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新思維】

下班後的新Career 走讀高雄發現城市生命力

  正是一年之始,許多人總懷有工作之餘發展興趣的願想,興趣若長久堅持,也有機會為自己打造嶄新價值。在高雄,就有許多達人運用正職以外的時間走讀高雄,串聯創意與人際網絡,將高雄的城市生命力傳達而出,也為自己帶來樂趣。

《去去高雄》結合認識食材與美食教學成為新形態的知性旅遊。(圖∕李昀諭 攝)
《去去高雄》結合認識食材與美食教學成為新形態的知性旅遊。(圖∕李昀諭 攝)

  《去去高雄chill chill Kaohsiung project》即為其中一例,各有職業的微風市集導覽員、主廚、城市作家、民宿老闆、料理教室老闆,聚在一起籌劃「節氣食旅」,根據節氣設計菜單、帶領參與者到微風市集買菜、再到料理教室跟著主廚學做菜,也了解高雄土地及料理文化;而本職為牙醫師、同時也是高雄市自然觀察學會會員的陳仁杰,假日時總到野外進行自然觀察,二十餘年持續不斷,累積出豐碩成果,也透過出書、擔任生態講座講師或導覽員等方式,將高雄大自然的美好傳遞予大眾。

  大夥獻專長 揪團去去高雄大廚房

  一早的捷運鳳山西站,微風市集專員吳宗霖、Chez KiKi民宿老闆Nato與老闆娘Trista,正等待參加「節氣食旅」的各國旅客,待全員到齊後,便發給大家一人一只由紅、綠、藍三色交織而成的「阿嬤復古買菜包」,一行人邁開腳步前往微風市集,感受高雄的物產力與小農力!來自梓官的有機蔬菜、美濃清脆開胃的醃白玉蘿蔔、大寮稻米冠軍以自家優質米製成的黑糖粿、茂林的豔麗紅藜等,高雄38區的農特產在小農們的詳細解說下,入了旅客的眼與口,小農們堅持有機的友善信念,也入了旅客的心。

《去去高雄》從認識高雄小農友善耕種的食材開始。(圖∕李昀諭 攝)
《去去高雄》從認識高雄小農友善耕種的食材開始。(圖∕李昀諭 攝)

  逛完微風市集的下一步,便是前往小旅行料理廚房,準備跟著勇氣廚房的主廚Xander,料理根據節氣與當季食材所設計出的菜色,明朗溫暖的寬敞廚房讓參與者眼睛一亮;入座後,筷、匙、杯子與精美手冊擺設相當別緻,而蔬果、麵線、鴨肉、白玉蘿蔔、老薑、蝦米、豆皮等豐富食材羅列,口才與廚藝一樣精湛的主廚,以人情故事為柴薪,食材風土為火侯,烹煮出與一道道佳餚同樣色香味俱全的感官饗宴。燕巢手工麵線彈了牙,蘸著岡山豆瓣醬的溫熱薑母鴨暖了喉,以枸杞入色的湯圓甜了口,遠從日本、美國、香港而來的旅客對高雄也悄悄上了心,而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們,則再一次深刻認識了腳下的土地。

利用當季食材製作美食是小旅行的重頭戲。(圖∕李昀諭 攝)
利用當季食材製作美食是小旅行的重頭戲。(圖∕李昀諭 攝)

高雄小農生產的食材幻化成誘人的美食。(圖∕李昀諭 攝)
高雄小農生產的食材幻化成誘人的美食。(圖∕李昀諭 攝)

  一個牽一個 單純初衷介紹在地好食材

  這樣根據節氣食材設計菜單,事前到各區產地探訪確保食材品質、帶著旅人走訪微風市集,與小農面對面接觸,在邊吃邊做邊玩中了解高雄美好的活動,執行起來,需要一個兼具企劃、行銷、財務、廚藝、外語、文案、設計等專業能力的團隊,而這個出色團隊的聚集,卻僅僅開始於吳宗霖的一個單純初衷:「想把微風市集介紹給更多人知道。」

《去去高雄》帶領旅人走訪微風市集與小農面對面接觸。(圖∕李昀諭 攝)
《去去高雄》帶領旅人走訪微風市集與小農面對面接觸。(圖∕李昀諭 攝)

  於是吳宗霖找了經營民宿、入住旅客半數為外國人的Nato夫婦,Nato夫婦拉來了懂吃又能寫、曾出版「雄好呷」一書的好友Roger,想著只逛市集還不夠,化食材為料理才夠深刻,於是又有了主廚Xander與小旅行料理廚房經營者Amelie的加入,曾外派上海、擁有會計專業的Trista,更扮演了團隊中的務實角色,將執行活動可能產生的風險化為數字,經過數月的規劃修正後,形成了節氣食旅。活動背後的細節繁瑣又需耐性,而讓大家願意用正職外的時間投入的關鍵因素,也就是因為擁有共同的信念:「身為高雄人,想為高雄做點事,期待高雄被更多人認識。」

