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記憶與未來的連結
近年來,因應高雄多變的氣候,廊道逐漸成為公共建築不可或缺的設計元素,扮演著在空間聯通功能的角色,也創造出舒適的步行通道,像是家中的「走廊」一般,銜接了不同的時間、空間,讓市民彼此之間,有更多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
穿越今昔情感
南台灣的夏季氣候炎熱,又常有驟雨,故廊道的遮陽、避雨的功能更顯重要,廊道也擁有動線引導的功能,民眾行走時布移景異的視野,再加上隔而不絕的景觀,可以體驗到空間變化的層次及趣味。
鳳山行政中心前挑高的連續遮陽廊道十分顯眼,引導市民經由穿越周邊的廣場、綠地進入室內,或接至後棟大樓,感受不同以往的空間經驗,這個廊道也不僅只有聯通的功能,上方太陽能光電設備更彰顯出城市發展的未來性;那瑪夏民權國小因應山區氣候,一改平地校舍戶外走廊的設計,將廊道空間放進室內,兩側是一間間的教室,整座校舍如同布農族大屋般,不同班級的孩子相遇在走廊上,在成長過程中連繫著彼此的情誼。
有些廊道空間,則連結了城市過去的歷史記憶,讓現代的高雄人,有機會認識過往的年代。鄰近第二港口的紅毛港文化園區,創造出有趣且新舊結合的聚落場域,重新詮釋原有老聚落的紋理,市民在重塑的古厝間巷道、改造的高架運煤帶,探訪古早時候的紅毛港景致;位於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及駁二藝文特區間的西臨港線自行車道,重拾舊有的鐵道路徑,用雙腳及自行車取代以往的火車,從歷史記憶連結至未來高雄城市的發展。
漫步城市走廊
將「走廊」尺度放大到城市,會發現高雄有許多連結街道、建築或綠地的步行路徑空間,近年來加以整理綠化,並設置公共藝術,形塑出具有藝文氣息的廊道空間,除了作為動線用途外,更成為提供停留、休憩的帶狀場所。
中央公園南側的城市光廊,從十年前開始的空間改造,串聯周邊商圈,帶動都市美學風潮,市民不再只是匆匆路過,而會放緩腳步欣賞多樣化的藝術裝置,感受豐富的遊趣;鹽埕綠廊從壽山連接到愛河沿岸,串起老市區中開放空間的藍綠景緻,除了保留下木麻黃、老古石圍牆等原有的記憶,更以過去地方五金產業為構想,打造公共設施,這些充滿在地色彩的元素,讓市民感受到不同以往的廊道意象。