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集】
城市的記錄者 書寫高雄風景 閱讀常民表情
高雄像是一本精彩的書,隨著歲月更迭,發展出多元風貌,值得細細了解。在103年底新落成的高雄市立圖書總館就新闢「高雄書」專區,讓大眾更方便閱讀這座城市精采的古往今來。2012年「書寫高雄」計畫得主林佩穎與李怡志,耗時三年完成「港都人生-鹽埕市井」,勾勒出鹽埕的城市表情;長期觀察老建築裡軌跡的陳坤毅,也出版《建構繁榮城市的巧手─蕭佛助的建築物語》等書。在城市紀錄者的筆下,城市豐富的人文風景與常民表情呈現在眾人面前、廣為流傳。
在地情感與使命感《港都人生鹽埕市井》繪出高雄世紀
2014年10月,由林佩穎、李怡志兩位七年級前段班所創作的《港都人生-鹽埕市井》一書出版之後,緊接而來的是來自大遠百、衛武營玩藝節、三餘書店、高雄歷史博物館等處的講座邀約。兩人甫出版的新書還入圍了2014誠品書店閱讀職人「年度最期待在地作家」,短短數月之際,新書熱賣與媒體採訪增加他們的曝光率,常有機會在台上面對大眾侃侃而談鹽埕在地風華,這股看起來水到渠成的順遂,其實,背後是多年點點滴滴的耕耘與累積。
一男一女、一黑一白、一慢一快,一位從小在鹽埕、三塊厝長大的在地人與一位自國中便獨自來到高雄求學的台東人,李怡志與林佩穎是個人特色截然不同的創作搭檔。同樣從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畢業,對鹽埕區的關心與興趣是一致的,他們自2009年起便在鹽埕進行創作計畫。在土生土長的高雄人李怡志眼裡,鹽埕區裝載著家族故事,循著曾擔任船員外公的人生軌跡,便可推敲出一部高雄早期移民史;而對已在高雄居住近二十年的林佩穎來說,隔了一條愛河的鹽埕區,彷彿是另一個時區。如書中所言,這塊小小的三角地帶,收納了四O年代的建築、五O年代的招牌、六O年代的商品擺設、與七O年代的菜單,時光刻劃出的風華況味,老是吸引著林佩穎往鹽埕區跑,也累積不少相關圖文創作。
或許是因為作品已逐步有所累積,也或許是因為老一輩人記憶中曾經繁華的老鹽埕,在這數年間著實變化太快、快到讓李怡志「在故鄉感到鄉愁」,而林佩穎則警覺於熟悉事物的迅速消逝,因此兩人記錄鹽埕人文歷史,投注約三年的時間完成「港都人生-鹽埕市井」。
將老鹽埕的榮耀介紹給年輕人
具有美術背景、又能寫文章的兩人,開始敲開鹽埕的歷史大門,以「港邊」和「岸上」為主題,訪談一系列與臨港鹽埕繁華過往息息相關的商家、職人,例如:引水人、拆船廠、遠洋漁業、堀江商店、西裝、繡鞋、藥局、銀樓、旅社等鹽埕市井間的常民風景,透過文字紀錄與數百張插畫描繪呈現出這些人文特色。「書寫高雄」的計畫結案後,兩人便帶著這些插畫進行展覽、推廣,也曾主動聯繫出版社,希望有更多人能看見畫面中精彩、生動、由他們挖掘出來的的鹽埕故事,終於在持續努力後,先有媒體初步報導,而後獲得一家出版社青睞,在2013年10月出版了《港都人生-鹽埕市井》。
日前,他們在高雄歷史博物館所舉辦的講座中,聽眾中有許多長者在會後不急著離場,反而圍繞著講桌、熱情分享自身的鹽埕經驗、建議還可收錄鹽埕的其他經典故事,還有人想再看看簡報中的老照片。此外,在三餘書店舉行的講座中,聽眾群裡則有許多的年輕人。透過一本書,讀者群橫跨前後不同世代,他們既撰寫出長者們記憶中的榮耀老鹽埕,也將那段連結高雄世代記憶的時光,介紹給身處新鹽埕的年輕讀者們。
由獨行到結伴同行 陳坤毅為城市留下記憶
1990年出生的陳坤毅,今年不過24歲,但已是《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一書的共同作者,以及《建構繁榮城市的巧手─蕭佛助的建築物語》的作者;他長期擔任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的導覽講師,也在三餘書店開設「城市考古與土地書寫」課程;早在就讀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期間,便成為高雄歷史博物館最年輕策展人,曾經一手策畫「技藝猶新─打狗傳統工藝匠師聯展」,策展期間包括訪談老匠師、編寫導覽手冊、培訓志工等要項皆一手包辦。
陳坤毅進入大學前,在哈瑪星一間由老屋整建而成的藝廊工作,協助策劃展覽及對鄰近地區的老屋進行文史調查,懷著想讓更多人認識老屋的動機,開始舉辦導覽活動;在就讀高師大附中時,為了搶救高雄市百年古宅─內惟李氏祖厝而四處陳情;在地文史關懷與城市紀錄的這條道路,他很早便邁開步伐且孜孜不倦的學習。
陳坤毅各個求學階段的資歷,看似互不關聯,但加以時間、人物的經緯後,才發現其環環相扣的緊密脈絡。國小時就愛騎著單車四處探索,陳坤毅認為,高雄是座很豐富的城市,擁有山、海、河等地景與各式各樣靠海、靠山的聚落,而且都易於接近。喜愛傳統聚落氛圍的他,高三之前就嘗試說服屋主保留老宅,但當時因為年紀小,使不上力,後來因緣際會遇到有共同信念的產權人,才一起進行保存內惟李宅的運動。
重現大舞台戲院的的動人故事
因為在就讀大學前曾在藝廊協助策展以及參與導覽工作頗具成效,因此陳坤毅獲史博館邀請,為新進志工做培訓,也獲得更多策展機會。邀請陳坤毅合著《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的謝一麟,就是聆聽過他導覽的藝廊常客,兩人合著該書後,收集了關於高雄大舞台戲院建造者蕭佛助的許多資料,為了想讓更多人認識蕭佛助,因此申請了「書寫高雄」計畫、出版《建構繁榮城市的巧手─蕭佛助的建築物語》,為高雄留下珍貴記憶與動人故事。
以往,城市紀錄的路是孤獨的,在逐漸認識另一群同樣有志於保存城市文化的夥伴後,開始了有伴同行的樂趣,熱忱更能長久維繫與堅持。陳坤毅在2014年10月也開始開設課程、傳授城市紀錄的史料蒐集及書寫方法等技巧,讓更多同好一起成為城市紀錄者,他並分享:「人人都有觀察城市的能力,多閱讀、多走讀,對一地產生情感後,或許就會想探索背後的故事。書寫城市,不僅是記錄城市回憶,也是為下一代留下能流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