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高雄微旅行】

走尋苓雅寮的老建築與古早味

  苓雅區是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中心與高雄地標85大樓的所在地,文化機構、百貨商圈林立,可說是高雄的政商文教重地。

  這個行政區是由苓雅寮、過田仔、五塊厝、林德官四個部落所組成。苓雅寮位在苓雅區西部靠近高雄港與愛河口的區域,舊稱「苓仔寮」。台語的「苓仔」就是漁網的意思,早期先民來此地便倚靠捕魚維生,許多漁民在這塊依傍海岸的土地上捕魚曬網,並搭寮看守因而命名為苓仔寮。

老社區苓雅寮也有美麗的都會景致。(圖∕張簡英豪 攝)
老社區苓雅寮也有美麗的都會景致。(圖∕張簡英豪 攝)

  瀕臨港口的苓雅寮曾是高雄早期發展的地區之一,可惜港區長期閉鎖與儲油槽的設置,讓苓雅寮日漸沒落。進入21世紀,高雄市爭取港區土地釋放,興建光榮碼頭、新光碼頭星光水岸公園等,加上「亞洲新灣區」重大建設啟動,苓雅寮再度炙手可熱,興建起數棟超高建築,臨港的大樓倒映水面,日夜各顯風采,成為港灣城市中最迷人的景致。

  苓雅寮雖已是現代化的都會區,但穿梭於大街小巷間,仍可瞥見一些老建築、老寺廟、老市集,隱隱散發著昔日風華。走尋打狗城的老味道,苓雅寮是一個不能錯過的地點。

陳中和紀念館每月開放一次吸引不少民眾參訪。(圖∕徐世雄 攝)
陳中和紀念館每月開放一次吸引不少民眾參訪。(圖∕徐世雄 攝)

   陳中和紀念館 日治時期繁華再現

  從四維四路底轉永泰路或苓中路到苓東路,可看見一棟深庭大院的日治時期二層洋樓,這就是高雄傳奇人物陳中和先生的故居,現今的陳中和紀念館。

  陳中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先後成立「南興行」、「新興製糖合資會社」、「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打狗整地株式會社」,事業經營涉及製糖、製鹽、碾米業、土地租賃、海外貿易等領域,縱橫於臺灣、香港、中國沿海乃至日本等地商場,物業遍及高雄各地,堪稱當時首富,二戰後,陳家事業更延伸至水泥業、金融業。

      百年洋樓 訴說昔日榮景

  一百多年來,陳中和家族後輩子孫,成就各種事業,累積人望,擔任高雄公職、民代,陳啟川市長、陳田錨議長,都曾是高雄人耳熟能詳的政治人物。

陳中和紀念館的建築與文物呈現高雄日治時期風華。(圖∕徐世雄 攝)
陳中和紀念館的建築與文物呈現高雄日治時期風華。(圖∕徐世雄 攝)

  陳中和故居興建於1920年前後,歷時三年完工,佔地900坪,含庭院為2700坪,十分氣派。當時正值陳中和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宅第內可謂車水馬龍,達官民紳雲集。然而,繁華的洋樓隨著年歲久遠及陳家子孫遷出,建築呈現龜裂、腐朽並閒置荒廢多年景況,為此,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委託成大建築系從事洋樓的修復,於1996年完工,2003年經國立歷史博物館協助規劃展覽空間後成為陳中和紀念館,展示陳家文物。

  陳中和紀念館主樓為折衷主義式建築,外面有寬闊迴廊圍繞,內部格局則為「九宮格」形式,整體建築呈現端莊和諧的美感,氣勢宏偉又不失雅致。在諾大的前院裡有一座早期台糖拖運蔗糖的五分車火車頭,庭院角落則設置有台灣早期壓榨甘蔗的製糖石車,顯示出陳家當年製糖事業榮景。

      珍貴文物 窺見高雄歷史

  走進紀念館,一樓主廳展示陳氏生平與百年事業,正面有陳中和的雕像與畫像,兩邊各有一座深黑又沉的鐵鑄保險櫃,標示上寫「陳家金庫」。展示櫃裡則陳列各種日治時期時的文件,有土地契約、公司股票、營業報告書、官方勳狀及陳中和親筆信札等,是研究高雄日治時期經濟活動的珍貴史料。

陳中和紀念館裡有豐富的文物與藝術品收藏。(圖∕陳中和紀念館 提供)
陳中和紀念館裡有豐富的文物與藝術品收藏。(圖∕陳中和紀念館 提供)

  二樓展廳主要展示生活文物,有服飾、飾品、香爐、燭臺、茶具、瓷器、漆盒等,年代大約是晚清到日治時期,各個廳間還陳設有同時期保留下來的酸枝太師椅、紅眠床、鑲螺鈿家具等,精緻華麗,展現當年大戶人家的貴氣,牆上則掛有陳家歷年收藏的繪畫藝術品,穿堂過室一一細品,有如一趟歷史文化之旅。

  陳中和紀念館只在每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上午10時至下午4時30分開放,想參觀的人要把握時間。

陳中和墓園裡有精緻的石雕作品。(圖∕徐世雄 攝)
陳中和墓園裡有精緻的石雕作品。(圖∕徐世雄 攝)

   除了陳中和紀念館,日治時期的陳中和墓園也是高雄著名的老建築,位在苓雅區另一端,捷運五塊厝站出口福德三路與福安路上。陳中和1930年逝世,享年78歲,葬於五塊厝,目前已遷葬於高雄大社的陳家墓園,現址僅為墓園建築;陳中和墓園經核定為市定古蹟,現為五塊厝公園。

