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高雄大體驗】

萬種風情 賞橋趣

  山水有多壯闊,橋就有多少風情。在高雄市廣大的幅員裡,每一座橋因為所在的位置不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和功能,除了是兩地交通的媒介、經濟命脈,也可能是城市山水中的風景。

  八八風災發生之時,高雄市許多橋梁遭洪水土石流沖斷,如今大多已重建完成,重新串起斷裂的大地、縫補受創的心靈。而這些橫跨在大山大水間的新橋,不僅具備最新穎的造橋技術,造型設計上更別出心裁,擁有多樣化的表情,讓往來山城部落的旅人,在旅途中增添賞景的樂趣,展現出中央與高雄市政府等單位在新建橋梁工程上的用心,未來並將繼續見證進出居民的生活記憶。

旗山地景橋重新啟用,是民眾遊旗山重要景點。(圖∕鮑忠暉 攝)
旗山地景橋重新啟用,是民眾遊旗山重要景點。(圖∕鮑忠暉 攝)

  呼應大山大水的橋  

  在豐富的水系當中,高屏溪及支流荖濃溪與旗山溪(楠梓仙溪)更是縱橫高雄廣大的山林腹地,河域所及的大樹、旗山、六龜、甲仙、那瑪夏、茂林、桃源等區,不但是農特產產地,溫泉、瀑布、溪流,都是市民假日休閒遊憩的據點,然而要穿越各種天然地形的屏障,橋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成為旅途中的重要風景。

     旗山門戶  地景橋重生

  旗山是台21、台28線的交會點,由此可往六龜、甲仙等山城,近年來更以老街聞名。今年6月因八八風災結構受損封閉三年的旗山地景橋重新啟用,再度成為民眾單車遊旗山的重要景點。

  旗山地景橋充滿空間變化的趣味,人行步道和自行車道時而左右、時而上下,相互交錯,又有階梯連通,遊罷旗山老街的黃昏時刻,從地景橋遠眺河流上游一端的甲仙和那瑪夏高山,令人心曠神怡。

旗山地景橋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車道充滿空間變化的趣味。(圖∕鮑忠暉 攝)
旗山地景橋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車道充滿空間變化的趣味。(圖∕鮑忠暉 攝)

  這座地景橋原本是日治時期的運蔗小火車鐵路橋,糖業式微後,一度整修作為行人及自行車專用通道,是昔日聯繫旗山與旗尾山到美濃的橋梁之一。八八風災旗山淹水,地景橋被認為因橋墩過密釀災,為了兼顧旗山居民對於歷史空間的記憶,市府展開改善工程,在行水防災的考量下,將原有27根橋墩減為12墩,主要行水區的橋墩跨距拉大到40公尺以上,減少阻礙水流的風險,也讓來到旗山的遊客能夠更親近旗山溪。

杉林火山橋象徵媽祖保佑用路人。(圖∕張筧 攝)
杉林火山橋象徵媽祖保佑用路人。(圖∕張筧 攝)

     媽祖霞冠  杉林火山橋

  台21線經杉林、甲仙,可抵達那瑪夏,一路上與奔流的楠梓仙溪寬闊的河谷相隨,連接杉林到甲仙的就是火山橋,八八風災被土石沖毀後,甲仙以上地區成為孤島,很長一段時間僅以鋼便橋及兩端臨時便道通行,直到火山橋重建啟用,再度鼓舞了當地的居民。

  重建的火山橋,其實是台灣媽祖聯誼協會運用中國大陸善款捐建,造型設計結合廟宇屋頂屋脊及媽祖霞冠概念,兩端向上揚起,橋上路燈還隱藏了千里眼及順風耳造型,都是為了彰顯媽祖庇佑地方的精神,所以當地居民稱其為媽祖橋。大家相信媽祖意象將保佑用路人,這處杉林地區增加的新地標,橋的兩端都設有觀景的停等空間,甲仙端的涼亭還可供休息。

