減碳效益或對於都市發展、環境公益有所貢獻,可以考量不計入建築面積及容積。
事實上高雄市從去年開始領先全國,率先通過首創的太陽光電辦法,也同步制定超越中央建築法令標準的「高雄市綠建築自治條例」及「高雄市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設施辦法」,並將以「高雄厝計畫」為平台,導入「人本、防災、綠能、產業」等生態城市與光電智慧建築的實踐,今年再推高雄厝建築設計辦法,放寬屋頂可以有合法的空間設置,讓屋頂具有綠化休憩、綠能發電、雨水利用及減災、社區聯誼活動、美化空中景觀與城市天際線及減少違建等多重效益,都為建築業界投下不小的震撼彈。
綠屋頂部份,目前市府已在市立美術館、警察局新興分局、凱旋醫院及鳳山東區稅捐稽徵處等處施作,為高雄空中創造更多舒適美觀的綠色空間,未來鼓勵公私有建築物能設置立體綠化,每年天空將出現超過1萬坪的空中花園,減碳642公噸,三年內可為高市增加10萬平方公尺以上的綠屋頂,降低城市熱島效應,也提升城市防災減碳的能量。
全國首創高雄市綠建築自治條例
綠建築是「高雄厝」的重要指標,高雄市議會在去年5月三讀通過「高雄市綠建築自治條例」,不僅造成高雄建築業的震撼,也是全國綠建築推動的領先指標,去年7月1日以後,高市新建建築物都必須依據「高雄市綠建築自治條例」設置雨水貯集槽、太陽光電板、屋頂綠化、電動車充電設施、自行車位與淋浴空間等多項綠建築與綠生活設施,可望每年為高雄帶來相當於7座世運主場館太陽光電發電量、170座標準泳池省水量、23座足球場綠化面積及1座本和里滯洪池之雨水貯留量。至今年2月底,高市現有150棟綠建築標章建築物,336棟獲得綠建築候選證書;而綠建築自治條例公告施行迄今,已為高雄帶來相當於2座世運主場館太陽光電發電量及1.5座標準足球場綠化面積,對節能減碳與省水效益確有正面效益。
建管處表示,高雄市綠建築自治條例除了訂定相關綠建築規範外,也訂有相關的獎勵補助措施及授權,例如:綠建築申請建照減收規費及獎勵、補助民間綠建築工程,大幅提高建商配合設置綠建築設施之意願。
又由於氣候變遷影響,高雄市綠建築自治條例也融入了市府「總合治水」政策,規範第一及第二類建築物設置屋頂綠化及雨水貯集槽,發揮建築基地收納自身雨水的「微滯洪池」概念,將各個滯洪小水桶,以螞蟻雄兵的力量彙集成一個大水庫。
高雄厝綠建築大獎
為配合高雄厝計畫的社會參與,並向優秀的綠建築實務建築案學習,市府去年也舉辦了首屆的「高雄厝綠建築大獎」,在63件公私有建築當中,經過兩階段的評選,共有23項建築物體獲獎。其中公有建築組有山地型的那瑪夏民權國民小學等5件、私有商業建築組有亞洲新灣區內平地型的中鋼集團總部大樓等3件、私有集合住宅店舖組有捷揚建設、隆大營建—都廳苑等9件,及私有透天住宅店舖組有居興建設—翠堤等5件作品得獎,而室內設計組則是由橙田室內裝修設計—靚海築案獲選。
領先全國 太陽能光電政策發威
要把高雄積極轉型為低碳綠能城市,全年日照充足的高雄,相當有利於發展太陽能,市府也積極運用政策來推動,去年接續公告發布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設施辦法、綠建築自治條例、太陽光電設施推動小組設置要點、光電智慧建築標章認證辦法等四項全國首創的光電建築法令,並發布補助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實施計畫,啟動光電媒合平台機制,這些光電建築政策工具到位,順勢帶動高雄市太陽光電設置量。
經濟部能源局資料統計,去年全國22縣市太陽光電同意核准案件數統計,高雄市是全國申請案件數第一高的縣市,設置量15335峰瓩(KWp),相當15座世運主場館的設置量。去年市府編列預算補助住宅社區設置太陽光電,計有88戶提出申請,補助共約720萬元;今年於4月起開辦的光電補助,每峰瓩(KWp)補助8000至13000元,每一申請案及申請人最高補助60萬元。
高雄突破全國建築法令,首創屋頂可設置4.5公尺高的太陽光電設施,並在去年底於鳳山完成第一座按裝的光電智慧社區啟用;今年1月還發布內政部通過的都市計畫法高雄市施行細則,全市38區全部適用屋頂設置4.5公尺太陽光電設施可不計入容積,也是全國唯一擁有該項優惠的地方法令。為擴大推廣,市府今年4月初審議通過修正「高雄市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設施辦法」,再放寬太陽光電設施屋頂可全部面積附設,另得設置於屋頂突出物、露臺、室內天井上方及外牆面,將向內政部提案爭取放寬設置。
市府接下來將與能源局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南部推動辦公室,加強推動高雄陽光社區,並成立太陽光電設施安全輔導團,幫市民檢視光電設施運作安全。預估太陽能光電設施總面積將可達8萬坪,能逐漸取代屋頂違建鐵皮屋及建築水泥屋頂所呈現的空中地景亂象,並避免新違建產生。高市將賡續建構成低碳陽光城市,並引領其他縣市跟進,帶動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