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高雄大體驗】

齊柏林‧楊力州 兩種視角 看見高雄之美

齊柏林與楊力州透過鏡頭讓我們看見高雄最美的景與人。(圖∕齊柏林攝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提供‧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提供)
齊柏林與楊力州透過鏡頭讓我們看見高雄最美的景與人。(圖∕齊柏林攝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提供‧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提供)

  今年11月,空拍攝影師齊柏林的首部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以恢弘壯闊的鳥瞰視野,將台灣以一種從未見過的角度與姿態,呈現在大銀幕上;紀錄片導演楊力州的新作《拔一條河》,今年9月上映,以受八八風災重創的山城甲仙為故事背景,拍出真正屬於這塊土地上人民的韌性與勇氣。今秋,兩部電影接續上映,不僅感動無數台灣觀眾,並雙雙入圍今年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齊柏林與楊力州兩位導演雖非高雄人,其影像創作生涯卻跟高雄有著密切的連結,齊柏林導演為高雄市拍攝空照圖多年,今年更完成《飛閱高雄》短片,在「2013亞太城市高峰會」首次播放,高雄市壯麗的影像撼動現場近千位觀眾,讓國際貴賓留下深刻印象;楊力州導演之前即以高雄銀髮族為題材拍攝《青春啦啦隊》紀錄片,此次再度於高雄甲仙長住一年完成《拔一條河》,深度刻劃出高雄人的容貌。兩位導演用鏡頭記錄高雄的土地與人民,兩種不同的視角,同樣讓我們看見高雄之美。

齊柏林導演為高雄拍攝空拍影片《飛閱高雄》。(圖∕台灣阿布電影公司 提供)
齊柏林導演為高雄拍攝空拍影片《飛閱高雄》。(圖∕台灣阿布電影公司 提供)

齊柏林:

雄是一個 令人驕傲的城市

   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用像鳥或像一片雲一樣的高度,去認真地觀察高雄,除了齊柏林!

  從事飛行拍攝20多年,齊柏林連續10年替高雄市進行空中攝影,從空中看高雄,高雄是怎樣的一個城市?齊柏林以「風姿綽約、千嬌百媚」來形容。他說,高雄有壯闊的大港、美麗的山海河、多樣化的城市建築,如此豐富又動人心弦的地景風貌,是台灣其他城市所無法相比的。

  《飛閱高雄》是齊柏林首次用動態影像方式記錄高雄,在有限的經費及拍攝時數下,齊柏林選擇他心中最具特色的高雄港、美濃小鎮、月世界惡地形、沿海魚塭等景觀,向世人展現高雄美景。

齊柏林鏡頭下壯闊的高雄港。(圖∕齊柏林攝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提供)
齊柏林鏡頭下壯闊的高雄港。(圖∕齊柏林攝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提供)

  隨著齊柏林的鏡頭,我們化身為飛鳥的視界,與85大樓擦身而過,看見高雄港裡羅列的貨輪,更可遠望台灣海峽上來自世界等待進港的點點船影;我們也以從來未有的角度看見旗后山的懸崖峭壁,在海浪的拍打下捲起千堆雪,而白色的旗后燈塔,在湛藍的大海襯托下,宛如一幅希臘風情畫。齊柏林說,他拍高雄最喜歡呈現高雄的大港氣勢,不論從外海、從愛河口或越過壽山看見高雄港,它的雄偉、它的美,都是獨一無二。 

從空中看高雄沿海魚塭與美濃小鎮美的令人難以置信。(圖∕齊柏林攝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提供)
從空中看高雄沿海魚塭與美濃小鎮美的令人難以置信。(圖∕齊柏林攝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提供)

  齊柏林鏡頭下的美濃,是搶在清早迎著晨曦飛往拍攝。美濃的位置處於高雄平原與高山的區間,晨光下的美濃三面山凹懷抱,一眼望去紅瓦聚落與綠地良田交錯,美的令人屏息。齊柏林表示,美濃給他的感覺是遠離塵囂,純樸、靦腆、肥沃的感動,自然的山系與樸質的客家村落,薈萃出一種人文的質感,遺世而絕俗。

  齊柏林常說,從空中看自己生長的土地,有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在《飛閱高雄》裡,有美到讓高雄人都不可置信的地理景觀,田寮、燕巢的月世界惡地形,彷彿從綠海中升起的荒漠島嶼,大小蝕溝及光禿的山脊,有如時光雕刻的藝術品;彌陀、永安一帶的魚塭,則成為阡陌綿延、井然有致的幾何圖形,讓人驚嘆也讓人恐懼,人類的力量可以在地球上刻下永恆的印記。

透過齊柏林鏡頭我們以從未有過的角度看見高雄。(圖∕齊柏林攝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提供)
透過齊柏林鏡頭我們以從未有過的角度看見高雄。(圖∕齊柏林攝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提供)

  多年的飛行經驗及影像紀錄,讓齊柏林深深被台灣的美麗大地所震撼、感動的同時,也對台灣地貌的轉變、破壞而感到憂心與不捨。齊柏林耗時5年拍攝《看見台灣》是想忠實地呈現台灣土地的故事,希望提醒在這塊土地上生長的人們,能夠疼愛這塊土地。

