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故事集】

山中的族群之美與傳統祭儀

  高雄擁有面積遼闊的高山峻嶺,那瑪夏、桃源、茂林等原鄉區孕育了多元族群文化之美,是高雄原住民主要居住地,包括眾所周知的布農族、魯凱族,以及甫於今年6月26日獲行政院通過獨立正名案、正式成為台灣第15、16族的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和拉阿魯哇族(Hla’alua)。

高雄那瑪夏美麗的楠梓仙溪河谷居住著卡那卡那富族與布農族原住民族。(圖∕ 那瑪夏區公所 提供)
高雄那瑪夏美麗的楠梓仙溪河谷居住著卡那卡那富族與布農族原住民族。(圖∕ 那瑪夏區公所 提供)

    卡那卡那富族與拉阿魯哇族分別生活在那瑪夏和桃源地區,長期以來被視為鄒族的分支,事實上他們的語言、組織、食材運用和祭典儀式等方面與阿里山的鄒族有極大的差異;卡那卡那富語和拉阿魯哇語更在201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台灣語言學者列為瀕危語言中的「極度危險」及「正在消失中」的語言。多年來,兩族群之族人積極爭取正名,終於如願以償,而其特有的米貢祭、河祭、貝神祭等祭典,也和布農族的射耳祭、魯凱族的黑米祭一樣,成為人們探訪原住民文化最重要的窗口,讓高雄的觀光資源更顯多采多姿。

  卡那卡那富族 找回族群的文化傳承

  卡那卡那富族人口數僅約有520人,大多居住於那瑪夏區的達卡努瓦里,由於族人長期與布農族生活在一起,對鄰族語言文化相當熟悉,卻也間接造成卡那卡那富族本身語言與文化流失的危機,因此族裡年輕人萌生族群正名的想法。為了找回族群的文化傳承,部落文史工作者和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積極恢復許久未曾舉辦的米貢祭和河祭兩大傳統祭儀,並在部落內號召族人興建男子集會所和傳統祭屋,持續推動母語及文化的保存,甚至赴台北的歷史博物館,找尋部落的服飾傳統式樣,重新製作族服。

  然而,真正讓部落情感凝聚在一起的,是莫拉克風災的侵襲。風災並未在達卡努瓦造成嚴重災害,但隨著那瑪夏區連外道路中斷,達卡努瓦成為孤島,遷村之議沸沸揚揚,讓卡那卡那富族人更加擔憂一旦居民遷出,部落母語與文化將更快凋零。在危機意識下,風災後一年,他們舉辦了一場有史以規模最大、參與族人人數最多的米貢祭,正名運動也更加積極,2013年8月族人還前往高雄市政府鳳山行政中心,以詩歌朗誦為正名活動宣示。

卡那卡那富族人為族群文化存續推動正名運動。(圖∕鮑忠暉 攝)
卡那卡那富族人為族群文化存續推動正名運動。(圖∕鮑忠暉 攝)

卡那卡那富族於小米豐收時辦理米貢祭,向天神與地神表達感謝之意。(圖∕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那瑪夏區公所 提供)
卡那卡那富族於小米豐收時辦理米貢祭,向天神與地神表達感謝之意。(圖∕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那瑪夏區公所 提供)

  米貢祭慶豐收  河祭感恩

  米貢祭是卡那卡那富族最重要的祭典之一,過去在每年7-8月間舉行,現在則於每年10月左右舉辦。根據古老傳說,有位族人受地神招待,並將許多珍貴種子帶回部落播種,成為族人主要食物,之後每年小米豐收時分總會辦理米貢祭,以表對天神與地神之感謝。米貢祭主要祭祀地點在男子集會所,由各家族男性代表獻上年糕、魚、肉、酒等祭品,並進行狩獵戰功、祭拜、祈福等儀式,當男子集會所祭拜結束後,主祭者會呼喊各家族婦女、幼兒前來參與,主祭者將手持藜實種子一一放於每人頭部,接收者大喊「Korusu」,表示誠心接受這份祝福,最後由族人以舞蹈表達謝天之喜悅。為了讓米貢祭傳承下來,部落裡也開始復耕小米,在祭典之前曬乾,有的釀酒、有的做年糕,有的留作明年播種,等待祭典的到來。

