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集】
實作分享 有機栽種 高雄青梅產銷大進擊
每年12月底至隔年1月,滿山遍野的梅花總吸引民眾闔家前往欣賞,熱鬧歡騰;時序推移至3、4月,待遊客、賞花潮褪去,便是梅農一年一度的奮戰期,日日起早趕晚的採收梅子、製作加工。高雄那瑪夏區、甲仙區、桃源區、六龜區等都盛產青梅,種植於山林間的青梅,每年平均產量高達8,000公噸,光是甲仙區就佔了全國產量的60%。
高雄青梅採收後,主要銷至全國各地的蜜餞工廠,但每年的收購價格起伏甚大,一年只收成一次的梅農收入不甚穩定。高市府、地方農會與自產自銷的業者共同為農民開發產銷新創意,除了研發各式梅製品,也結合消費者實際體驗梅子加工、青梅生長過程分享以及推廣有機梅栽植等互動模式,打造青梅的附加價值,提升青梅食品的飲食風氣,也提高了梅農的收入。
高雄「二青種」 果肉結實香氣濃
高雄青梅多屬「二青種」,比果實較碩大的「大青種」,果肉更加結實、香氣更濃,用來釀梅醋、梅酒,風味香醇、滋味佳。在3、4月短短兩個月內,青梅便從青澀到成熟,不同時期採收的青梅,各有其特色風味與適合製作的加工製品,例如:清明節前採收的六分熟青梅,富含果膠鍵結物、果肉清脆,適合做脆梅;清明節後,果肉漸漸軟黃,適合做梅醋、梅酒;待全然黃熟,便可做Q梅、黃熟梅與梅醬等。
小小一顆青梅,富含多種礦物質、蘋果酸、檸檬酸、維生素等,可幫助腸胃吸收、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疲勞,功效良多,十分適合生活緊張的現代人食用,但生梅口感酸澀難以生食,需要透過加工、醃漬後才可食用。若想一嘗高雄青梅滋味,除了購買由農會、梅農製成的梅製品,也可購買新鮮青梅回家DIY醃製、釀酒喔!
服務區域涵蓋甲仙、那瑪夏、桃源等青梅產地的甲仙區農會,致力於青梅產銷與研發,多年來開發出的梅製品有高濃縮梅精、梅精錠、黃梅紅麴酵素、紫蘇梅汁、有機梅精醬油等,品項琳瑯滿目,足見梅製品的開發潛力。農會目前以梅精為主力商品,製作過程選用有機青梅,在農會的青梅工廠內精製,杜絕任何添加物的可能,以維護梅精的品牌價值,再以梅精開發系列商品、銷售給廠商。農會供銷部李漢明主任特別強調,500公斤的青梅,經過多道耗費人力的工序,只能化為20公克黑亮濃稠的梅精,梅精就宛如「黑金」。
DIY體驗、採果樂 推廣青梅附加價值
梅樹成長需要灌溉與均勻的日照,時序直至清明節前,更需要保持水份滋潤,否則果粒便會轉小,甚至落果。梅樹往往依著險阻山勢生長,要建造水塔儲存灌溉水源,難度很高,梅農只能看天吃飯。此外,天還沒亮,梅農便需摸黑上山採梅,數十公斤青梅裝入一袋,收工後再把當日所採收的沉重青梅一一扛下山交給工廠或農會,路途高險狹窄,採梅工作的風險與勞累程度不言可喻。
近年農業觀光蔚為流行,種梅、採梅、製梅的製程受到遊客青睞;市府與地方農會合作採果與梅製品DIY活動,將民眾親身的體驗轉化成消費的動能,進而推廣高雄青梅。
甲仙地區農會今年培訓了種籽教師,傳授青梅製作訣竅,並推廣甲仙、桃源、那瑪夏地區的農業文化,亦規劃相關遊程開放社區、學校或機關預約,獲得熱烈回響。高雄市原民會也推出「梅酵素DIY到府教學」;桃源區公所則開發「採果樂」行程,包含入園採果、導覽解說、青梅DIY體驗;六龜區公所與寶來遊客中心也舉辦賞梅、採梅活動,希望帶著青梅走入社區,讓大家了解更多「蜜餞」以外的青梅知識。農業局也舉辦多場大規模的青梅醃漬DIY活動,每每吸引上百個家庭報名參加,對促銷青梅帶來莫大效益。
手摘果、有機梅 創造品牌區隔
近年食安問題頻傳,甲仙地區農會積極推廣以「手採」取代「竿打」、「矮化梅樹」等觀念,對梅農宣導「有機種植」,希望提升品牌區隔,創造差異化的優良品質,進而提高收成價格。
以「竿打」方式採收青梅,易產生裂痕、積累水份,製成梅醋、梅酒後就容易變質,改以「手採」方式,品質較為穩定;加上剪去高枝矮化梅樹,有「疏果」之效,讓日照均勻,雖總體數量變少,但果實較為碩大圓實,外型美、品質佳、用途多元,價格自然能有更多選擇。
優良的青梅產銷源自嚴格的種植環境與標準!種植有機青梅,梅園四周必須有150公尺以上的隔離帶,需經過3年轉型期才可取得有機認證,具有一定門檻,在桃源區,就是以整座山為有機種植帶。輔導梅農轉型並非容易之事,對於栽植有機梅,梅農仍心存疑慮,另手採青梅的工錢與銷售價格往往無法收支平衡,只能仰賴梅農全家動員採摘、節省工資;矮化梅樹的概念,也需經過長期商討溝通。
高雄農產量大宗之一的「青梅」,產銷推廣成效日益顯現,市府、各地方農會與梅農三方協力團結,一同打造有口碑的優質青梅,藉著青梅融入飲食、生活與休閒旅遊,成為高雄新鮮且好玩的農業新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