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集】
湖內 傳統純樸中的人文與堅持
湖內位於高雄西北區域東、南方比鄰路竹、西接茄萣、北隔著二仁溪與台南仁德為鄰;因地理位置、交通便利,近年來吸引許多企業到湖內設廠、工業發達。此外,湖內的發展史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明朝後代寧靖王到湖內招民開墾,迄今留下了三級古蹟寧靖王墓以及傳說故事。湖內的街區巷弄裡,常可遇見內斂又有韻味的文化風景與人物故事,這裡的人文精神一語說不盡,唯有親自踏訪,透過庶民生活細嚐人文,才能從中發現隱藏的「堅持」。
全心守護家園 大湖社區發展協會的堅持
社區營造的概念行之有年,湖內大湖社區發展協會多年深耕社區發展,不僅重視生活環境美化與居民需求,更往前追溯土地文化故事、往後規劃社區永續經營,這是珍愛家園的社區志工與居民們,專注堅持十幾年的努力,打造出大湖社區的好環境與凝聚力。
由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蘇福龍帶領,大湖社區的社區營造由整頓環境開始,起初號召各理、監事掃街清潔環境,將許多原本被髒亂垃圾掩蓋的區域化為淨土,逐漸讓社區居民看到成效,因此激勵更多志工加入,逐步完成腳踏車道、後花園、候車亭、菜園槌球場、甘仔蜜會社、蔗埕公園等場域。其中,植栽成林的綠色隧道當初是由社區身障班學員一棵棵種下,長達一公里的生態步道也藏有豐富物種,每年8、9月是賞螢的好地方。「一週整理一個地方,一年整理幾百公尺,十幾年下來,就有這樣的成果了。」蘇福龍輕描淡寫的一段話,卻是以汗水與心力砌成的。
社區自2005年開辦身心障礙日間照顧中心,也同樣費心費神,為了讓家中有身心障礙成員的家庭能安心工作維持家計,協會堅持開辦全日班,培訓社區婦女成為講師陪伴、教導學員,一年近百萬的開支,除了積極申請補助,也與18位身障者一同從事手工藝品、農作及回收工作,提供身心障礙者收入,也盡力籌措經費維持運作。
清代的大湖是進出台南的首站休憩據點,曾經繁榮輝煌的歷史,馬車來來往往、客棧林立,至今留存十分豐富的廟宇文化與耆老故事,為了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史,也希望更能向他人介紹大湖的文化,蘇福龍因而費時兩年半編纂《大湖文史志》,也編輯撰寫每三個月發行一次的大湖社區報,為大湖留下紀錄。
社區事務千頭萬緒,執行過程也時遇困境,蘇福龍堅持下去的原因僅是因為:「看到被服務的人成長、看到志工的成長、也看到自己的成長。」專注奉獻心力予所愛的土地,也與大家一同成長,是在地居民的美好與驕傲。
炒土豆的素玉阿嬤 一輩子專心做一件事
玉湖窯陶藝家王明發推薦的「阿嬤的手炒土豆」,就隱身於湖內民族街巷弄裡的一間透天厝,炒土豆的阮素玉阿嬤已85高齡,仍精神奕奕的翻炒土豆、劈柴入灶。透天厝旁是阿嬤以前居住多年的古厝,大門兩旁皆種了樹齡三十年的桂花樹,鄰居訪客常誇讚:「桂(過)來香,桂(過)去也香」。
除了桂花香,每日飄散而出的土豆香更吸引人,素玉阿嬤自幼便向母親習得一手炒土豆的好手藝。以往家中有花生田,鄰近農人也會將收成的土豆帶來請她幫忙炒,炒出有口皆碑的美味,在鄰居的建議下,無心插柳的開始賣起手炒土豆。
雖然素玉阿嬤不汲汲營營於生意,但「事事項項」皆用心堅持,土豆原料從種植地開始嚴選,再一顆顆細挑、清洗、風乾,用龍眼木、樟木、或荔枝木燃起恰到好處的火侯,於大鍋中放入比例完美的海鹽,再與土豆一同拌炒良久,讓柴火香氣與帶有甘甜的海鹽鹹度均勻染上,阿嬤眼神專注的盯著翻炒狀態避免過焦,熱騰騰的土豆起鍋後,還得先盛在竹簍放涼,湊近傾聽,土豆遇冷會發出如同輕捻玻璃紙般的清脆窸窣聲,彷彿是土豆在說話,冷卻之後的土豆會變得脆脆的,阿嬤再與媳婦、女兒一顆顆裝填入瓶,仔細檢查品質,阿嬤說:「不這樣一顆顆看過,不放心。」
土豆、柴火、海鹽、火侯,最簡單的炒土豆,以「堅持」調味後,呈現出最有內涵的口齒留香,越嚼越顯其香氣,如同湖內本質,樸實中有其耐人尋味之處。在祖厝的桂花樹旁,與家人一同守護母親留下來的手藝,專心做著一件事的一輩子,如此雋永而誠摯。
阿嬤的兒時記憶 番茄會社鳳凰花火紅百年
中山路一段(近民族街交叉口)的大湖番茄會社,當地人稱為甘仔蜜會社,是日本時期以外銷為主的番茄工廠,也是素玉阿嬤小時候常常流連玩耍的地方。每年5月,行經該路段,總會遠遠看見開得艷麗燦紅的鳳凰花,但真正踏入會社遺跡,在老鳳凰木與老廠房相伴的靜謐中,從斷垣殘壁裡仰望高聳樹幹與漫天紅花後,那份蒼涼美景更令人印象深刻。
這便是湖內,看似樸實內蘊,但只要親近了,由時光、人文、故事、堅持所淬煉而出的風華,便會打動人心。在時代迅速變遷、凡事講求速成的現代社會裡,珍惜傳統文化、以漫長光陰守護家鄉美好的人們,更顯獨特珍貴,番茄會社裡已然火紅百年的鳳凰花,也將繼續陪伴這個地方的人文,越陳越香。
阿嬤的手炒土豆:高雄市湖內區民族街219巷5號;(07)693-2567
大湖番茄會社:高雄市湖內區中山路一段和民族街交叉口(近台一線3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