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故事集】

愛鄉愛土 來自民間的力量

  高雄市有38個行政區,每一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記憶及對未來發展的想像,為喚起市民對鄉土的感動,陳菊市長日前與在地文史工作者於旗山舊火車站共同發表「高雄小故事—旗山、美濃、茄萣」閱讀摺頁,透過更多在地的故事,連結愛鄉愛土的情懷。

  在這份鄉土情懷的基礎上,高雄市各種類型的非營利組織及社團在公共事務上都十分活躍,無論地方文史保存、生態保育或城市發展上,展現了傲人的趨勢觀點,與政府部門的不斷對話之中,建立起緊密的夥伴關係,讓城市發展過程中,仍保有歷史文化與永續生態的縱深。

政府與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讓愛河擺脫了髒臭的宿命。(圖∕鮑忠暉 攝)
政府與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讓愛河擺脫了髒臭的宿命。(圖∕鮑忠暉 攝)

  生態環境守護者  草根力量的崛起   

  台灣在經濟起飛的過程當中,高雄市曾經為此付出了污染嚴重的環境代價,更掀起了1990年代反對石化工業污染的草根民眾抗爭。也因為環境意識的抬頭,以潔淨愛河、終止壽山和半屏山礦權、增闢公園綠地、自然環境保存等訴求,引起廣大的共鳴,開啟民間社團與政府部門專業、理性的對話,揭開了高雄市朝向永續發展、意象翻轉的歷程。

  這一波被稱之為「南方綠色革命」的浪潮,除了成功催生了衛武營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成立,愛河也擺脫了髒臭的宿命,然而這些環境社團並沒有因單一訴求的實現而功成身退,而是彼此串連,更積極地扮演監督環境變遷的角色,成為環境的守護者,進一步促成高雄濕地廊道的形成。
 

高雄的濕地生態廊道生機蓬勃。(圖∕張簡英豪 攝)
高雄的濕地生態廊道生機蓬勃。(圖∕張簡英豪 攝)

   城市發展的新活力

  原本的「衛武營公園促進會」變身為「綠色協會」,除了每年舉辦紫檀花季和欒樹季,近來更因為高雄火車站更新,自籌經費一連舉辦多場公共論壇,要求鐵路局在執行鐵路地下化的同時,應考量高雄火車站歷史建築代表的情感和市民對於新站體的共同期待;而「柴山公園促進會」現已成為「柴山會」,每年舉辦「柴山祭」,以柴山動植物生態資源輪流當主角,像2012「蝶戲盤龍」的兩位主角就是小紫斑蝶與盤龍木,2011年的「猴靈猴現」登場的代言人當然是台灣獼猴了,2013則訴求清末鳳山八景之一的「龍巖冽泉」─湧泉,能夠在柴山腳下重現。

高雄綠色協會與柴山會分別促成了衛武營公園(上)與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成立。(圖∕綠色協會 提供‧張簡英豪 攝)
高雄綠色協會與柴山會分別促成了衛武營公園(上)與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成立。(圖∕綠色協會 提供‧張簡英豪 攝)

  而高雄市野鳥學會和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更是高雄市一系列濕地廊道的共同催生者,分別長期認養或接受委辦,以保育專業經營鳥松濕地、中都濕地、洲仔濕地及援中港濕地等,同時肩負起生態解說及環境教育的任務,和公部門不但是夥伴關係,也是新議題的「倡議者」,在對話與回應中,成為城市發展的活力。

高雄市野鳥學會擔負起濕地生態環境導覽任務。(圖∕徐世雄 攝)
高雄市野鳥學會擔負起濕地生態環境導覽任務。(圖∕徐世雄 攝)

深耕鄉土的文史社團

  這股環保意識的抬頭,不只在受工業污染的市區發生作用力,具有豐富客家傳統文化的美濃也因為反對水庫興建,地方上的知識青年開始集結,展開長達十年的反水庫運動。詩人鍾永豐是「美濃愛鄉協進會」的一員,他曾以「一場起於反水庫,卻永無止盡的社區運動」定義這個草根性的鄉土運動。

   為家鄉留住文化記憶

  美濃愛鄉協進會於1994年成立後,藉著對社區、農會及旗美社區大學的參與,為轉型中的美濃農村發展作出更多論述與嘗試,成為美濃客家文化的守護者,而連續舉辦18年的黃蝶祭更展現了推動美濃黃蝶翠谷成為國家自然公園的決心。

美濃愛鄉協進會的年輕人成為守護鄉土文化的力量。(圖∕美濃愛鄉協進會 提供)
美濃愛鄉協進會的年輕人成為守護鄉土文化的力量。(圖∕美濃愛鄉協進會 提供)

   無獨有偶的,同樣有感於地方文史記憶在現代化過程中快速流失,各地文史協會陸續成立,有的以社區營造之名,有的藉由社區發展協會之力,還有許多文史社團不僅僅關心在地生活與文化記憶,更努力維持運作的自主性,甚至以獨特的觀點和作為,跨出社區成為知名的團體。