火山橋設有涼亭提供旅人休息。(圖∕張筧 攝)
火山橋設有涼亭提供旅人休息。(圖∕張筧 攝)

     芋筍之鄉 甲仙大橋

  甲仙曾是遊客在南橫之旅中最喜愛的一處中繼點,在這裡品嚐芋冰、芋粿、芋餅與麻竹筍湯,飽足一頓後,還可沿著河床步道散步,體會溪床芒草流動的秋意,等夜晚來臨時,芋色的甲仙大橋開始綻放出多彩的光影,和甲仙大街一起點亮甲仙河谷的夜晚。

甲仙大橋以紫色象徵甲仙為芋頭之鄉,在夜間可變換廿餘種顏色的LED燈光秀。(圖∕劉嘉達 攝)
甲仙大橋以紫色象徵甲仙為芋頭之鄉,在夜間可變換廿餘種顏色的LED燈光秀。(圖∕劉嘉達 攝)

甲仙大橋以紫色象徵甲仙為芋頭之鄉,在夜間可變換廿餘種顏色的LED燈光秀。(圖∕劉嘉達 攝)
甲仙大橋以紫色象徵甲仙為芋頭之鄉,在夜間可變換廿餘種顏色的LED燈光秀。(圖∕劉嘉達 攝)

   這座擁有3個跨大跨距造型的淡紫色鋼拱橋,八八風災前已被沖毀,這次是第2次重建,氣勢更加磅礡,可說是甲仙的經濟命脈,基於防災和底下楠梓仙溪行水的考量,橋底除兩端橋柱外僅有兩座橋墩,橋頭還有「芋之鄉」之芋頭植株造型。紫色的橋身馬上令人聯想到是當地盛產的芋頭剖開後誘人的色澤,與遠處起伏山巒共構出山河美景,許多人經過時,總會發出會心的一笑。

  入夜後的甲仙大橋更加吸睛,搭配景觀造型欄杆及廿餘種顏色的LED燈光變換秀,隨四季、節慶活動變化,將橋型在夜空中劃出波段曲線的光景,名副其實是台21上最大的亮點,到新甲仙大橋散散步,在光雕與橋型的身線中,能感覺甲仙的新生命。

  若至制高點的350高地,則可俯瞰甲仙街區及大橋,也可到甲仙大橋附近的南橫三星旅遊服務中心走看一番,或臨中心前河岸側賞甲仙大橋。

     蝶飛得樂日嘎大橋

  茂林國家風景區的「紫蝶幽谷」是世界著名的兩大越冬型蝴蝶谷之一,成群的紫斑蝶飛越來台灣,在高雄茂林過冬,是台灣獨有的國寶級生態奇觀!紫蝶翩翩起舞,也就成為得樂日嘎大橋的主要意象。

壯觀的得樂日嘎大橋裝飾有代表茂林的蝴蝶。(圖∕鮑忠暉 攝)
壯觀的得樂日嘎大橋裝飾有代表茂林的蝴蝶。(圖∕鮑忠暉 攝)

  「得樂日嘎」為茂林的魯凱族發音,橋長880公尺,以美麗的弧線跨越濁口溪,是進入萬山、多納部落的必經之路,工程十分艱鉅,為了避開順向坡的崩塌區域,新橋路線都是重新選址、設計規劃,橋墩基礎最深達38公尺,最大淨高處高52公尺,是全國排名第3高的預力箱型橋梁,工程經費高達7億元,也是茂林高132線重建工程中最後一項重大重建工程,更甫入圍今年的國際宜居城市獎。許多遊客行經新完工的得樂日嘎大橋,都會停下車來照相留影,並佇足在橋頭眺望壯闊的山水景緻,感受大自然造物之美。