《去去高雄》團隊造訪甲仙有機小農規劃新的行程。(圖∕去去高雄 提供)
《去去高雄》團隊造訪甲仙有機小農規劃新的行程。(圖∕去去高雄 提供)

  針對想從事同樣活動的年輕人,去去高雄團隊建議「執行前要估算風險,若數字管理不好,容易後繼無力。」而「把擁有信念的大家湊在一起,認領各自擅長的領域」,則是維持團隊走下去的熱情與動力。

《去去高雄》團隊造訪甲仙有機小農規劃新的行程。(圖∕去去高雄 提供)
《去去高雄》團隊造訪甲仙有機小農規劃新的行程。(圖∕去去高雄 提供)
Information

去去高雄粉絲專頁


  陳仁杰醫師 分享自然觀察的幸福

  假日早晨六點,是許多人在被窩裡酣睡之際,而在人煙尚少的大馬路上,已有一台休旅車劃破晨光,奔往高雄山區,車上的其中一員,便是曾說出「如果有一天我不當牙醫了,我仍將持續自然觀察,想到這裡,我就很快樂。」的陳仁杰醫師。

陳仁杰牙醫師利用業餘時間專研成為知名自然觀察作家。(圖∕李昀諭 攝)
陳仁杰牙醫師利用業餘時間專研成為知名自然觀察作家。(圖∕李昀諭 攝)

  與一車皆為累積多年觀察經歷的自然觀察學會會員共同出行,是陳仁杰醫師每月至少一次的活動。在車上,一群人興致勃勃並果斷縝密的討論年會的舉辦地點、講師邀請等細節,數小時候,車行至目的地,大家紛紛裝備專業相機與觀察工具,迫不及待的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裡。

  一段短短的山中步道,依正常速度行走,頂多十數分鐘即可來回,但在陳仁杰醫師腳下,便可走成萬里長城。以媲美機師的雙眼去看,以稚童所擁有的好奇心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沿途中盡是形體微小、卻帶來巨大驚喜的花草蟲蛛。

  一片土坡中,伏著一隻身形微小的毛蟲,冬日清晨的晶瑩露珠凝結在蟲身的刺毛上,彷若鑲上鑽石,一顆顆閃閃發亮,讓大家爭相拍照;走過數步,山壁上發現藤鉤子,更發現其艷紅小巧、吃來酸甜的果實;一旁葉面上,則發現了比米粒還小的黑桃形狀蜘蛛及斯文豪氏帶管蝸牛,蜘蛛正護卵,蝸牛唇緣外捲,已然是成蝸。會員們要陳醫師看到「好康」要通知大家,語落,陳醫師指著正巧發現的蜘蛛孔說「快來,這裡就有一『康』」。相機快門聲此起彼落,成員臉上則是毫無保留的開懷笑容,掩不了對自然觀察的濃厚興趣,一段外人眼中平淡無奇的步道,得其門道的內行人卻彷若尋寶,探索得津津有味。

在陳仁杰醫師的帶領下一個戶外角落就可發現繽紛的生物世界。(圖∕李昀諭 攝‧陳仁杰 攝)
在陳仁杰醫師的帶領下一個戶外角落就可發現繽紛的生物世界。(圖∕李昀諭 攝‧陳仁杰 攝)

  投注熱情與時間 興趣成專業

  問陳醫師為何可看見旁人通常忽略的細小之物,他說,這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一語即道出興趣後的用心耕耘,而興趣之路長年走來,也並非一帆風順。大學時代便對植物研究擁有濃厚興趣,但甫出社會時,由於工作繁忙,也曾中斷十餘年的自然觀察,而後於1992年加入高雄鳥會、2000年組成高雄市自然觀察學會,一點一滴拾回興趣,也建立讓工作與興趣共存的生活步伐。

陳仁杰醫師常利用餘暇擔任講師傳授民眾自然觀察方法與樂趣。(圖∕李昀諭 攝)
陳仁杰醫師常利用餘暇擔任講師傳授民眾自然觀察方法與樂趣。(圖∕李昀諭 攝)

  平日忙碌於牙醫正職的陳醫師,每天都會固定投入時間,執行循序漸進的研究步驟,一次的田野調查後,通常會花費兩天搜尋資訊,再花兩天仔細閱讀,而後將成果寫成文章發表於社群平台,長期下來,他出版過集結研究成果的專書,擔任過知名雜誌的單元編輯,也是凹仔底森林公園生態講座的講師,興趣以時間為土壤,滴水穿石的發展至此,已成為另一種專業。

  「我不覺得自己是堅持,而是一直玩下去。」陳醫師分享自身經驗,工作可以穩定生活,而工作穩定後,便可以靠興趣穩定心情,出自興趣,找到同好,這條興趣之路便可走得源遠流長,滿是興味。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