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創世代】
新移民姊妹 奮起新人生
當面紗掀起後,家鄉已在千里之外,在陌生的國度,面對未知的將來,她們不能回頭,只能勇敢前進追求幸福!
高雄有4萬多新移民人口,其中絕大多數是來自東南亞、中國的新移民姊妹,她們或是受愛情的牽引、或是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或是為了追求更美好的人生,懷抱夢想遠渡重洋嫁來台灣,但受困於語言的藩籬、種族文化的隔閡,甚至是家庭暴力,每一個新移民姊妹心裡都藏有一個心酸的故事。
新移民姊妹來到台灣後,除了語言、生活、孩子教養的適應需求外,還面臨到就業限制及低薪工作等情形,而更需要的是一份來自台灣社會的認同。為了讓新移民姊妹在這塊土地落地生根,高雄市政府積極協助各國新移民姊妹成立聯誼會,設立外籍配偶6國語言專屬網站,拍攝「內人外人系列電影」巡迴放映,分享新移民姐妹的故事,促進多元文化融合。
另一方面市府也結合17個社福團體設立18處「新移民社區服務據點」,提供新移民姊妹福利諮詢、關懷訪視及休閒聯誼等服務,並透過據點辦理多元支持方案,培力人力資本輔導新移民姊妹進入就業市場,開創事業。
守護家庭安穩過活,在我們看來或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生故事,但對於新移民姊妹,人生的每一步都更加艱辛,也需要更大的勇氣面對挫折。
文香-走過風災 漾廚房山城飄香
走進甲仙郵局後方巷子裡的「漾廚房」,古厝的院子裡已擺上3張辦桌的桌椅,主廚文香正忙上忙下,為參加甲仙深度旅遊的旅客準備豐盛的南洋風味餐。因為楊力州導演的《拔一條河》紀錄片熱賣,片中女主角之一的文香,也成了小有知名度的人物。
甲仙有一百多位新移民姊妹,88風災後有不少甲仙人移居他地,但大部分新移民姊妹卻選擇留下來,一起為重建甲仙打拚。透過楊力州導演細心的觀察,讓我們看見這一群新移民姊妹,認命又韌命地緊握一絲絲希望,永不放手,在這塊土地上默默守護著自己家園。
生長在大城金邊的文香,14年前從柬埔寨嫁來台灣,她笑說,當初幻想著台灣是一個遍地繁華的天堂,等到了台灣才發現「唉呦!這裡怎麼也有鄉下地方」。
文香丈夫的工作是開怪手,文香嫁來台灣後則一肩挑起夫家祖業「做山」,在自家的地裏種香蕉、種芭樂,到山上的竹園割筍,也隨著季節幫忙採梅子、包芒果做各種零工,勤奮工作下,經濟上還算富足。
但一場88風災摧毀了安穩的生活,家裡一甲多的芭樂園被土石淹沒,山上的路斷了,竹筍無法採收,她請怪手挖開石頭改種龍鬚菜,卻收成不好賺不到錢,她去報名參加88零工,能賺多少算多少,文香說:「那時日子真的很難過,只能一天過一天,一關過一關。」
不過再大的打擊也沒有動搖文香要守住這片家園的念頭,她從沒想過搬離甲仙。在被沖毀的芭樂園上,她又重新種起700多棵芭樂,今年開始有收成了。已經是種芭樂高手的文香,每天要去芭樂園灌水、施肥、包果,十分忙碌,文香甚至成了芭樂分裝場的班長,帶領一群姊妹分裝芭樂,甲仙的芭樂都交給燕巢,在芭樂產季,平均每天要出貨200箱20公斤的芭樂。
在勞動人口不斷流失的台灣農村,新移民姊妹反成為甲仙的生力軍,風災過後姊妹們的堅忍、勤奮,甲仙人看在眼裡,早就把她們視為「自己人」。
甲仙愛鄉協會是甲仙的新移民社區服務據點,姐妹們聚會時常會煮自己家鄉的料理跟大家分享,也義務到學校替小朋友烹煮熱騰騰南洋風味點心,文香說,姊妹們希望其他的小朋友也和自己小孩一樣,能夠吃到我們家鄉的美味,愛我們家鄉的東西。
姊妹們的好廚藝受到大家好評,甲仙愛鄉協會會長阿忠,將自己的祖厝重新改建粉刷,成立「漾廚房」,交給姊妹們經營,讓參與甲仙深度旅遊的旅客有機會一飽口福,嚐嚐新移民姊妹們的私房菜。文香除了忙於農事,現在又多了主廚的職務。
文香剛嫁過來時家裡的人不吃柬埔寨菜,不過現在也能接受又酸又辣的南洋口味。她心中一直有個夢想,在甲仙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柬埔寨餐廳,不過考慮到人手和客源問題,家人持反對意見。不過文香說:「等孩子長大了,或許這個夢想會實現。」
阮玉惠-勇敢前行 幸福就不遠
「只要努力認真勇敢面對,就能找到出口」,獲得今年高雄市多元形象媽媽表揚的阮玉惠,以自身的人生境遇鼓勵遇到挫折的新移民姊妹們!
