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好生活】
有夢共築 幸福社區大進擊
許多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們心中都還住著一個田園的夢想,這個夢想裡有雞犬相聞的人情味,有綠意滿懷的視野,有農家收成的喜悅,但在現實環境中,台灣農村社區普遍面臨公共設施不足、年輕人口外流和產銷失衡的問題,對擁有眾多農村社區的高雄市而言,社區再生是農村生活優質化十分重要的一步。
高雄市政府透過各種農村再生、清淨家園等工作計畫,社區志工自主規劃動手改造社區景觀空間,讓原本髒亂角落空地變身為花園,更重要的是透過營造點的實作,重新凝聚社區居民的鄰里關係。
無論是走進大樹的統嶺社區、旗山中寮社區,還是甫獲今年園冶獎的美濃下九寮社區、路竹頂寮社區、阿蓮崙港社區裡的幸福空間,不但可以感受到社區特有的產業文化背景,不同於市區公園相對單一的規劃,農村社區的綠色園地反而顯現更多的創意和趣味,讓我們到農村社區展開探索吧!
驚艷統坑溝 大樹統嶺社區
鄰近佛光山,與佛陀紀念館只有一水之隔的大樹區統嶺社區,是個僅有200多戶人家、700多人的小農村,卻是台灣水果之后玉荷包的重要產地之一。統坑溝是社區內主要河流,也貫穿統嶺社區的農村再生工作,為了保護流經社區的統坑溝溪生態,社區之前還主動向市政府提出封溪禁漁五年。
輕輕靠近河岸,生機盎然的水生植物和魚苗悠遊的身影,總是帶來極大的驚喜。「這短短的一百多公尺的溪流,經過溪底平緩工程後,親水性變得更好,護溪有成果,統坑溝可成為生態教學的大自然教室。」統嶺社區理事長王美香滿意地說。王理事長帶著我們從台21線省道轉進統嶺社區,隔著統坑溝,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五大佛塔和大佛在夕陽餘暉裡的壯麗景象就在身旁,一種寧靜安詳的幸福溢滿社區。
社區產業道路則是伴隨著統嶺社區最具代表性的剪黏拼貼壁畫,描繪的是玉荷包成長採收的農忙情景,走在統嶺社區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可以看到這些美麗的圖騰。這些美麗的拼貼圖案,從採購材料、構圖、設色、拼貼,都是出自社區裡的阿公、阿嬤利用農忙之餘共同參與的成果。
為了讓民眾有機會更深刻的體驗農村之美,社區還徵得地主同意,完成一棟古厝的彩繪,要把這裡改為體驗式農居,未來可以接待留宿社區的客人,體驗佛陀紀念館的大佛就在身邊守候的夜晚!
最小里看最大景 旗山中寮社區
位在旗山區海拔高度421公尺中寮山上的中寮社區,是高雄市人口數最少的一里,90戶人家,人口數僅200多人,又因為地勢較周邊地區高,形成一個遺世而獨立的聚落,也因為地處偏遠,生態、景觀都格外豐富,它不但是高雄市重要的賞鳥據點,社區所在的「高41線道路」更是單車族心目中的夢幻路線。
沿著台21線進到鄉道高40,銜接到高41,再走九公里方進入到中寮社區,沿途的忐忑,也逐漸被周圍愈加開闊的景觀所取代。到了中寮多媒體中心,周邊的圍牆和道路邊坡繪製著各種不同主題的彩繪壁畫,有中寮的地方人文、農特物產、動植物生態,多彩繽紛,讓人感覺到社區溫暖的氣息。這些壁畫彩繪環繞著目前社區的核心據點─中寮多媒體中心兼社區活動中心,都是由這兩年農村再生計畫核心班、永續班階段的社區志工一起協力完成。
「中寮里雖小,卻很有特色,包括擁有全市最遼闊山城視野」社區理事長洪萬祥帶領我們來到多媒體中心後方,登上簡易的景觀台,田寮月世界惡地形盡入眼底,而國道3號穿越中寮的壯闊景緻更是一覽無遺,還可遠眺大小崗山和雞冠山的景色。因此,中寮社區今年的農造計畫,就是要再改善景觀台的設施,讓觀景環境更安全。
越過制高點後的蓮花亭、半天池、香菇亭,是大部分遊客都會停留賞景之處。「過去政府也做了很多景觀休憩設施,但很多都年久失修,現在正在進行空間的整理,希望藉由地方特色之指標,讓遊客留下深刻印象。」洪萬祥表示,透過社區營造的參與,讓很多居民對未來有了全新的期待。
彩繪富麗農村 美濃下九寮社區