     高市最長跨橋 濁口溪上多納橋

  行過得樂日嘎大橋,來到萬山及多納村間的龍頭山,是茂林風景區最受歡迎的據點,在這環流丘地形當中,三面高山環繞,東南面臨濁口溪溪流蜿蜒成V字形,造型優雅且一身白的多納橋在山巒曲流河谷中顯得特別醒目,整座鋼拱橋看來梁體輕盈、線條柔和,上、下游並分別與多納高吊橋及龍頭山景觀相輝映,形成一幅優美意境。

新建的多納橋橫跨濁口溪。(圖∕張簡英豪 攝)
新建的多納橋橫跨濁口溪。(圖∕張簡英豪 攝)

  比起被惡水沖毀的舊橋,去年5月底完工通車新的多納橋,全長480公尺,橋寬9公尺,最大跨距長達172米,為高雄市橋梁跨距最長的一座,橋台隱藏於兩端岩盤後面,橋底距莫拉克風災最高水位尚有5公尺,估計可躲開暴漲的河水及土石流直接沖擊,去年還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施工品質類金質獎的肯定。

     高山上的彩虹多納高吊橋

  來到茂林龍頭山,就不能不順遊從日治時期就已建造的多納高吊橋,從高132線道向上望,吊橋橫跨於兩山之間,如入雲霄,吊橋位於進入美雅谷入口前約200公尺處,全長232公尺、高103公尺,是全台最高的吊橋,站在吊橋上不覺讓人腳底發麻!

多納高吊橋有如跨越山谷的美麗彩虹。(圖∕張筧 攝)
多納高吊橋有如跨越山谷的美麗彩虹。(圖∕張筧 攝)

  在茂林舊部落未遷村前,多納高吊橋在對外交通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族人與親人、情人、朋友道別的離情之橋,所幸多納高吊橋在風災後依然屹立不搖,站在吊橋上,彷彿橫跨在山水間的美麗彩虹,涼風徐徐,俯瞰腳下濁口溪的滔滔流水,可和新建的多納橋遙遙相望。

新威大橋與新發大橋都擁有美麗的鋼骨結構造型。(圖∕李士豪 攝‧鮑忠暉攝)
新威大橋與新發大橋都擁有美麗的鋼骨結構造型。(圖∕李士豪 攝‧鮑忠暉攝)

  重返六龜溫泉廊道  

    從茂林越過紫斑蝶造型的新威大橋,行經省道台27線,到六龜寶來溫泉區會經過一座越跨荖濃溪,由綠色鋼骨建造的新發大橋。為了避災,這座長465公尺的新發大橋比舊橋還高出19公尺,兩跨連續華倫式桁架鋼橋,中央架高象徵展翅高飛的鋼骨結構,靜靜地跨立在一片蒼綠青山、潺潺流水之中。

     重巒山水間的鋼拱橋

  如果要重回六龜「溫泉廊道」,則必須走高133進入新開部落,一路經過新寶橋、新開橋、紅水仙橋和寶來溪橋,這也是銜接美崙山登山步道、不老溫泉風景區的道路,這四座橋梁都是以白色鋼拱橋的形式,跨越在山水之間,應和著六龜山區綿延的綠色山脈。

進入寶來之前須經過白色鋼拱橋的紅水仙橋與寶來溪橋。(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提供)
進入寶來之前須經過白色鋼拱橋的紅水仙橋與寶來溪橋。(圖∕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提供)

  總長度200米的紅水仙橋,並不是紅色,而是一座雙跨鋼拱橋,以當地的「情人樹」為設計意涵,外形宛如情侶相依偎,優雅的外型,對應六龜山區壯麗巍峨山麓景觀,十分迷人。 

  到了寶來溪橋高133線道路也就到盡頭了,新建的寶來溪橋位於寶來旅客服務中心下方的河谷間,到遊客中心的旅客,都可以在綠草如茵的前庭,俯瞰寶來溪橋與山色呼應之美,尤其到了夜晚,更是照亮了寶來溫泉區的夜色。