隱身城市裡的陳中和墓園花木扶疏綠草如茵。(圖∕徐世雄 攝)
隱身城市裡的陳中和墓園花木扶疏綠草如茵。(圖∕徐世雄 攝)

  陳中和墓園草木扶疏、環境幽美具庭園景觀,墓園建築融合台式、和式、巴洛克式風格,有雙重護手環抱護衛氣勢宏偉,獅、象等石雕,主要是巨匠蔣馨的傑作,石材一流,雕工精緻,加上洗石子的精美技術,都令人讚嘆;前埕的一對日式燈幢,則是日人所贈;大山牆鑲飾著數十具花鳥石雕與名人唁題碑刻,深具文史與藝術意義。當地交通方便,有興趣者不妨順道前往探訪。

哥德式的玫瑰聖母堂深具建築魅力。(圖∕張簡英豪 攝)
哥德式的玫瑰聖母堂深具建築魅力。(圖∕張簡英豪 攝)

   玫瑰聖母堂 宗教藝術之美

  參觀完陳中和紀念館,位於愛河畔五福路上的玫瑰聖母堂,是苓雅寮另一處必訪的老建築。

  玫瑰聖母堂的全名是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由「聖多明哥」教會郭德剛神父於1859年高雄傳教時所創立,當年僅是一座稻草搭建的小教堂,歷經數次改建,目前所見的教堂建築則是1931年建造完成。聖堂採哥德式建築,鐘樓高聳於碧空,兩旁有兩座拱門,側面為圓拱窗,堂內的天花板也採用圓拱型突出線條裝飾,在靜穆氣氛中多一份活潑氣息。較特別的是該堂正門上端懸有「奉旨」傳教碑一方,是同治皇帝所親賜,由沈葆楨1874年來台時送予玫瑰堂。

玫瑰聖母堂內部採用圓拱型突出線條裝飾。(圖∕張簡英豪 攝)
玫瑰聖母堂內部採用圓拱型突出線條裝飾。(圖∕張簡英豪 攝)

  玫瑰聖母堂在2001年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票選中獲全國第一,深獲文化界人士喜愛,教堂前常見造訪民眾留連拍照。目前玫瑰聖母堂有對外開放,而且每日都有彌撒,走進聖堂,不論是否教徒,都可靜靜體驗宗教與藝術帶來的喜悅。

苓雅自強夜市有許多經營數十年的老攤古早味美食。(圖∕徐世雄 攝)
苓雅自強夜市有許多經營數十年的老攤古早味美食。(圖∕徐世雄 攝)

   苓雅市場、自強夜市 道地古早味

  都會裡的老社區往往隱藏者美味,走訪苓雅寮的老建築之餘,當然不能錯過苓雅寮的美食小吃。

  苓雅寮的小吃主要集中在苓雅二路上的苓雅市場周邊,這裡早上是菜市場,中午過後小吃攤販漸漸出籠,從苓雅二路延伸到自強路,成為知名的「自強夜市」,所以不論白天或夜晚,都有多種美食可以挑動您的味蕾。

  苓雅市場與自強夜市的美食多屬傳統小吃,如滷肉飯、蚵仔煎、鵝肉攤、炒鱔魚、魷魚焿、黑白切、冷凍芋、蓮子湯、蓮藕茶等,都是開店數十年的道地古早味,有別於新興觀光夜市的創意料理。

  位於苓雅二路與自強路三角窗的南豐滷肉飯是開了50年的老字號名店,從菜市場小攤位起家,到現在已經有數家連鎖店。南豐滷肉飯的大塊魯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配菜油豆腐滷得入味、酸菜爽脆,一碗看似簡單的滷肉飯,其實有很深的火候功力,每到用餐時間可看見長長的排隊人龍。

苓雅自強夜市有許多經營數十年的老攤古早味美食。(圖∕徐世雄 攝)
苓雅自強夜市有許多經營數十年的老攤古早味美食。(圖∕徐世雄 攝)

  南豐滷肉飯對面的陳家魷魚肉焿,也算是苓雅市場頗有資歷的小吃,攤位賣得很簡單,就魷魚焿和肉焿兩樣,魷魚脆、肉焿Q彈,,焿的底湯偏甜,是讓人思念的傳統古早味。

令人懷念的魷魚肉焿與燙魷魚。(圖∕徐世雄 攝)
令人懷念的魷魚肉焿與燙魷魚。(圖∕徐世雄 攝)

  位在自強路上的湯生潮州餛飩麵,只賣中午幾小時,麵條有嚼勁、餛飩大而鮮,店裡的黑白切很搶手,常常在開店沒多久就賣完。而傍晚才開始擺攤的大眾鱔魚麵生意也很火紅,攤子上堆得高高的意麵沒多久就見底了。

  此外,位於四維路和自強路口的老螃蟹,是高雄市專賣螃蟹的老店,許多在地人是從年少吃到老,該店最大特色是買來的各種螃蟹和蝦蛄,立即蒸熟保持鮮甜,而且挑蟹經驗老到,長年都可吃到上好螃蟹。

  想到碼頭一帶休閒時,不妨穿插一趟知性兼享美食的苓雅寮老味道之行。

苓雅自強夜市的攤位前有許多在地的老客人。(圖∕徐世雄 攝)
苓雅自強夜市的攤位前有許多在地的老客人。(圖∕徐世雄 攝)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