高雄市政府特別為《看見台灣》舉辦萬人首映會,並購買版權作為學校教材。(圖∕鄭百玲 攝)
高雄市政府特別為《看見台灣》舉辦萬人首映會,並購買版權作為學校教材。(圖∕鄭百玲 攝)

  藉由《飛閱高雄》齊柏林想告訴高雄人:「高雄是一個令人驕傲的城市,要好好珍惜它。」

楊力州導演最難忘高雄的人情味。(圖∕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提供)
楊力州導演最難忘高雄的人情味。(圖∕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提供)

楊力州: 

從高雄看見台灣最珍貴的價值

  原本是受連鎖超商委託,以門市店長在歷經八八風災、人口外移的甲仙推動閱讀的真實故事為題材,拍攝一部三到五分鐘的微電影,但楊力州導演與他的團隊卻在甲仙停留了一年多,以一股熱誠逐漸滲透了甲仙形形色色的人們,包括一群在拔河繩上奮力搏鬥的小學生,以及多位新住民媽媽,完成了紀錄片《拔一條河》。

陳菊市長與甲仙新移民媽媽參加《拔一條河》高雄特映會。(圖∕鮑忠暉 攝)
陳菊市長與甲仙新移民媽媽參加《拔一條河》高雄特映會。(圖∕鮑忠暉 攝)

  無情的風災毀壞了以芋頭聞名的山中觀光小鎮甲仙,橋斷了、觀光客不來了,當時放眼望去,只剩下一片死寂。但甲仙國小的一群孩子,在匱乏的環境中,以拔河競賽努力為家鄉爭取最高榮譽,試圖喚回因環境受創而失去的信心與希望。這群單純的拔河小將的勇氣和精神,深深鼓舞了甲仙的大人們,他們一同奮起,不向逆境屈服。

  楊力州表示,《拔一條河》講的是一個偏鄉從逆境中站起來的故事,期望帶動社會大眾對偏鄉的關注與支持。他說,台灣太需要一個故事,一個可以改變社會的正向力量。

《拔一條河》拍出高雄甲仙人面對災難的勇氣與韌性。(圖∕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提供)
《拔一條河》拍出高雄甲仙人面對災難的勇氣與韌性。(圖∕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提供)

  拍攝《拔一條河》初期,楊力州重點放在甲仙國小拔河隊上,但他發現當地幼稚園的小朋友中,每三人就有一人的母親是新移民,於是影片主軸也多了新移民媽媽。透過楊力州的鏡頭,我們看見當初滿心期盼地嫁來台灣的新移民姊妹,現實卻要下田負擔忙碌的農作,到工廠包裝辛苦栽植的芭樂,有的人甚至要一肩扛起全家的生計。不過為了守護她們的家庭,她們不輕易說苦,也捨不得離開台灣。風災過後,這群媽媽們透過她們美味的異國菜餚及動人的歌聲,為甲仙注入一股全新的活力!

楊力州導演到甲仙放映《拔一條河》給居民欣賞。(圖∕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提供)
楊力州導演到甲仙放映《拔一條河》給居民欣賞。(圖∕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提供)

   《拔一條河》讓我們看見甲仙人的辛酸與感傷,也看見他們的樂觀與勇氣。楊力州說,拍攝《拔一條河》期間最讓他感動的是影片最後一幕,當拔河隊贏得全國第二名坐了幾小時車返家,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和甲仙人,出乎小朋友意料在甲仙大橋橋頭盛大迎接時,他真實感受到,那是甲仙翻轉的一夜。

甲仙居民歡迎甲仙國小拔河隊榮歸那一幕最讓楊力州導演感動。(圖∕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提供)
甲仙居民歡迎甲仙國小拔河隊榮歸那一幕最讓楊力州導演感動。(圖∕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提供)

  楊力州與高雄結緣,開始於《青春啦啦隊》的拍攝。《青春啦啦隊》紀錄高雄一群65歲以上的爺爺奶奶們,他們參加高雄市長青學苑的啦啦隊比賽,進而有機會登上高雄2009年世界運動會的舞台表演,片中詳細描繪了爺爺奶奶們練習的情形,以及各種生老病死的突發狀況。

  楊導說,台灣人不能只耽溺於所謂的小確幸,台灣需要有大氣度,像《青春啦啦隊》裡的老人,面對所剩無幾的生命仍如陽光般的勇敢生活,像甲仙孩子永不放棄的堅毅精神,像甲仙人面對大苦難仍可以釋懷繼續向前走,他在高雄能嗅到這種大氣度,強烈的正面力量。

《青春啦啦隊》裡充滿陽光正向的高雄銀髮族。(圖∕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提供)
《青春啦啦隊》裡充滿陽光正向的高雄銀髮族。(圖∕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提供)

  多次長期在高雄工作,楊力州最懷念的是高雄濃濃的人情味,拍攝《拔一條河》期間,吃新移民媽媽熱情烹調的美食,讓他足足胖了6公斤。他說,高雄讓人有家的感覺,在高雄人身上他看見台灣最珍貴的價值-人情味。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