河祭表達卡那卡那富族人對楠梓仙溪的養育之恩。(圖∕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那瑪夏區公所 提供)
河祭表達卡那卡那富族人對楠梓仙溪的養育之恩。(圖∕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那瑪夏區公所 提供)

  卡那卡那富族另一項傳統,是原住民族中少有的「河祭」。大約二、三百年前,卡那卡那富族的先祖們來到幽靜美麗的楠梓仙溪兩側台地安居繁衍,為了感謝這條溪流養育族人之恩,因此在每年魚肥、蝦大、螃蟹多的4、5月間舉行河祭。河祭當天清晨,族人會穿上傳統服飾,將魚網、捕魚用具及山棕葉製成的雨具拿到溪旁,巫師手裡拿著一束芒草對著河面施法,口中唸頌咒語,引渡河神,先把搗碎的米粒倒在大石頭上,再倒上一杯酒,並將咀嚼過的米粒撒入河中餵魚,直到打撈的魚數量足夠給參與河祭的族人,即由長老主持分配,向天神祝謝,是一種蘊含生態保育觀念的獨特祭儀。

  拉阿魯哇族 美麗的貝神傳說

  拉阿魯哇族由排剪、美壠、塔蠟、雁爾4個社組成,主要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約400人。高雄市拉阿魯哇文化協進會理事長謝垂耀指出,族人從20年前開始推動文化的興復,重新恢復因部落信仰改變而中斷近60年的貝神祭;莫拉克風災後,面臨家園受損與遷村與否之抉擇,族人們更加積極從事正名與連署運動,期盼讓拉阿魯哇族的語言、文化可以持續傳承下去。

拉阿魯哇族舉辦貝神祭祈求族人平安、豐收、興盛。(圖∕桃源區公所 提供)
拉阿魯哇族舉辦貝神祭祈求族人平安、豐收、興盛。(圖∕桃源區公所 提供)

  有關貝神祭的由來,相傳族人的原居地在東方,曾與矮人共同生活,相處得非常融洽;矮人視「聖貝(takiaru)」為太祖(貝神)居住之所,每年舉行大祭以求境內平安、農獵豐收、族人興盛。族人離開原居地時,矮人贈以一甕聖貝,族人亦如矮人般舉行「貝神祭(miatungusu)」,祭儀最重要的部分是「聖貝薦酒」儀式:將聖貝浸在酒裡,察其顏色變化,如果變成紅色則表示太祖酩酊之狀,意味祭典圓滿成功。

貝神祭中拉阿魯哇族的公主與頭目拋撒貝殼將祝福帶給族人。(圖∕拉阿魯哇文化協進會 提供)
貝神祭中拉阿魯哇族的公主與頭目拋撒貝殼將祝福帶給族人。(圖∕拉阿魯哇文化協進會 提供)

  過去貝神祭多在元月份舉行,今年貝神祭在3月2日舉行,祭典當日清晨由部落裡的男子點燃火苗,展開第一個祭儀:迎神,接著頭目將12顆分別代表勇猛、平安、健康、聰明等意涵的貝殼拋向空中,讓族人們撿拾,表示將這些祝福帶給所有族人;活動當天還結合了桃源區的明星商品高山愛玉、高山蔬果、野生茶、藤枝咖啡、水果醋及其他農產等,吸引遊客體驗拉阿魯哇族群文化洗禮外,也認識拉阿魯哇族的貝殼手環及藤編等特色工藝。

  山中的獵人布農族和射耳祭

  桃源區、那瑪夏區是高雄市海拔最高的地區,最遠深入到南橫山區,也是布農族的傳統領域,佔當地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每年春末夏初,萬物欣欣向榮的4、5月間,布農族人便會舉行射耳祭儀,傳承傳統祭典和學習狩獵技能。 

布農族舉辦射耳祭飲酒歌舞慶豐收也傳承狩獵技能。(圖∕ 那瑪夏區公所 提供)
布農族舉辦射耳祭飲酒歌舞慶豐收也傳承狩獵技能。(圖∕ 那瑪夏區公所 提供)

  布農族的年月觀念是依照月亮盈虧及小米的成長而劃分,所以他們很重視小米收穫,並發展出一系列與小米相關的傳統祭儀,比較知名的包括射耳祭、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豐收祭、進倉祭、嬰兒祭等。在所有的祭典中,以射耳祭最為盛大,也最知名,祭典內容有薪傳、射耳、祭屋說授、分享獸肉、祭槍、報戰功等,族人共同歡慶並祈求來年平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男孩學習以傳統弓箭射鹿耳,當中也少不了慶豐收、飲酒的歌舞,而報戰功則令人精神一振,在祭儀中以和音唱出「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以配合祭禮的進行,這就是聞名國際的「八部和音」 。

