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高雄生活圈】

青年戀舊風潮 翻轉老屋新力

  近年來,地方文史意識崛起,結合文創產業的老屋新生與活化,成為一股流行趨勢,許多青年更成為這股老屋活化風潮的生力軍,不僅引入嶄新思維,讓老屋翻轉新生,也盡心呵護老屋本質,成為不同世代間傳承回憶的場域。

許多高雄青年投入老屋的重建與創新。(圖∕陳坤毅  攝)
許多高雄青年投入老屋的重建與創新。(圖∕陳坤毅 攝)

  隱身於人潮熙攘三鳳中街的老屋「起家厝」,是年貨大街的靜謐之地,年輕經營者將老屋化為展售文創品牌與藝文展覽的空間,一樓也販售茶飲甜點,複合空間賦予民眾多元感受;旗津區的「永安發」,是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紅磚洋樓,中山大學畢業的30歲青年吳俊頡,將原本嚴重坍塌、堆滿廢棄物的老屋逐步整修為旗津唯一的老屋茶飲店,不僅翻轉老屋命運,也汲取遊客、在地居民與消費者的意見及力量,一同參與修復過程。青年的熱忱透過兩棟老屋傳遞,也連結了讓在地更活絡的有機能量。

旗津區的「永安發」老屋獲得重生機會。(圖∕李昀諭 攝)
旗津區的「永安發」老屋獲得重生機會。(圖∕李昀諭 攝)

  孕育文創品牌的共同「起家厝

  臘月時節,夜間行經三民區建國三路,總覺得燈火通明的三鳳中街飄散出濃厚年節氛圍,愈近春節時分,辦年貨的興旺人氣將這裡烘托得熱鬧喜氣,即使不在年節期間,販售南北雜貨的兩排店鋪仍是顧客尋找料理食材的寶地;但卻鮮少人知道~相較於商家林立、人潮湧擠的「中街」,由中街入口右轉,步行僅十數公尺~還有一條在地人口中的「後街」。步調一下子變得緩慢起來,近百年的、甚至超過一百年的老屋隱於巷弄,三鳳中街28巷9號「起家厝」的經營者張廣德這樣形容:「這裡是Google車進不來的世外桃源。」

張廣德在「起家厝」前擺攤賣旗山香蕉煎餅。(圖∕李昀諭 攝)
張廣德在「起家厝」前擺攤賣旗山香蕉煎餅。(圖∕李昀諭 攝)

三樓高的「起家厝」變身為文創基地。(圖∕李昀諭 攝)
三樓高的「起家厝」變身為文創基地。(圖∕李昀諭 攝)

  踏入後街,一眼便可望見三樓高的「起家厝」,艷紅色的陽台欄杆圈起洗石子的灰色外牆,淺綠色的如意狀窗花優雅細緻,張廣德來此第一眼便愛上這棟屋齡百年的老屋,立刻尋覓旅居國外的屋主、表達承租意願。張廣德首先向堅持:「這是我們的起家厝,你不可以亂來!」的屋主細細解釋他想利用老屋做文化保存的計劃。獲得屋主同意並成功簽約後,張廣德立刻找來水電師傅重新鋪設電路,隨興撿回可利用的家具重新改造,逐步整理、改造之下,「起家厝」變身為展售文創商品、提供餐飲、舉辦展覽的複合式空間。而從相中老屋、歷經設計、整修到順利開張,前後不過短短兩個月時間。

  百年老房子化身文創市集

  許多民眾喜愛老屋店鋪的典雅韻味,但之前的整修、清掃過程並非易事,沒有後備資金的張廣德說:「只要出發點是對的,就做吧!遇到困難時,貴人或許就會出現。」自日本學藝歸來後,曾在文創市集擺攤兩年販售香蕉煎餅,而他所懷抱的「出發點」,便是打造一個集結文創品牌的「共同起家厝」。張廣德認為,台灣的文創人才不輸其他國家,但許多文創工作者只有週末可以擺攤,能推廣自製特色產品的時間和空間有限,因此「起家厝」一樓便規劃為展售手創商品與提供餐飲的複合空間;二樓則是展覽空間,希望提供一個交流平台並藉此提升文創工作者的收益與曝光率;三樓則預計規劃為民歌故事館與文創工作室,有計畫地逐步豐富老屋。除了對老屋的投入與關注以外,張廣德更與日青創藝的洪菁珮合作,擇定後街的數面牆,並與屋主談妥創作計畫後,帶著插畫家們探訪三鳳中街老店深入瞭解地方特色後,彩繪出與在地文化有深刻連結的壁畫。未來,他希望逐步影響在地居民參與社區活化,催生文創市集與蚊子電影院,期待透過這些文化與創新力量吸引年輕人來到後街,走走逛逛、認識在地的文化與故事。