「有了色彩、社區開始亮了起來」,位於美濃區吉和里的下九寮社區,並不位在美濃的觀光路線上,是一個典型的農村社區,社區營造的起步也比較晚,不過社區協會一成立,就邀來「新台灣壁畫隊」林純用、留法藝術家張新丕進駐社區,在與地方人士討論後,將破舊房屋牆面彩繪出客家文化特性,不但讓人一望就知道來到客家庄,結合周邊環境的藝術表現形式,更讓許多人眼睛一亮。
社區協會理事長兼吉和里里長的劉富麒談起邀請藝術家作農村壁繪的緣起表示,其實透過輔導單位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媒合引介,更令人感動的是兩位藝術家的友情支持,才能在有限的經費下,帶給社區這麼一片美麗的風景。
「其實這裡本來是一處荒廢的老厝,加上和路面的高低差,可說是藏污納垢,有時還會有蛇出沒」劉富麒指出,這個營造點最大的焦點,就是兩位藝術家對農村社區之美的表現方式。
林純用在牆面上畫上藍衫、水牛、牡丹花,也重現過去農民插秧、犁田、收割如織錦般富麗的景象。而張新丕卻利用老屋拆除後的斑駁牆面,結合農村本有的貓狗植物花朵彩繪和大自然的真實情境,交織成充滿生命力的牆面。劉富麒說,公園裡的各色植栽幾乎是社區營造後,居民主動提供出來的,也展現化腐朽為神奇的農村社區之美。
海上蚵棚移陸地 路竹頂寮社區
一般來說,只能在臨海養殖地區才能看到的蚵棚,竟也出現在路竹區頂寮社區綠地裡。路竹頂寮社區志工著手把蚵棚從海上移到陸地上,成為頂寮社區營造點的特色,更突顯了地方產業記憶。
沿著台17線進入路竹頂寮社區不久,就會被路徑兩側扶疏的花木所吸引,而位於頂寮社區環保資源回收場對面的綠地上,一座掛滿白色蚵殼的蚵棚瞬時捉住了人們的目光。
「插蚵仔是本地的傳統產業,目前雖然較過去式微,但仍是沿海居民生計的選項之一,所以我們在營造社區綠地時,把蚵棚移植到陸上來,讓下一代知道海面之下,蚵苗生長的情形,而實際上海面下的蚵棚規模,要比眼前這一座大上五倍。」路竹區頂寮社區發展協會志工隊總幹事黃宗彬鉅細靡遺的說明蚵架意象的由來,並走向以竹子插竿方式養殖牡蠣的蚵苗展示區,旁邊立了一個木牌寫著「民國30年代淺海養殖蚵之方式」,他說,這是他們做了陸上蚵棚之後,社區耆老告知更早之前種蚵仔的技術!
黃宗彬如數家珍的分享這處公園綠地裡每棵樹的名字和來處,他滿懷對地方濃濃的情感道出,每天早晚都有志工前來清掃落葉,悉心維護社區內唯一的公園綠地。公園對面的資源回收廠也是頂寮社區環保志工的經營成果,裡頭有酵素製作空間、菜園、用竹子木頭等回收材料搭建的環保教室,及沿著路徑的舒適綠帶,都是頂寮社區讓眾人驚艷之處。
從轉角公園到鴨鄉記憶 阿蓮崙港社區
阿蓮的崙港社區是一個十分典型的農村社區,居民以種植芭樂、棗子等果樹為主,初來到此,就在路口古厝前的綠地上看見舖陳著白鴨的藝術裝置,模樣十分可愛討喜,再仔細看,連古厝的壁角上也有鴨子的暗影,與屋前的草木相映成趣。
「可愛鴨子造型是利用乾燥後的瓠瓜彩繪而成,最吸引小朋友們的注意力;三、四十年前,我們這裡是養鴨專業區,很多老人家的記憶中,鴨子是生活裡常見的動物,壁角上的鴨子就是黃昏時分趕鴨子回家的身影。」在崙港社區總幹事謝植芳的解說下,這處不算大的社區空間顯得處處有故事。像是古厝牆面經過社區志工以砂紙一一刷過,刻意保持原來的白色,加點時間感的斑駁痕跡,只在屋簷下方做局部彩繪,就讓五十年的古厝彷彿重回昔日光彩,崙港社區這個清淨家園的營造據點今年已獲得園冶獎殊榮的肯定。
2011年開始結合古厝做「轉角公園」營造點,2012年再繼續規劃獲獎的「鴨鄉」意象,讓原本沒有公園綠地的崙港社區擁有一處可以散步聚會聊天的好地方,因兩期營造內容連成一氣,結合周邊私人的田園,效果更加彰顯,每到清晨或傍晚,出門漫步談天的居民多了,大家都會在公園裡轉一轉,踩踩幾何造型的卵石鋪面,凝聚了社區情感又健康身心。
社區理事長鄭文能表示,在社區志工的協力下,原本如同廢墟的雜亂場域已經蛻變成大家的幸福空間,也激發出社區環境改造的意願,多項社區再造計畫將緊接著推動,為傳統農村再創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