  像是「橋仔頭文史協會」就是自1994年由鄉公所舉辦的「樹靈祭」開始,一連串在地的人文活動為協會的誕生孕育沃土,兩年後協會正式成立,最顯著的成就是在橋頭糖廠成立橋仔頭藝術村,為台糖文化園區帶來蛻變的契機,也是南台灣重要的藝術文化發展據點。

水流庄人文協會用戲劇重現水流庄的故事。(圖∕水流庄人文協會 提供)
水流庄人文協會用戲劇重現水流庄的故事。(圖∕水流庄人文協會 提供)

  同樣在橋頭區的五里林社區還成立了「水流庄人文協會」,長期蒐集橋頭區各聚落人文歷史、傳奇故事、產業文化特色、生態景觀等資源。在這個過去逢雨必淹的地區,先民們會用最快的速度把土牆敲掉,剩下材質較輕盈的竹編結構,然後扛著「家」逃難去!因而有「水流庄」之稱,熱愛表演藝術的里民們組成水流庄劇團,把村裡的故事移到舞台上搬演,讓許多人知道水流庄的故事與精神。

   發展地方特色產業

  水流庄人文協會在思考文史社團的發展時,也考量到與產業結合的面向。協會在五林國小對面擁有一處佔地約0.4公頃的自然生態農園,以無農藥的自然農法栽植牧草、香草和各式蔬菜,已於2012年獲有機認證,更進一步利用農園現有之植物提煉出茶樹精油及茶樹、檸檬香茅、蘆薈、薄荷等各種香草純露,發展出特色產業,同時也作為教學農園。

水流庄人文協會為社區開啟有機農業新產業。(圖∕水流庄人文協會 提供)
水流庄人文協會為社區開啟有機農業新產業。(圖∕水流庄人文協會 提供)

  去(2013)年起,水流庄人文協會農園的產品已經進入微風市集,每週六、日,協會工作人員、志工和理監事也會輪流前往擺攤關心,他們除了以水流庄人文協會過去的成果感到驕傲,更期盼藉由產品的銷售走出社區,接觸更多人,吸引到更多理念相同的人,一起加入水流庄人文協會。

守護旗山舊車火站 繁榮商圈

  「如果旗山老街沒有舊火車站,也就沒有了亮點。」旗山商圈促進會理事長吳月鳳指出,促進會成立的前三年,幾乎就是投身在旗山舊火車站的保存上,那段時間協會成員彼此互助,輪流打掃、供水給電、撰寫文章,才把舊火車站保留下來,並於縣市合併後承接起舊火車站整修後的委外營運工作,辦得有聲有色,每到假日參觀人潮絡繹不絕。

旗山商圈促進會努力將旗山車站保留下來成為熱門觀光景點。(圖∕旗山商圈促進會 提供‧鮑忠暉 攝)
旗山商圈促進會努力將旗山車站保留下來成為熱門觀光景點。(圖∕旗山商圈促進會 提供‧鮑忠暉 攝)

  近幾年,高雄市政府在旗山投入相當多的建設和資源,使得旗山老街觀光效益逐漸擴大,但在此之前,老街上的店家對於假日「封街」以改善遊憩品質的議題爭論不休,透過挨家挨戶的遊說,以試辦三個月的名義上路。慢慢地,封街從3小時延長到4小時,去年下半年起更延長達6小時,期間店家也主動扮演路口路障的施設,不僅創造老街的旅遊熱,更重要的是遊客安全獲得保障,玩得更盡興。

旗山老街成為徒步區,帶來觀光人潮。(圖∕旗山商圈促進會 提供)
旗山老街成為徒步區,帶來觀光人潮。(圖∕旗山商圈促進會 提供)

  從封街的經驗談起,店家從反對到認同投入,旗山商圈促進會扮演了折衝、協調的角色,讓老街的魅力大爆發。吳月鳳說:「社區家園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如果政府願意協助我們來做,我們就應該勇敢承擔!」 

從倡議到公民參與

  非營利組織擁有高度的理想訴求和鮮明的性格,是一股改變社會現實的重要力量,因此所倡議的訴求未必會和政府部門目標全然一致。綠色協會副理事長魯台營指出,政府要面對更多面向,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公民參與的機制,透過論壇、公聽會,取得民眾的認同,可以化解政策執行過程中不必要的阻力,借力使力,讓事情發展更順暢。

  當水利署南水處與高屏堰取水口當地民眾發生爭端時,具有公信力的綠色協會社團擔任協調者的角色,重新為雙方建立互信的關係,過程還拍成一部紀錄片;而火車站更新議題,在三場論壇之後,讓鐵路局認知到市民有知悉與主張的權利,不因為主導權在地方或中央而有所不同,才因此重啟規劃設計的機制。

政府的公共建設,市民也能參與意見。(圖∕綠色協會 提供)
政府的公共建設,市民也能參與意見。(圖∕綠色協會 提供)

  現階段綠色協會更接受市政府委辦第二社大,3月之後將以港都社大之名重新出發,希望藉由社會的深耕,讓這份對於城市發展關懷的夢想,在此凝聚。

  來自社區、來自草根的力量,是社會進步的一股活泉,需要持久的耐力與創新的想像,這股活力十幾、廿年來非但沒有褪色,反倒因為長期的參與而更加成熟,甚至成為典範。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