走進「起家厝」,有許多可愛的文創商品與佈置。(圖∕李昀諭 攝)
走進「起家厝」,有許多可愛的文創商品與佈置。(圖∕李昀諭 攝)


來到起家厝,張廣德以往用來擺攤的攤車停放於門前,爐上一捲捲冒著熱煙、裹著厚實旗山香蕉的煎餅,空氣中飄散著甜美、輕鬆的氣息,遊客不妨循著這股四溢的香氣進入百年老屋的新生命,感受這夢想化為行動的美好呈現,也感受南台灣的人文力量與厚度。

洪菁珮帶領插畫家為老街牆面彩繪。(圖∕日青創藝 提供)
洪菁珮帶領插畫家為老街牆面彩繪。(圖∕日青創藝 提供)

  旗津老屋再生夢想計畫 「永安發」

  旗津是台灣早期具代表性的市街之一,三百多年前開始建立的小漁村,直到開港通商後,形成當時高雄最繁榮的商業地帶,是高雄開發史重要的一部份。高雄在日治時期發展重心逐漸東移,使得旗津快速沒落,不過歷經數百年歲月的積累,旗津仍存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底蘊,正等待被挖掘。

迷人的「永安發」紅磚洋樓,訴說著旗津的昔日風華。(圖∕李昀諭 攝)
迷人的「永安發」紅磚洋樓,訴說著旗津的昔日風華。(圖∕李昀諭 攝)

  從熱鬧的廟前路步入巷內,傳來敲敲打打的施工聲音,映入眼簾的是兩處工地,一個是房屋新建工程,另一旁是正在整修的紅磚洋樓,而在這座迷人的老房子裡正悄悄展開一場旗津老聚落的小革命。

  來自南投的吳俊頡,在就讀國立中山大學時,培養出與高雄的深厚情感,對古蹟建築情有獨鍾的他,也為這個城市中那些不斷傾圮、消失的古老事物,感到不捨與惋惜。他曾在2006年參加文建會計畫提案「Dreams!GO True古厝」,希望透過一些行動讓大家看見老屋的價值,可惜最後未能付諸實行。有一次,吳俊頡在旗津走逛時,發現這一棟紅磚洋樓,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2014年他開始實際動手實現活化老屋的夢想。

重建「永安發」期間,吳俊詰的好友主動前來協助。(圖∕陳坤毅、李昀諭 攝)
重建「永安發」期間,吳俊詰的好友主動前來協助。(圖∕陳坤毅、李昀諭 攝)

  原為黃氏古厝的紅磚洋樓位在旗津區永安巷8號,吳俊頡將其取名為「永安發」,除了象徵旗津過去以漁業為主的產業型態,也期望透過這個名號,為老屋再一次帶來豐盛川流的人氣。重建老屋的過程中,光是清除屋內的廢棄物就耗費許多時間;由於永安發位於窄巷內,車子難以進出,物品搬運不易,吳俊頡仍選擇自己動手,並找來各地友人協助粗活,附近鄰居也從好奇觀望,並在進一步瞭解吳俊頡改造老屋進行活化的目標之後,紛紛給予許多協助,永安發的計畫漸漸在老聚落裡發酵。

  打造老屋活化的窗口

  在「永安發」現場可以看到許多鐵窗、木材、老傢俱等,都是吳俊頡從高雄各地被拆除的老屋廢棄物中搶救而來,再經由友人王昱祥的創作設計,把舊有的元素轉化,延續物件生命,繼續訴說空間的故事。吳俊頡希望把象徵高雄的海洋意象帶進永安發來,譜出「大洋樂章」,在永安發的招牌、鐵窗、裝置藝術等構件,都可以窺見濃濃的海洋況味。

吳俊頡運用海洋意象與老家具妝點「永安發」,凸顯老屋的歷史意義。(圖∕李昀諭 攝.陳坤毅 攝)
吳俊頡運用海洋意象與老家具妝點「永安發」,凸顯老屋的歷史意義。(圖∕李昀諭 攝.陳坤毅 攝)

  吳俊頡以「參與式」的概念逐步修復、創新永安發,計畫搭配簡單的經營模式,以消費者集體力量募集資金、蒐集構想,「每一個客人都是整修永安發的參與者、對老屋的活化做出貢獻。」他這麼說。這樣的老屋活化與再造過程,不僅讓民眾看得到老屋蛻變的每一個階段,也帶給參觀者不同的感受與故事。吳俊頡希望永安發成為一個老屋活化的窗口,帶動公、私部門對於老舊聚落的重視,讓旗津的文化再興就從永安發開始!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