  原民部落的吊橋風情  

  無論是走台20線或高133線經過新開部落,都會從寶來進入位於南橫公路的桃源區。但八八風災之後沿線路基被沖毀,迄今都是重建工作最艱困的地區,相較於一般傳統橋梁,吊橋跨距長、經費少、施工快速且較不受地震颱風影響,早期常於原民地區使用,八八風災之後「吊橋」再度成為原民地區橋梁重建的特色,不同以往的是新建的懸索吊橋就連汽車也能通行。目前桃源區已有索阿紀吊橋、嘎拉鳳吊橋、達西霸樂吊橋等七座吊橋完成重建,搭配在地原民圖騰美化,不但解決當地部落與耕地間的交通問題,也成為地方特殊景觀。

瓦阿系吊橋的原民圖騰裝飾,呈現在地原民風情。(圖∕張筧 攝)
瓦阿系吊橋的原民圖騰裝飾,呈現在地原民風情。(圖∕張筧 攝)

     索阿紀吊橋

  沿著原本台20線過了桃源里,行經一小段河床便道,便可以看到新建的索阿紀吊橋跨越河道,橋柱彩繪模擬熊鷹羽毛的圖樣,橋台外觀則做成山豬造型,橋頭有族人奮力拉住吊索的雕像,顯現巨大的張力。索阿紀橋是以當地美蘭部落原名命名,並將南鄒沙瓦魯阿族的文化融入橋梁設計,跨距達260公尺,河床到橋梁淨高約15公尺,可以單向通行3.5噸小型貨車,這也是國內首座能通行汽車的懸索吊橋,試著把車子開上吊橋,果然十分穩定,甚至沒有傳統吊橋的晃動感,可說是車子的天空之橋!有了這座橋,美蘭部落的愛玉、梅子就可以對外運送了。

索阿紀吊橋(上)與瓦阿系吊橋(下)都能通行車輛。(圖∕鮑忠暉 攝‧張筧 攝)
索阿紀吊橋(上)與瓦阿系吊橋(下)都能通行車輛。(圖∕鮑忠暉 攝‧張筧 攝)

索阿紀吊橋(上)與瓦阿系吊橋(下)都能通行車輛。(圖∕鮑忠暉 攝‧張筧 攝)

     瓦阿係吊橋

  位於桃源區復興里,長265公尺、寬3.5公尺,橫跨荖濃溪的瓦阿係吊橋是復興部落至對岸清水台地(部落耕地)的連接橋梁,一次可通行40人或承載四部小貨車,但從勤和部落到復興要經過長達8公里的河床便道,路況巔簸需小心慢行。

     達西霸樂吊橋

  而今年5月才完工的達西霸樂吊橋,就連當地人都說好漂亮,入口處兩側護版及橋塔彩繪當地布農族圖騰,讓橋梁充滿原住民意象。達西霸樂是布農族語對岸部落的意思,橋身總長142公尺、寬2.5公尺,塔高15公尺,可提供3.5噸以下車輛通行,橋的一頭是拉芙蘭里樟山部落,另一頭是阿其巴部落,沒有車輛通過的時候,吊橋安靜的躺在群山河道之間,就好像原住民頭上五彩的頭飾。

達西霸樂吊橋有如原住民頭上的五彩頭飾。(圖∕鮑忠暉 攝)
達西霸樂吊橋有如原住民頭上的五彩頭飾。(圖∕鮑忠暉 攝)

  橫跨在河谷之上的吊橋,造型都十分的輕盈,用來支撐橋體的鋼索向兩側張開,就像蜻蜓的薄翼飛翔在天空之中,來到桃源區,不僅可以體驗原鄉風情,還可以在部落中品嚐新鮮的原鄉農特產品,而沿途在壯闊的風景和受創的河道中行進,也讓人無法不思考人與自然如何在相處中取得平衡,才能建立安身立命的家園。因往桃源的路況受天候影響較大,民眾上山可先查詢後再行前往。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