盛大的射耳祭內容有薪傳、射耳、祭屋說授、分享獸肉、祭槍、報戰功等儀式。(圖∕ 那瑪夏區公所 提供)
盛大的射耳祭內容有薪傳、射耳、祭屋說授、分享獸肉、祭槍、報戰功等儀式。(圖∕ 那瑪夏區公所 提供)

  「射耳祭」期間正逢水蜜桃、紅肉李的採收季,祭典會伴隨著農特產品的展售,還有各種原住民文創工藝和美食同步在市集中亮相,頗受民眾喜愛,也延伸了祭典的歡樂氣息。

  魯凱族黑米祭慶豐收

  魯凱族自稱為Tsa-risen,意思是住在山地的人,共分為三群:東魯凱族、西魯凱族及下三社群,居住在茂林區的魯凱族屬於下三社群,人口約莫1800人左右。一進到茂林區,即可看見百步蛇和百合花的圖騰,展現濃厚的魯凱風情,聯合產業中心則可接觸到由茂林紫蝶、萬山岩雕、多納黑米之「三黑」文化延伸出的文創商品和特色產業。

茂林區的魯凱族居所裝飾著百步蛇圖騰。(圖∕李士豪 攝)
茂林區的魯凱族居所裝飾著百步蛇圖騰。(圖∕李士豪 攝)

  黑米祭是最能展現魯凱文化的祭典,昔日魯凱部落以黑米為主糧,收成舉行黑米祭謝神庇護五穀豐收,也就是多納里原住民所稱的「塔巴嘎饒望祭」。農事期間的禁忌在舉辦祭典期間得以解除,並准許外族進入部落,與族人享用豐盛的農產品,黑米祭過後,即讓土地與生態休養生息,等待隔年1、2月再上山播種與打獵。

茂林多納部落每年11月間舉行黑米祭,族人盛裝出席並舉辦盪鞦韆活動。(圖∕ 茂林區公所 提供)
茂林多納部落每年11月間舉行黑米祭,族人盛裝出席並舉辦盪鞦韆活動。(圖∕ 茂林區公所 提供)

  祭典這一天,魯凱男女都會穿著傳統耀眼的華麗的服飾,插著鷹羽、山豬牙、百合等頭飾,腳穿上綁腿,盛裝出現,祭典在牧師福証下開始,接著由巫師拿著月桃葉驅邪祈福,祈求豐收族人平安,在祈福、貢賦後就是充滿陽剛之美的「勇士舞」和勇士誇頌歌。祭典活動中未婚男子看上女子,會請家長製作精美的黑米束饋贈中意女子的家長,以傳遞愛意,若雙方家長同意,將於祭典結束後,經由部落婚禮儀式再由勇士將美嬌娘揹回家。每年黑米祭約在11月間舉行,祭典期間整個部落沈浸在歡樂的氣息之中,冬遊部落時更可感受魯凱族的熱情。

  平埔族小林夜祭

  除了居住在三個原住民區的原住民族群外,甲仙區小林部落居民大多屬平埔西拉雅族大武壠社群,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舉行大武壠阿里關太祖祭典,又稱為小林夜祭,八八風災後,小林夜祭移至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永久屋基地的平埔文化園區進行,完整保存了台灣平埔原住民社群傳統祭典與儀式。

甲仙的小林夜祭是幾乎失傳的平埔族傳統祭典。(圖∕鮑忠暉 攝)
甲仙的小林夜祭是幾乎失傳的平埔族傳統祭典。(圖∕鮑忠暉 攝)

Information

高雄市原住民傳統祭儀

• 3月/貝神祭:拉阿魯哇族祭典(桃源)

• 4-5月/射耳祭:布農族祭典(桃源、那瑪夏)

• 4-5月/瘤河祭:卡那卡那富傳統祭典(那瑪夏)

• 10月/瘤米貢祭:卡那卡那富傳統祭典(那瑪夏)

• 10月/小林夜祭:平埔族傳統祭典(甲仙)

• 11月/ 黑米祭:魯凱族祭典(茂林)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