阮玉惠與大部分的新移民姊妹不同,擁有越南胡志民市大學的學歷,英語能力也不錯,來台灣之前她曾經有過一段婚姻,三個子女,她在政府的旅遊公司上班,前夫是公安,都算是公務人員,經濟狀況也不差。在結束前一段婚姻後,為了盡速離開傷心地,阮玉惠與認識一段時間的先生結婚來到台灣展開新生活,不料卻是另一段坎坷人生的開始。
初來台灣的阮玉惠與先生也有過一段幸福甜蜜的日子,卻因先生被倒會生意失敗,生活立即陷入困境。阮玉惠的先生改以開計程車維生,但收入不穩定,阮玉惠從越南帶來的積蓄也逐漸用光,生活上的挫折加上夫妻相處出現摩擦,阮玉惠放棄取得台灣身分證的機會,帶著2歲多的女兒返回越南。原本不想回台灣的阮玉惠經過一年多的思考,認為女兒需要爸爸,在台灣也可以獲得較好的教育,決心再回到高雄和先生共同努力面對困難。
為了改善家庭的經濟,阮玉惠放下之前公務員的身段,只要能賺錢甚麼都做,她當過清潔工、賣過便當,到學校教越南語,也兼英文家教,由於台灣不承認越南的學歷,許多工作都是打工性質無法長久。
在因緣際會下,阮玉惠經由前鎮區新移民社區服務據點「信徹蓮池功德會」推薦至天晴女性願景協會學習牛角鬆筋技能。阮玉惠認真學習,也能體會中醫經脈穴道的原理,讓她很快學得一技之長,因為技術受到肯定,有不少顧客找她服務,收入也變得穩定。阮玉惠目前除了在「信徹鬆筋小站」駐點服務,也成為牛角鬆筋義務推廣志工。
如今女兒已讀國中二年級,女兒優秀的表現,讓阮玉惠獲得多元形象媽媽表揚的殊榮。重新找回自信與方向的阮玉惠,卻不以此做為人生規劃的終點,在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的資助下,她空出時間到移民署新移民中心上職涯顧問課程,未來將擔任新住民、外勞人力媒合顧問工作。她說,以後可以幫助姊妹們找到好工作。
走過谷底再回頭看,阮玉惠說,當時真的看不開才會回越南,她鼓勵有相同遭遇的姊妹,碰上挫折只要找到政府、團體的支援,就會發現有很多路可以繼續走下去。
南洋台灣姊妹會 老娘來了!
位於美濃小鎮的「南洋台灣姊妹會」,是目前台灣唯一由東南亞新移民婦女所組成的自主性社團。
走進姐妹會的辦公室,新移民姊妹與社工們正忙碌地接洽事情,姊妹們的中文流利,操作電腦也十分嫻熟,如同一般的辦公室氛圍。第五任姊妹會理事長蘇英是來自印尼加里曼丹的華僑,13年前嫁來美濃,本身也是客家人。
姐妹會的前身是年由美濃愛鄉協進會設立的「外籍新娘識字班」,蘇英為學習中文也加入識字班,她說,當時有許多新移民姊妹遭受家暴,為了協助受家暴的姊妹,識字班的姊妹們籌劃設立多語外籍配偶求助專線,卻被以非專業社工團體為由,將專案轉手給其他團體,為了獲取與政府的對話權,於是姊妹們共同討論決定,在2003年正式成立「南洋台灣姊妹會」。
其實南洋台灣姊妹會成立的同時,也開啟了台灣新移民姊妹走上街頭爭取權益的序幕。南洋台灣姊妹會積極向外拓展社會網絡,結合其他移民與移工組織,召開記者會、發動連署、舉辦抗議活動、拜訪與遊說立委,並且帶領外籍姊妹們站出來表達自己的心聲,終於促使移民三法修法,如外配取得身分證時可選擇口試或筆試、放寬40萬財力證明可改以工作能力等其他證明。
歷經多年的戰鬥經驗,南洋台灣姊妹會已是一個非常具有活動、議題規劃能力的團體,姐妹會在台北設有辦公室專門負責法案倡議,美濃的姐妹會主要是服務當地的新移民姊妹,開設有醫療、健康、法律以及如何與小孩、家中老人相處等相關課程,也常舉辦姊妹聚餐活動。
90年代是台灣外籍婚配的的高峰期,在美濃就有400多位新移民姊妹,第二代已進入國中、國小就讀,同時也面臨認同、歧視等問題。姐妹會目前主要工作是推展多元文化交流,大家會到美濃周邊學校,教小孩子南洋國家的童玩、童謠等,讓孩子親近、認同母親的文化,也讓別的小孩認識其他國家的文化。蘇英強調:「要讓孩子了解文化、種族可以有多元性,每個人可以擁有自己的特色。」
辛苦落地生根,也會在地老化,姊妹會已開始討論,如何為姊妹們創造一個有家鄉味的特殊養老環境。
為了一點一滴改變新移民姊妹的處境,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姊妹們永遠保持著戰鬥的姿態,就如姊妹會九周年感恩晚會上的Slogan「當面紗掀起後,我們不再是外籍新娘,我們是敢於追求幸福的老娘,老娘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